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对外交流展览》出版 系统梳理我国对外展览70年发展

文化   2024-10-15 13:46   江苏  



新书上架

中博艺廊优惠价

点击购买


《文物对外交流展览》是一本梳理总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文物对外交流展览的著作。该书由中国文物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员,中国岩画学会秘书长陈昀编著,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亚洲文化遗产保护基金资助出版。

2021年是中国文物交流中心成立50周年的特殊年份,陈昀以此为契机,收集整理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文物对外交流的相关资料,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研究,写成了这本书,具有较强的资料性和学术价值,填补了该领域的空白。

全书共分为七章,在这些章节中提出了文物公共外交概念以及文物交流在国家间关系的意义;介绍了文物对外交流展览发展历程;阐释了文物对外交流展览的特点与作用;论述了文物对外交流展览法规与审批;分析了中国文物交流中心、故宫博物院和陕西省文物对外交流的发展轨迹和统计特征

中国文物出境展览各阶段数量变化统计分析图

1974年荷兰女王夫妇在阿姆斯特丹

参观《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土文物展览》

本书第一次提出了“文物公共外交”这个概念,指出“文物交流与合作也是重要的文物公共外交,是一种面对外国公众,以文化传播为主要方式,加深各国人民的相互了解、互动共融,增强本国文化吸引力和政治影响力的对外交流活动。”“开展文物公共外交的目的是展现国家文化吸引力,塑造本国形象,改善外国公众对本国的态度,进而影响外国政府对本国的政策。”书中还指出:“文物对外交流展览是通过发掘和利用以文物为承载的信息和价值,将其加工为对外文化产品,从而服务于对外战略、促进中外民心相通的重要渠道。文物对外交流展览“以物带宣、以史说话”的方式易于被社会大众接受,也易于进入各国主流社会,是最为有效的中外人文交流方式之一。简明扼要的概况了文物对外交流展览的本质和意义。

1976-2019年秦兵马俑到访国外城市

展出数量统计分析图

2013年赴罗马尼亚《华夏瑰宝展》海报

文物出境展览申请审批流程图

作者把我国文物对外交流展览发展历程分为开创阶段(1949年至1970年)、起步阶段(1971年至1991年)、稳步发展阶段(1992年至2001年)、持续发展阶段(2002年至今)这四个时期。对文物对外交流展览的特点与意义进行了探讨,认为文物交流与国家关系同频共振,与国家实力同休共戚;文物交流展览跨越政治和经济分歧,超越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偏见,是最容易被国际接受的文化传递形式;文物交流润物无声,作用巨大持久。作者把文物对外交流展览的作用总结为:促进交流对话、增进民心相通;展示国家形象,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求,增强人民文化福祉

此外,本书还介绍了我国文物对外交流展览法规与制度的建设情况

1950-2019年故宫举办主要文物出境展览

数量统计分析图

1985-2019年陕西省主办的文物出境展览

各年数量统计分析图

原文化部副部长、故宫博物院原院长郑欣淼对本书评价道:“文化是一种潜移默化的东西,文物是通过实实在在的“物”来说话。对外文物交流展览是通过发掘和利用文物承载的信息和价值,将其加工为对外文化产品,从而服务于对外战略、促进中外民心相通的重要渠道,也是最为有效的中外人文交流方式之一。因此需要我们认真总结经验,不断做好这方面的工作。本书作者陈昀同志多年来对中国文物对外交流展览进行了较为深入、全面的梳理,总结了其发展历程和意义,并提出了一些具有探索性的观点和建设性的建议,这都是值得重视的。作者提出文物交流与合作也是重要的文物公共外交,是一种面对外国公众,以文化传播为主要方式,加深各国人民的相互了解、互动共融,增强本国文化吸引力和政治影响力的对外交流活动。这无疑是一种深刻的认识。”

1971-2019年中国文物交流中心5个发展阶段

展览数量统计分析图

2011年赴台湾省《山水合壁——

黄公望与富春山居图特展》海报

中国文物交流中心主任谭平评价道:“70年来,中国做过那么多文物出入境展览,但还没有人系统梳理总结,更没有文物对外交流展览系统理论研究书籍的出版,而这本书的发行填补该领域的空白,这是难能可贵的。在世界格局发生深刻变革、国际战略互信和经贸合作不确定性增强的背景下,我们尤其要用好资源打好牌,进一步加强文物对外交流展览工作。陈昀撰写的这书恰逢其时,总结过去,展望未来,具有思想性、学术性和知识性,建议相关从业者和爱好者好好读读这本书。”


新书上架

中博艺廊优惠价

点击购买


博物馆头条
中国文物交流中心直属国家文物局,指导“博物馆头条”发布博物馆行业发展研究成果与“中博热搜榜”系列数据调研榜单;行业内刊《全国博物馆周报》编辑中心;以专业视野链接全球博物馆,以数据视角赋能博物馆发展。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