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近期国际形势的变化,「戒严」这个词汇再次引起人们的关注。对于许多成长于亚洲地区的人来说,戒严一词并不陌生;特别是最近韩国总统尹锡悦事件。那么,日本这个邻近国家是否也曾经历过戒严呢?让我们一起回顾日本的戒严历史,以及这段历史对日本的深远影响!
日本是否可能再次戒严?
日本首次将「戒严」正式写入法律是在1882年(明治15年)的《大日本帝国宪法》中,当时规定只有天皇拥有发布戒严令的权力。而在历史上,日本也曾经两次正式颁布过戒严令,分别是在1894年的「甲午战争」以及1904年的「日俄战争」。这两次戒严都是因应外部战争,目的是集中军事的指挥权。而随着战争结束,这些戒严令也随之解除。
在其后,1947年的5月17日,《日本国宪法》正式生效并取代了《大日本帝国宪法》。从那时起,戒严令的法律基础从宪法中被移除。虽然现行宪法中仍有针对战争等紧急情况的应对条文,但狭义上的戒严令在当代日本已无法再次实施。
日本的戒严案例
除了上述提到的甲午战争与日俄战争外,日本历史上还有几次针对国内突发情况的「行政戒严」,这些戒严仅适用部分条文,并非全面戒严。代表性的案例包括1905年的「日比谷烧打事件」、1923年的「关东大震灾」以及1936年的「二二六事件」。以下让我们来回顾一下相较于「关东大震灾」以外,这两起相对不为人熟知的事件。
日比谷烧打事件
随着1905年日俄战争结束后,日本与俄罗斯签署《朴茨茅斯条约》。虽然条约确立了日本的战争胜利,但民众普遍认为条约内容未能满足期待,甚至指责政府「卖国」。
不满的声音迅速蔓延,最终在日比谷公园引发暴动。抗议者与警方冲突不断,暴动从东京扩散到横滨、神户等地。为平息事态,日本政府发布「行政戒严」,动用近卫师团镇压,最终造成17人死亡、超过500人受伤,104人因煽动暴乱被捕,其中87人遭判刑。
二二六事件
1936年的「二二六事件」是日本历史上著名的军事政变,由陆军内的「皇道派」青年军官发起。他们率领1400名士兵袭击东京多处政府与军事设施,暗杀了内大臣斋藤实和大藏大臣高桥是清,意图推翻内阁,建立天皇主导的军事政府。
然而,昭和天皇对叛军态度坚决,支持戒严令的颁布,并同意派军平息叛乱。事件最终以叛军被逮捕、部分领袖被处以死刑告终。「皇道派」因此一蹶不振,「统制派」趁机压制反对势力,为日本军国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埋下伏笔。
戒严的启示,珍惜和平时光
无论是对过去的日本还是当代的我们,戒严的出现往往象征着国家进入不安与动荡的时期。透过回顾这些历史,也能我们更加明白和平与稳定的可贵。在希望未来的所有国家能避免再度经历戒严的同时,也期望将来世界都能在和平与繁荣中前行。
往期推荐
我知道你
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