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年岁月匆匆,四十年往事历历,美好的沙工情一直温暖我们心田,令我们倍加珍惜。
开放多元的发展思路
伴着改革春风,1984年沙工建校,得到各级领导的关心和支持,得到周边知名高校鼎力相助。上海大学、上海同济大学、苏州大学等高校选派专家指导建设、来院授课,为沙工的多元化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1984
建校初,沙工积极探索“引进来”和“走出去”发展思路,招聘了许多优秀的老教师,又注重培养中青年人才,让青年教师不仅站稳了讲台,而且加强了对外学术联系。例如,1992年,沙工组织外语教研室全体教师,到上海交通大学随堂听课,学习四、六级英语分级教学方法,认真组织全校学生参加全国专科英语应用能力考试,多年的平均合格率达到全国专科院校教学评估优秀指标。
1996年,在钱伟长教授的倾力指导下,沙工创办了上海大学张家港工学院,开设电子和机械本科专业。2000年,沙工与苏州大学合作,开办苏州大学本科班。学生参加全国本科院校四级英语考试累计合格率甚至还高于上海大学和苏州大学的教学要求,学生参加本、专科计算机等级考试同样也取得好成绩,这得到上海大学和苏州大学领导的好评。这些探索为后续的成人教育、社会化职业培训开辟了思路,积累了多元化发展的富贵经验。
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创业难,办好县域地方大学也难。沙工开办时靠借用其它单位在张家港暨阳路的场地办学,1986年才建成了南环路的校区。2007年与江苏科技大学张家港校区一起进入长兴路大学城,2014年搬到了现在福新路校园。四十年,四个校区,体现了沙工的不平凡发展历程。
1984年沙洲职业工学院旧貌
1986年3月,学院搬入环城南路85号
2007年9月,学院搬入长兴路8号
2014年9月,学院搬入位于福新路的新校区
当钱德元书记面临办学初期经费不足的问题时,他想到组织专业人才创建校办企业。沙工机械厂、密封件厂、电子元件厂、汽修厂、建筑设计院、快克公司等校办企业应运而生,这既培养了一批专业技术人才,又增加了办学经费。再如,当年沙工教室和食堂资源较为紧张,沙工各部门合作探索“错时上课、错锋就餐”应对方案,上午分两批上课,7点到11点上课,或者是8点到12点上课,从而提高教室和食堂的使用率,很快解决难题。
改革才能推进事业发展。吴一凡院长和汤耀衢院长,他们经常深入专业教研室参加周二下午的业务学习和周五下午的政治学习活动,耐心指导基层教学工作帮助解决实际问题。上世纪末,宋岳清调任沙工院长。他积极向上争取政策,改善校园环境。
2011年顾月华书记在沙工倡导挂职锻炼,加强学校内涵建设。2014年钱东东调任沙工院长。他激励师生“以赛促学、以赛促教”,沙工师生在各类职业技能比赛中崭露头角。现任钱锦东书记注重校企合作、服务地方。他带领教师团队深入企事业单位,搭建“政校行企”四方共建平台,他注重培养师生职业技能和社会服务能力,努力拓展沙工毕业生高质量就业机会。
团结奋进的协作氛围
团结就是力量。沙工的四十年,经历风吹雨打,但同舟共济、团结协作一直是全体沙工人的底色,温暖人心。老师们从五湖四海融入沙工,工作中一方有困难,八方来支援。例如,沙工图书馆开馆前,上海大学援助了书籍,加上新进的书目,当时缺少计算机,主要靠人工编写目录。考虑到图书馆人手紧张,其它部门的教师纷纷自愿加入义务编写队伍,共同完成编目工作。
再如,1999年暑假期间,当时的国家教委高教司委托上海交大指导沙工承办全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研讨会暨四、六级考试词汇审定会。尽管国家教委高教司解决了经费问题,但一些专家入住沙工“乐乎楼”宾馆后,由于当时电力紧张,偶尔出现停电现象。沙工机械密封件厂领导获息停电情况,就主动协调工厂的发电力量,及时提供无偿发电服务,受到专家好评。类似的团结协作事例举不胜举。不管是学校发展顺昌时候,还是偶遇曲折,大家始终坚持全校一盘棋思想,共同营造相互帮助、相互支持的团结协作氛围。
作为退休教师,忆沙工,最忆的还是我们在沙工的青春年华。虽然我们退休了,但是我们偶尔还会翻阅建校二十周年的《沙洲职业工学院校友风采录》,我们也会认真学习和宣传建校40周年的有关资料。
我们相信,沙工一定会接续弘扬张家港精神,团结拼搏,创新发展,共同书写沙工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沙洲职业工学院
文 字:耿建祥
编 辑:笪文燕 朱璇
来 源:退休工作处
校 对:徐娉婷
责任编审:黄辉 郭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