溱州楼、溱州公园、溱州中学......
你可曾好奇这些地名从何而来?
为什么叫“溱州”?
今天
万盛处于云贵高原向四川盆地过渡地段,地势东高西低,山脉南北伸展,层峦叠嶂,岭谷相间。
唐初,万盛一带尚未纳入中央政府有效控制范围,主要居民为僚人。唐太宗李世民平定突厥之后,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建州置县,以加强管理。朝廷为让僚人归顺中央政权(“招慰不廷”),于是“开山洞”建立州县。
唐代先后在巴渝地区设置了近30个县,占封建社会时期巴渝置县数量的三分之二,长期稳定的达19个,这些县多数位于长江、嘉陵江、乌江流域及其附近地带。初唐主要在巴渝的东部、南部一带置县,武周以降,置县则以西部、中北部地区为主。这种情况反映了唐代的区域开发已达到一定的高度,未开发的大面积地区已基本不存在。
南部地区,在今万盛西部的綦江境置南州,先后分置隆阳(武德二年置,先天元年改为南川县)、丹溪(武德二年置,贞观十七年省)、三溪(贞观五年置)等10余县;在今江津西部、永川南部分置万春县(武德三年置,五年改名万寿)。
唐太宗贞观十六年(642年),为控制南平僚,将黔中地区纳入中央政权有效管理,朝廷以今万盛地区为中心,设置溱州,辖荣懿、扶欢、乐来3县,溱州初属江南道,后分江南道设黔中道,溱州属黔中道。同一时期在渝南黔北设立的州,还有播州、珍州、夷州等,后皆属黔中道。
唐代黔中道地图(资料来自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
唐代溱州、南州、珍州等地图(资料来自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
溱州,下。贞观十六年,置溱州及荣懿、扶欢、乐来三县。咸亨元年,废乐来县。天宝元年,改为溱溪郡。乾元元年,复为溱州。领县二,户八百七十九,口五千四十五。至京师三千四百八十里,至东都四千二百里。荣懿、扶欢,已上二县,并贞观十六年开山洞置。
——《旧唐书·溱州》
州境:
八到:东北至上都三千四百三十四里;东北至东都四千二百九十一里;东北至黔州取珍、播夷路一千三百里;正南微东至珍州二百里;东北至南州二百七十里;东与宾州接界,山险不通,无里数;西接合江县。
贡、赋:开元贡:茄子,楮皮布,纻布,黄蜡。元和贡:蜡四十斤。
管县二:荣懿,扶欢。
荣懿县,中下,郭下,贞观十七年与州同置。
扶欢县,中下,东北至州五十里,贞观十七年与州同置,以县东扶欢山为名。
——《元和郡县图志·溱州》
溱溪水即溱溪河,在今万盛经开区境内,“溱州”之名由此而来。溱州四界,北接南州(今綦江),东接涪州宾化县(今南川),南接珍州(今贵州正安、道真及桐梓北部),西接淅州淅源(今贵州习水一带),范围大致在今桐梓北部(藻渡河流域)、南川金佛山以西、綦江老瀛山以南、打通和石壕东北区域。
唐代,溱州是正式的行政州(经制州),在全国327个正州中属于下州。朝廷对溱州的管理比较松散,一般委派当地僚酋主持州县事务,有时也派少量外地官员来任职。《元和郡县图志》载溱州贡赋:“开元贡:茄子,楮皮布,纻布,黄蜡。元和贡:蜡四十斤。”这是溱州纳入中央政权管理的重要标志。
人口方面,唐太宗贞观年间,今重庆地区的渝州、涪州、合州、南州、溱州共计约14万余人,溱州、南州每平方公里仅1人左右。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溱州有户879,人口5045。由此可以推断,当时溱州人口总数很低。这种现象也与地理环境密不可分,可谓“山谷绵亘,地旷人稀”。
唐代溱州地处边远,因此常成为朝廷官员贬谪、流放之地。据《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等史籍不完全记载,终唐一代贬谪、流放到溱州的,有岐王李珍、杜景佺、贺兰进明、源休等皇族亲王、朝廷重臣,也有韩偓、钟绍京等著名诗人、书法家,还有魏悦、程元振等奸臣、宦官之类。他们的贬谪,客观上提升了溱州的文化影响力,促进了当地的人文教化,留下一些人文遗韵。
唐一行山河分野图
1400多年间
“溱州”经历了些什么?
下期『何以万盛』
咱接着侃!
声明:本公众号内容注明原创内容,系万盛发布原创作品,版权归万盛发布所有。若要转载,请在后台留言发起授权申请,获得明确授权认证之后,方可转载发布。否则视为侵犯版权。若因作品内容、版权存在其它问题的,请直接与后台联系。
往期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