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5%的学生遭受过校园欺凌,其中占比较高的现象包括东西被故意损坏(52.8%)、被取笑或捉弄(37.2%)、被人歧视(19.1%)、被人孤立排斥(14.1%)等。
所以大家发现没有,孩子除了身体是实实在在受到伤害外,其他的欺凌方式其实一般是看不出来的,而这,就是所谓的“隐形霸凌”。
什么是“隐形霸凌”?
所谓“隐形霸凌”,顾名思义,就是不容易被察觉的霸凌行为。它与传统的身体霸凌不同,更多地体现在人际关系、情感和心理层面。这种行为往往具有隐蔽性、长期性和严重性,对受害者的伤害也更为深远。
隐形霸凌包括很多形式,大致有以下几种:
01
社交之孤
其最明显的表现便是孤独,如在生活中蓄意忽略某人,或是在集体活动中将某人边缘化。这种情形不仅难以得到教师和家长的及时矫正,反而加深了受害者的孤立感和无力感。
02
言辞之刺
这种形式的攻击不像直接辱骂那般粗暴,它通过讽刺、嘲弄、含沙射影等言语形式进行,不容易被成人察觉。然而,它对受害者的心理状态造成了隐秘而深远的伤害。
03
物权之侵
故意侵占他人物品,不论是破坏、偷窃还是占用,由于缺乏证据,受害者往往只能哑巴吃黄连,内心充满愤怒与无力感。
04
网络之辱
通过网络媒介散布针对某人的恶意信息,包括泄露隐私、恶搞图像、编造谣言等,这种行为不仅伤害了受害者的心灵,还严重损害其名誉。
05
情感之控
俗称PUA,即通过言语和行为操控他人情绪,如不断地贬低、对比或过度控制对方情感,这可能会引发受害者自尊心的丧失和自我价值的损害。
06
干涉之极
擅自对别人的私生活和日常行为进行干预,甚至剥夺其决策的自由,限制其言论表达,这种做法让受害者感受到强烈的束缚和失去自主的痛苦。
这些所谓的非传统暴力行为,看似无形,实则如同慢性毒药,点点滴滴侵蚀孩子的心灵与情感,同时也会在一定程度上让孩子形成孤僻、自卑、讨好型人格,甚至社交障碍、抑郁症。
所以面对“隐形霸凌”,我们家长该怎么做呢?
首先,我们每一个言行,都可能成为孩子心灵防线的稻草。因为误区往往在一念之间,所以我们要严守三句箴言不说:
第一句:谁欺负了你,你也这样欺负回去!
当孩子遭受欺负时,家长第一反应往往是愤怒和心疼,恨不得替孩子“报仇雪恨”。
但李玫瑾教授严正告诫,这种“以暴制暴”的偏激做法不过是消极应对,非但解决不了问题,反而会在孩子心中播下暴力的种子,误导他们误入歧途。
因为孩子们心智未熟,往往难以明辨是非,控制情绪。你的这一“反击”理念,非但无助于实际问题的解决,反而可能将孩子推向更为险恶的境地。
第二句:人家为什么只欺负你,不欺负别人?
这句质问宛如利刃,直刺孩子脆弱的心。自省诚可贵,但在此情境下,无异于在孩子伤口上撒盐。
美国心理学家罗斯·格林博士曾说过:每个孩子的气质类型和行为方式都不同,不能因为孩子被欺负就否定孩子的价值,给孩子贴上“有问题”的标签。
所以如若家长不明就里,认为是孩子自身的问题才导致被欺负,这样只会让孩子觉得自己是异类,是“有问题”的孩子,从而更加自卑,更加不敢向外界求助。
第三句:同学之间闹着玩,不要放在心上!
很多家长认为,孩子们之间的争吵和打闹是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小事,无需过度关注。然而,这种疏忽的看法可能会使得孩子们失去及时求助的机会,使得“隐形霸凌”问题愈演愈烈。
要知道,“隐形霸凌”虽然没有明显的肢体冲突,可它在心灵上造成的创伤,却一点也不比肢体霸凌小。如果你对此掉以轻心,孩子可能会认为你无法体会他的感受,对他不够关爱,进而变得更加自我封闭,滑向更剧烈的心理苦楚。
此外,我们家长一定要做到以下三件事:
第一,安抚孩子的情绪
孩子遭遇隐形霸凌,心中委屈难安。家长应安慰孩子,并用行动传递爱和温暖。
整个过程可以是:理解并肯定孩子的感受:“宝贝,我们懂你的难过,这并非你的错。别人这样对你,你感到伤心、生气,甚至害怕,很正常。”明确表示我们会一直陪着你,同时给孩子一个温暖的拥抱。
第二,和孩子一起想办法
与孩子共同探讨问题,寻求解决方案,切忌替孩子做主或强加观点。
整个过程可以是:先与孩子回顾事件,引导他们表达想法和感受,并共同分析原因。然后鼓励孩子提出多种解决策略,评估各方案利弊,助其做出最佳选择。最后给予孩子勇气,让他知道无论发生什么,父母都会一直陪在身边。
第三,学会寻求帮助
如果家长和孩子无法单独解决问题,要及时寻求外援,比如老师、学校、心理咨询师等。
整个过程可以是:先和老师沟通,了解孩子在学校的情况,并与老师一起制定解决方案。倘若问题比较严重,家长可以向学校反映情况,寻求学校的帮助。如果孩子的心理受到严重伤害,家长一定要及时带孩子看心理医生,帮助孩子走出阴影。
总而言之,面对“隐形霸凌”,家长千万要上心,不要让“隐形霸凌”变成被忽视的霸凌。同时我们也要教会孩不仅要保护自己,更不能去成为施暴者,因为任何形式的霸凌都不能被原谅。
对于“隐形霸凌”,您有什么看法?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分享!
也希望您能将这篇文章转发出去,让更多家长了解“隐形霸凌”,共同守护孩子健康成长!
文:静静酱
图:来源网络,侵删
戳阅读原文好好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