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上博珍贵善本出展 浙博《金石书画》系列展上新

文化   2024-10-15 10:08   浙江  



2024×Zhejiang Museum

故宫上博珍贵善本出展

浙博《金石书画》系列展上新

系列展览 | 书画展品 | 首次亮相


北宋拓唐欧阳询

《九成宫醴泉铭》(胜芳王氏本)

最旧拓北魏《始平公造像记》二种

首次亮相浙江博物馆

第七期《金石书画》系列展览

第一场

上海博物馆 故宫博物院藏善本碑帖专场

展览时间

2024年9月28日至2024年10月27日

主办单位

浙江省博物馆 上海博物馆

参展单位

故宫博物院

展览地点

浙江省博物馆之江馆区四楼书画厅C


01

系列展览概况


《金石书画》系列展览是浙江省博物馆在主动盘活馆藏资源,推动文物合理利用,拓宽策展思路方面的一次有益探索。自二零一六年创办以来,该系列展览迄今已成功举办六期,广受业内外好评,成为学术展览的经典品牌之一。

二零二三年九月,浙江省博物馆之江馆区建成开放,展陈品质因此显著跃升。《金石书画》展览地点也从大运河畔的武林馆区正式移师钱塘江岸的之江新馆,第七期如约开展。

碑帖拓本,是我国传统的、优秀的、独有的历史文化遗产。宋代以后,金石学确立,研读、鉴赏、临写碑帖,蔚然成风,源深流长的金石文化,为后世留下了数以千计的碑帖善本。如今回看这些碑帖善本,既是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化瑰宝,又是复兴当代金石文化的“火种”。

由于展品数量较多,本期将分上下两场展出。首先推出的是上海博物馆与故宫博物院藏善本碑帖专场,展出上海博物馆藏善本碑帖二十种,故宫博物院藏善本碑帖十四种。


02

第一场:

上海博物馆 故宫博物院藏

善本碑帖专场


上海博物馆、故宫博物院藏善本碑帖专场共计展出34件展品,其中上海博物馆藏善本碑帖20种,包括明拓东汉史晨前后碑册、清初拓东汉衡方碑册、旧拓东汉西狭颂册、初拓北魏始平公造像记册等。


其中初拓北魏始平公造像记册(王氏话雨楼旧藏 金农题签  翁大年 徐渭仁题跋)继戚叔玉本后,在本期展览筹备过程中,上博敏求图书馆的专家再次发现二种“之”字本册页。此发现使得《始平公造像记》的始拓时间,至少已可上溯至乾隆早期。




另一种为赵烈文天放楼旧藏本,与北魏《牛橛》、《魏灵藏》、北齐《吴洛族等》造像记合为一册,由徐森玉先生捐赠上海博物馆。前有赵烈文题记:“咸丰初年得于毗陵(即今江苏常州)”。有额,拓墨较重,原碑每行末一字,话雨楼本装裱时已裁去不存,此本均予保留,其中个别字如二行“兹功厥作”之“厥”字等,还颇为完整。


以上两种早期拓本,不仅首行“之”字未损,而且三行“自”字首撇尚存,六行“为亡父造石像一区”之“亡”、“一”两字完好,九行“咸同斯愿”之“同”字右竖钩未见泐缺,末行“太和廿二年”之“年”字存大半(赵烈文本“年”字首撇完好,传拓时间应略早),在《始平公》传世诸多版本中,堪称最旧拓。


除了以上耳熟能详的历代名碑外,本期还特别注意选展一些小众冷门碑刻中的善本。如上海博物馆藏东魏隶书《嵩阳寺碑》(明拓本 王瓘旧藏)、唐孙师范隶书《孔宣公碑》(明拓本  宝熙旧藏)、唐王行满楷书《韩仲良碑》(初拓“围”字不损本)、唐李绅行书《修龙宫寺碑》(王瓘旧藏本)等,书风各具特色,因后世知名度相对不高,早期善本往往更为罕见难觅。






故宫博物院共计院藏善本碑帖14种,其中包括明拓战国石鼓文册、明拓东汉孔宙碑册、明拓东汉曹全碑册、北宋拓唐九成宫醴泉铭册等等。


其中北宋拓唐九成宫醴泉铭册(胜芳王氏本),作为收藏史上赫赫有名的胜芳王氏本《九成宫》,该本曾先后被宋邦绥、邵玉清、琦善、周祖培、毛昶熙、徐郙、王福曾等人收藏,最后于1959年被故宫博物院购藏,为国家一级文物。《九成宫醴泉铭》的南宋拓本流传相对较多,但北宋拓本则极为少见。


传世以故宫博物院藏明驸马李祺旧藏本为最早,马子云定为北宋早期拓。北宋晚本著名的有故宫博物馆藏朱文钧旧藏明内府库装本、中国国家图书馆藏吕伯威旧藏本以及本次展出的故宫藏胜芳王氏本。



胜芳王氏本系用湿墨迅扫拓成,马子云称之为“水墨拓本”,拓工显得较为草率,然久观则韵味殊胜,王澍跋中称此本:“毡蜡未精,不免如轻云之笼日,然静息审视,正觉神完意足,其味愈永,故知古人精神,正不以显晦殊也。” 自归王福曾后,此本一直秘不示人,仅见有清末私印蛋白照片流传,因年代久远,发黄褪色较为严重,拓本及题跋文字多已模糊不清,此后再未见有完整印本出版。国内碑帖收藏界仰慕胜芳王氏本大名已久,却始终未能一睹真容。


此次亮相浙江省博物馆《金石书画》系列展览第七期,也是该帖近百年来首度与世人见面。





编辑:孟秋璇

监制:博物馆头条

博物馆头条
中国文物交流中心直属国家文物局,指导“博物馆头条”发布博物馆行业发展研究成果与“中博热搜榜”系列数据调研榜单;行业内刊《全国博物馆周报》编辑中心;以专业视野链接全球博物馆,以数据视角赋能博物馆发展。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