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考古热点盘点(2024.9)

文化   2024-10-10 09:28   北京  


博物馆头条(中博热搜榜)按:本热点榜单为2024年9月以来全国网友高频搜索和较为关注的考古与考古学领域热点事件盘点,由中博热搜榜及博物馆头条独家推出。



01.

国家文物局发布“考古中国”新进展

一系列考古新发现填补空白



9月13日,国家文物局在北京召开“考古中国”重大项目重要进展工作会,此次会议聚焦史前和夏文化重要考古发现,发布了浙江衢州皇朝墩遗址、江苏兴化草堰港遗址、河南方城八里桥遗址的考古最新进展。

皇朝墩遗址是一处新石器时代早中期聚落遗址,发现有台地、环壕及水稻田等重要遗迹,揭示了上山文化至跨湖桥文化时期的稻作农业聚落,是长江下游早期稻作农业社会的生动缩影。

草堰港遗址为江淮东部已知最早的新石器遗址,特殊的低海拔湿地饱水埋藏环境使得大量有机质遗物得以完好保留,发现有陶、骨、石、木、玉、蚌等各类遗物2800余件,文化面貌新颖、内涵丰富,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填补了江淮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空白。

八里桥遗址是豫南地区已发现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二里头文化聚落,探明有多条沟类遗迹将遗址南部划分为5个区域,发现有大型夯土基址、祭祀坑等重要遗迹,出土有陶器、玉器、绿松石器等遗物,为探索夏文化地方城邑聚落形态、社会结构提供了新线索,是夏文化考古工作的重要突破。


02.

国家文物局印发《全国考古人才

振兴计划项目管理办法》



9月18日,国家文物局、财政部发布《全国考古人才振兴计划项目管理办法》,旨在为建立健全文物考古人才队伍选拔培养机制,发挥战略人才力量的引领带动作用。

《办法》包含总则、资格条件、立项管理、过程管理、经费管理、监督检查、附则等7个章节。《办法》明确,全国考古人才振兴计划项目是文物考古领域组织实施的人才创新团队培养工程,工程实施周期5年。项目择优遴选100支文物考古人才创新团队,并对创新团队开展考古综合研究、考古科技方法研究、文物保护技术研究等予以资助。对每个创新团队开展工作支持周期不超过5年、资助额度不超过120万元。


03.

国家文物局发布关于推进

考古研学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



9月18日,《国家文物局关于推进考古研学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发布,要求坚持考古研学正确导向,开放各类考古研学资源,加强人才培养和课程开发设计,确保研学活动安全有序,强化保障激励和规范引领。

《意见》明确,省级文物行政部门应建立和发布可供考古研学的场所清单;要将考古研学纳入各级各类文物培训计划和内容,着力提升考古研学人才队伍质量;加强审核指导考古研学课程开发设计,确保内容和形式符合学术规范。考古研学活动应在具备专业素养的考古研学导师带领下进行,配备必要的安全、后勤等支持团队。


04.

国家夏商文明考古研究中心项目

在洛阳奠基



9月21日,国家夏商文明考古研究中心项目奠基仪式在河南省洛阳市偃师区二里头遗址举行。国家文物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关强,河南省委常委、洛阳市委书记江凌等出席仪式。

国家夏商文明考古研究中心项目是国家文物局和河南省人民政府共建的国家级科研平台,是凝聚央地考古力量、培养专业考古队伍、汇聚学术资源、推动考古研究成果转化和社会共享的重要途径,对推进夏商文明研究工程、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具有重要意义。

据悉,该项目位于洛阳市偃师区,项目计划2025年完成基础设施建设并投入使用。到2035年,建成集考古研究、科技创新、文物保护、文化传播、国际交流、人才培训于一体的国际性科研平台,助力夏商文明研究工程取得重大突破,夏商文化传播、中华文明传承弘扬、国际文化交流等方面取得重要成果。


05.

“红山文化”命名70周年研讨会召开



9月22日,“红山文化”命名70周年研讨会在红山文化命名地赤峰市召开,有关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展示考古研究成果、开展学术交流研讨,共同为深化红山文化研究、探源中华文明开辟新视野和新路径。

会上,赤峰市敖汉旗元宝山红山文化积石冢最新考古成果首次向社会公布,这也是内蒙古自治区目前考古发掘出的规模最大的红山文化晚期积石冢,一次性出土了百余件红山文化玉器。其中M15出土的玉龙,是目前我国考古发掘出土的体量最大的红山文化玉龙。


06.

仰韶村遗址古人面貌复原和

古DNA研究学术研讨会举办



9月24日,仰韶村遗址古人面貌复原成果发布会在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县仰韶文化博物馆举行。会上发布,技术团队在充分运用颅面复原技术的基础上,联合古DNA研究、体质人类学等多学科,初步对仰韶时期和龙山时期先民面貌进行了相对准确和科学的复原。其中,仰韶时期先民是一名40岁左右的男性,距今约5600年;龙山时期先民是一名50岁左右的男性,距今约4000年。



此前,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厦门大学等单位于9月4日在英文期刊Science Bulletin(《科学通报》)在线发表论文《古代基因组揭示新石器时代黄河中游人群动态历史》,通过对仰韶文化命名地——仰韶村遗址的仰韶文化时期和龙山文化时期古人基因组进行研究,解析仰韶村遗址古人遗传历史,揭示黄河中游地区新石器时代人群动态历史。


07.

秦始皇陵考古发现

首次集中亮相



9月8日,“秦兵马俑考古发掘50周年暨秦始皇陵大遗址保护研究国际会议”在陕西西安召开。基本陈列“千古一帝的地下王国——秦始皇陵考古发现展”在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开幕。这是秦始皇帝陵考古发现首次集中对公众展出。

展览分为秦始皇帝、丽山为陵、宫观百官、地下军团、皇家苑囿、宫廷娱乐、侍奉如常、幽宫紫台等八个单元,展出威武高大的高级铠甲军吏俑、精美厚重的石铠甲、秦代考古中首次发现的青铜水禽、错金银乐府钟、第一件证实文献上秦始皇帝陵园原名为“丽山园”的丽山园铜锺、秦陵考古发现的体量最大的“秦陵第一鼎”、见证秦统一度量衡的秦两诏文铜权等,展现了秦始皇陵“地下王国”的丰富多彩和秦所代表的伟大时代。


08.

秦兵马俑现场应急保护实验室

建成并投入使用



9月8日,秦兵马俑一号坑“现场应急保护实验室”、二号坑“考古现场发掘与保护平台”正式建成并投入使用,实现了文物从出土环境向文物库房保存环境的平稳过渡,探索形成了“现场应急保护体系+考古平台体系+专用装备+信息化支撑体系”的秦兵马俑发掘新模式。

秦兵马俑一号坑“现场应急保护实验室”位于一号坑修复区,包含应急保护实验舱、舱内环境调控系统、专用照明工作系统、工作记录系统、文物信息采集系统、文物吊运装备、文物专用定制装备等,构建起从考古发掘现场到实验室修复的全流程闭环体系,使彩绘俑尤其是漆底彩绘得到更为及时的全面保护。

考虑到秦兵马俑二号坑1994年第二次发掘曾经出土大量彩绘跪射俑,秦陵博物院除在二号坑内建设应急保护实验室外,对发掘现场进行环境控制,并建立人员、文物、覆土运输通道,让考古发掘在全面保护中进行。


09.

中国考古博物馆面向公众

开放一周年系列活动在京举行



9月14日,中国考古博物馆面向公众开放一周年系列活动——中华文明溯源学术协作单位授牌仪式在京举办。来自中国历史研究院和全国20多家考古文博单位的领导嘉宾、专家学者参加相关活动。

中国考古博物馆面向公众开放一周年系列活动期间,“百万年人类史”专题展正式开展,展出河北泥河湾遗址群和湖北学堂梁子遗址考古成果。活动期间,中国考古博物馆还举办了首次考古工地视频连线活动,观众与陶寺、二里头、殷墟发掘现场的考古工作者进行对话,近距离感受考古田野工作的内容与魅力。此外,在“考古与中华文明溯源”专题研讨会上,专家学者从理论和实践探索两个方面分享了中华文明溯源考古发展的最新成果。


10.

王巍履新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

在香港故宫等地举办讲座



8月29日,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聘任仪式在郑州举行。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原历史学部主任王巍受聘担任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

王巍,吉林省长春市人,吉林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毕业,日本九州大学文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历史学博士。1982年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2011年当选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历任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等职务,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首席专家,迄今为止唯一获得3次“田野考古奖”的中国考古学家。先后主持了河南偃师商城宫城内宫殿区发掘、西周宫殿基址发掘、河南安阳殷墟孝民屯发掘等多项重大考古发掘项目。

履新之后,赋能不断。9月以来,王巍院长先后受邀出席大运河文化发展论坛、北京文化论坛、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中华文明溯源”特别展览、第二届高庙文化学术研讨会等重大文化盛会、文博发展论坛,并举办专题讲座,分享多年考古工作的研究成果及心得,讲述中华文明多元文化的发展历程。




相关链接:

国内博物馆馆长与策展人热点榜(2024.8)

国内博物馆研学与教育热点榜(2024.8)

国内博物馆文创与授权热点榜(2024.9)

国内博物馆学术与研究热点盘点(2024.9)

国内博物馆政策与运营热点盘点(2024.8)

国内博物馆传播与交流热点盘点(2024.8)

国内博物馆学术与研究热点盘点(2024.9)




编辑:王苗苗

审核:戴静怡

监制:博物馆头条


点击图片 阅读更多



博物馆头条
中国文物交流中心直属国家文物局,指导“博物馆头条”发布博物馆行业发展研究成果与“中博热搜榜”系列数据调研榜单;行业内刊《全国博物馆周报》编辑中心;以专业视野链接全球博物馆,以数据视角赋能博物馆发展。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