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一冷,“鼠哥鼠姐”们开始频频闯入我们的生活,肆无忌惮地“祸祸”我们过冬的食物,所到之处一片狼藉。
提及老鼠的危害,大家并不陌生。除了带来严重的粮食损耗外,还能携带200余种病原体,除了人们听闻过的鼠疫、钩端螺旋体病等对人类危害较大外,今天我们来聊一聊的另一种鼠源性疾病——肾综合征出血热。
肾综合征出血热又称流行性出血热(简称出血热),是一种经鼠传播,由汉坦病毒引起的,临床上以发热、出血和肾损害为主要特征的严重的急性传染病。
临床表现主要以发热、出血、充血、低血压休克及肾脏损害为主要症状。
三痛:头痛,腰痛,眼眶痛。
三红:面部,颈,胸等部位潮红。
三点:软腭、腋下、胸背部出血,呈醉酒貌。
发热:出血热初期症状并不典型,很容易被误认为感冒,例如,出现发热、体温达39℃以上,大部分患者可能出现典型的“三红三痛”。
一定要对肾综合征出血热足够重视,其早期症状和感冒相似,一些患者因此会耽误治疗时机。出血热的治疗强调“三早一就”,即早发现、早休息、早治疗和就近治疗。因此,一旦发现,务必尽快就医,防止病情延误。
在我国以黑线姬鼠(野鼠型)和褐家鼠(家鼠型)为主要宿主动物和传染源,其传播途径多样化。
(一)皮肤(黏膜)伤口传播:带病毒的鼠类排泄物或分泌物由破损的皮肤(黏膜)侵入人体或直接由鼠类咬伤而感染。
(二)呼吸道传播:吸入带病毒鼠类的排泄物或分泌物(尿、粪便、唾液)及其所形成的气溶胶。
(三)消化道传播:进食被污染的食物和水,经口腔或消化道黏膜发生传播。
(四)虫媒传播:寄生螨叮咬带病毒的鼠类等宿主,然后再叮咬人类从而实现传播。
(五)垂直传播(母婴传播):患此病的孕妇可通过胎盘将病毒传给胎儿。
灭鼠、防鼠
是预防流行性出血热的关键
做好居家及周围环境卫生,硬化地面,安装防鼠门、挡鼠板等,防止老鼠入室;及时清除积存垃圾,减少鼠的食物来源和隐蔽场所;一旦发现老鼠出没的痕迹,立即采取灭鼠措施,如放置灭鼠毒饵、鼠夹、粘鼠板等。
不吃生冷特别是鼠类污染过的食物、水和饮料等;饮用罐装饮料时,注意擦净罐口或使用吸管饮用;家中食物不要裸露摆放,以防老鼠的分泌物将食物污染;食具用前应煮沸消毒。
室内外垃圾及时清理,杂物堆放定期整理,保持居室干燥和通风;在清理脏乱杂物和废弃物时,要戴口罩、帽子和手套等防护用品。
鼠类出没的地区劳作时,不要直接用手接触鼠类及其排泄物,不坐卧草堆;劳作时应扎紧袖口和裤腿,穿戴好防护用品。
如有鼠类或鼠类污染物接触史,出现发热、头痛、腰痛、咽痛、眼眶痛、咳嗽、流涕、恶心、呕吐或腹泻等类似流感症状时,应及时到正规医院就诊,并提醒接诊医生先排除流行性出血热。
/健康科普
来源:急性传染病防制科 庞梦帆
审核:赵博兰
责编:刘慧霞
校对:李培蕾
(注: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非商业用途,仅用作公益科普,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请为我们点亮星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