涞源,汉高祖三年置县,名为广昌,王莽时改成广屏,隋仁寿元年(601年)为避杨广名讳,更名为“飞狐县”,明朝初年又复广昌之名,民国三年(1914年)2月5日为与江西广昌县区别,取古涞水源头之义定名涞源。
传统文化里“山主人丁水主财”。涞源,有六点水,充满了财气,必然与水有关。事实的确如此。涞源盆地群泉涌溢,是拒马河的源头。2007年,县城东南6个平方公里面积,被住建部命名为“国家级城市湿地公园”。盛夏时节,涞源湖已然呈现“两面青山四方云霓,一湖杨柳半城荷香”的绮丽景象。
那么,涞水又是怎么回事呢?《汉书·志·地理志上》载:“正北曰并州:其山曰恒山,薮曰昭余祁,川曰虖池、呕夷,浸曰涞、易;其利布帛;民二男三女;畜宜五扰,谷宜五种。”《汉书·志·地理志下》载:“代郡,秦置。广昌,涞水东南至容城入河,过郡三,行五百里,并州浸。莽曰广屏。” 以上在同一篇作品中出现,显然“浸曰涞、易”所指涞水、易水与后边所讲广昌之涞水应该同指一条河。《汉书》为班固在汉建初年间所著,即公元80年左右。这是史书较早对“涞水”的记载,已接近2000年。
北魏郦道元所著《水经注》在易水和巨马水篇都涉及到“涞水”。在《卷十一·易水》曰:“故《地理志》曰:故安县阎乡,易水所出,至范阳入濡水。阚骃亦言是矣,又曰濡水合渠。许慎曰:濡水入涞。涞、渠二号,即巨马之异名。然二易俱出一乡,同入濡水,南濡。北易至涿郡范阳县会北濡,又并乱流入涞,是则易水与诸水互摄通称,东径容城县故城北,浑涛东注,至勃海平舒县与易水合。”这段话中指出:濡水入涞水,涞水、渠水,这两个称谓是巨马水的异名。
而巨马水在《水经注·卷十二》载:“巨马河出代郡广昌县涞山,即涞水也,有二源,俱发涞山,东径广昌县故城南,王莽之广屏矣,魏封乐进为侯国。汉景帝中三年,以封匈奴降王隆疆为侯国,王莽更名逎屏也。谓之巨马河,亦曰渠水也。”这段话与“易水”中“巨马水、渠水”的描述一致,指出,巨马水即是涞水,源出广昌县涞山。同时得知,涞水之名早于巨马,汉景帝中三年谓之巨马河,也叫渠水。
顺便讲一下巨马水。巨马水即拒马水,那什么时间由“巨”字变成了“拒”字呢?《涞水县志》和《涿州府志》明确说由巨变成拒始于西晋末年(316年)刘琨战石勒。而《水经注》成书于公元500年左右,比《汉书》又晚了400多年,比刘琨战石勒也晚了180多年。显然郦道元时代依然称“巨马水”。唐代李吉甫编撰的《元和郡县志·卷十八·河东道》载:“去飞狐钱坊二十五里,两处同用拒马河水以水斛销铜,北方诸处铸钱人工绝省。”李吉甫考察涞源铸币时间是元和七年,即813年,距离《水经注》成书又晚了300多年,但记载出现了“拒马河水”,说明至少唐朝已称拒马河。以前我们考证宋辽交兵,因拒马河水流宏大常拒双方兵马于河之两岸,才把“巨”变成了“拒”,这样的结论未免也显唐突。
涞水出涞山,那“涞山”为什么叫涞山我们不得而知。崇祯四年(1631年)编撰的《广昌县志》是目前找到的涞源最早的志书,载有如下内容:“涞水,县东一里,发源北崖古塔下,通拒马河,经紫荆关流入易州涞水县界。一源发于关内巽方,亦名涞水泉,从墙下水口流于拒马河。”显然,明代末年的人将现在的北海泉(养鱼池)称为涞水,而把老龙塘所流经的主河道称为拒马河。同时,还指出有一源在“关内巽方”。巽方,按先天八卦指东南方,即广昌古城的东南方,推测应是现在的南关泉,早前南关泉在上游有两个出水点,一是南关村与新街接壤的河沟处;一是老汽车站西边移动通讯楼房的北边。之后两水合流于沙河口老汽车站西边,跨越108国道流入南关泉。这两个点都已被村庄、城市发展所填埋。总结一下:明代人把发源于兴文塔下和南关的水称为“涞水”,反而把老龙塘的水称为拒马河。
而钦定《四库全书·山西通志·卷二十一》载:“涞山在县西南三里,一名旗山,相传宋将杨景竖旗于此;七峰相连,一名七山,拒马河源此。”说明七山、旗山与涞山是同一座山。《四库全书》为清乾隆年间编撰(1792年完成),距现在仅232年,至于《四库全书》引用何典籍我们不得而知,很可能源于《水经注》。
辽、金、元时期涞源均叫飞狐县。崇祯版和光绪版《广昌县志》说:金元时期飞狐县别称涞源。而且指出,现在兴文塔下的北海泉被称为“涞源”。当时泉池旁建有石桥,名为涞源桥。这样的说法应该源于崇祯版的《广昌县志》。有意思的是,一些文人墨客好用“涞源人”作为自己的别号,辽代阁院寺有一通碑,为金元时期遗物,上边即刊刻着“涞源人”字样。说明“涞源”之称谓由来已久。
比较《水经注》“巨马河出广昌县涞山,即涞水也。有二源,俱发涞山。” 的记载与后世的说法。这里边存在三个问题:一是最靠近涞山的泉叫老龙塘,俗称拒马源。这与上述《广昌县志》记载兴文塔下泉池叫涞源不一致。二是“有二源”与事实不符,现在分明是三组泉群,那当时到底是两组还是三组?把我们搞懵圈了。拒马源头属构造上升泉,按常理始终是三组才对,是郦公搞错了,还是原本是两组泉,很难定论。三是涞水与涞山到底谁在先、谁在后?这个问题似乎与先有鸡还是先有蛋,先有男人还是先有女人?这样既无解又无聊的问题差不多。
孰是孰非?东汉时由许慎编著的《说文解字》对“涞”字这样解释:“水,起北地广昌,东入河。从水来声。并州浸。” 《周礼》所謂“其浸莱易也。”这段解释比《水经注》又早了400年。按照古人造字的习惯,这个“涞”字“从水来声”即偏旁来自水,读音为来。“来”字在古文字中出现很早,其造字原则是:“周所受瑞麥來麰。一來二縫,象芒朿之形。天所來也,故爲行來之來。”
写到这里想起一个脑筋急转弯问题,曾几次给客人介绍涞源时问大家:来去的来字加上三点水念什么?大家异口同声说“涞”;接着又问,那来去的去加上三点水念什么?大家不假思索,读去。很快发现给带沟里去啦,搞得大家哄堂大笑。
言归正传,显然,干干的土层下突然“莫名其妙”的呼呼往外冒水,水流还很大,几股泉水竟然汇流成河。此情此景没有再比“涞”更贴切的字予以形容啦。
自然,“涞水”所出之地名为涞源,其旁之山得名“涞山”。这样的逻辑应是站得住脚的。但后世崇祯版、康熙版、光绪版《广昌县志》对上游的三大泉群出现了拒马源、涞水源、和易水源的区别,而且出现了“三源共生”的说法。更有甚者,有人误以为涞源是拒马河、涞水河、易水河三条河的发源地,那就未免错讹。本来都是拒马河的源头,为什么会发生如此的歧义呢,分析其原因,是源于这条河名字的变迁。以上对“涞水”的探寻已有脉络,而由涞水演化为巨马《水经注》也有明确记载为“汉景帝中三年谓之巨马河”。易水之说也源于《水经注·卷十一·易水、滱水》:北易至涿郡范阳县会北濡,又并乱流入涞,是则易水与诸水互摄通称,东径容城县故城北,浑涛东注,至勃海平舒县与易水合。阚骃曰:“涿郡西界代之易水。而是水出代郡广昌县东南郎山东北燕王仙台东。台有三峰,甚为崇峻,腾云冠峰,高霞翼岭,岫壑冲深,含烟罩雾,耆旧言:燕昭王求仙处。”这“代之易水”是“水出代之广昌县东南”,代即代郡,涞源古属代郡。具体“郎山东北燕王仙台东”到底在哪里,不得而知。分析郦道元所描述的地方符合白石山的特点。的确风凉沟龙王庙处有一泉,常年不断流,应是拒马河的源头之一。因易水与北濡、涞水互摄相通,才有了“代之易水”。所以,涞水亦称为北易水。至于何时叫北易水,也无从考证,从典籍中推理,应在涞水与巨马名字出现之前。
后世人往往好给老祖宗贴金,或者好拉大旗作虎皮。因为易水有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名气比较大,所以很愿意与易水扯上关系。因此,为纪念拒马河曾经叫过的名字,就分别把三组泉水命名为拒马源(老龙塘)、易水源(南关泉)、涞水源(北海泉)。不过,这样的命名与各种记载稍有冲突,拒马源应该与涞水源互换位置。但如此与《广昌县志》记载又不相吻合。
无论如何,拒马源曾叫过涞水,这是事实。涞水之源即为涞源符合常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