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叔和(201—280),名熙,山阳高平(今山东邹城,一说山西高平)人,是魏晋时期著名医学家、医书编纂家,曾任魏国太医令。
王叔和的一生,经历了东汉末、三国和西晋初期,历经战乱、瘟疫而矢志不移。他幼有大志,聪慧好学,十六七岁就熟读经史,博览群书。据近代医史学家余嘉锡考证,王叔和与“建安七子”之王粲同族,在王叔和青年时期,为避战乱,举家移居荆州(治在今之襄阳,现在的荆州在当时称为“南郡”)投奔王粲。在襄阳,王叔和与张仲景弟子卫汛交往甚深,受其熏染,遂对医学发生了兴趣,立志钻研医道。
一是编纂整理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张仲景去世后,由于连年战乱,所著《伤寒杂病论》散佚,王叔和利用担任魏国太医令的便利,不遗余力,搜集仲景遗论,加以校订编次和整理补充,编成《张仲景方论》(《伤寒论》《金匮要略》祖本)三十六卷,大行于世,使仲景学说得以流传于世。
二是隐居麻城著述《脉经》。《脉经》是王叔和医学生涯后期著作,《脉经》是一部脉学专著,总结了西晋以前历代医家对脉学的论述,从生理、病理、证候等方面系统深入地讨论了脉学理论,是脉诊学的一个里程碑。
《校正图注难经脉诀》
北京天元中医博物馆馆藏
三是倡导饮食养生,为医家养生流派的代表人。王叔和是一位养生大家,强调饮食不能杂乱,要合适搭配,饮食要有禁忌,不要过食酒浆瓜果寒凉之品,也不要过食油腻甘甜之物,饮食还要去劣节优,还要因人而异,要选择对个人身体有所补益的饮食而用之。
王叔和还主张对疾病要早期治疗,防微杜渐,不要小病拖成大病。他的这种养生观,是中医“治未病”之“未病先防、既病防变”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
王叔和作为医药历史名人
为保生民康健
救死扶伤,著书立说
尽平生精力
做出了可歌可泣的贡献
他的医药著作、不朽精神
丰富了中华医学宝库
促进了世界医学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