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
微雨众卉新
一雷惊蛰始
蛰
惊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斗指丁,太阳到达黄经345°,于公历3月5-6日交节,万物以荣,到了“阳和启蛰,品物皆春”的时节。古称惊蛰为“启蛰”,汉朝时期编撰的礼制著作《大戴礼记·夏小正》中就记载:“正月启蛰,言发蛰也。”后因为避汉景帝刘启的名讳,被改为“惊蛰”。到了唐朝,本打算将“惊蛰”改回“启蛰”,此时民间早已习惯了“惊蛰”的说法,便不再作更改,延续到今天。
惊蛰反映着自然界生物受节律变化影响而萌发、生长的状态。农耕生产与大自然的节律息息相关,惊蛰节气在农耕上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它是古代农耕文化对于自然节令的反映。惊蛰节气的标志性特征是春雷乍动、万物生机盎然。
从中国各地自然物候进程看,由于南北跨度大,春雷始鸣的时间迟早不一。“惊蛰始雷”仅与中国南方部分地区的自然节律相吻合。
一
惊蛰三候
1
一候桃花始
● 惊蛰之日,闹春之始,“红入桃花嫩,青归柳叶新”,早春的桃花,开始盛放。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2
二候仓庚鸣
● 仓庚即黄鹂鸟。这个时节,黄鹂感受到使万物复苏的阳春之气,开始鸣啼。这番热闹的鸣啼,可视作春暖花开之庆也。
3
三候鹰化为鸠
● “鸠”指的是布谷鸟。古语有云:“仲春之时,林木茂盛,口啄尚柔,不能捕鸟,瞪目忍饥,如痴而化,故名曰鸤鸠。”,即仲春之时,天空不见飞翔的雄鹰,只看到鸣叫的布谷鸟,在古人的观念里,就好像是鹰变成了布谷鸟一样。
二
惊蛰习俗
1
蒙鼓皮
● 《周礼·考工记·韗人》上说:“凡冒鼓,必以启蛰之日。”惊蛰这天,古人认为天庭有雷神敲天鼓,人间要把握这个时机来蒙鼓皮。
2
避百虫
● 惊蛰时,百虫惊而出走,影响人们生活,因此“除虫”成为这个时间段的民俗活动。所以人们在惊蛰这天,手持清香、艾草,熏家中四壁,用香味驱赶蛇、虫、蚁、鼠和霉味,预防疾病发生。
3
吃香梨
● 惊蛰吃梨是源于梨与“离”谐音,因此在惊蛰节气当天吃梨寓意着和害虫分离,远离疾病。此外,仲春二月亦处于乍寒乍暖之际,气温多变,气候较为干燥,容易口干舌燥,吃梨能助益脾气,令五脏平和,以增强体质,抵御病菌的侵袭。
三
惊蛰养生
1
顺肝气 强脾胃
● 人体的新陈代谢与肝脏有很大关系。中医认为,春季人体肝气旺,是肝脏机能活动的旺盛时节,宜做好春季养肝。
春季养肝要从两个方面入手。首先要重视精神调养,应戒暴怒,忌情怀忧郁,心胸开阔,乐观向上,保持恬静、愉悦的心态,以顺应肝的调达之性;其次是饮食上,可以吃些辛温的食品,适当增加甜味食物的摄入。古代养生名著《摄生消息论》指出:“当春之时,食味宜减醋酸益甘,以养脾气。”意思是说,春季系肝旺之时,肝气旺,则会影响到脾,多吃点甜食,能加强脾的功能。同时,生冷黏杂之物应当少食,以免伤害脾胃。
2
适量运动长生机
● 《黄帝内经》曰:“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行,广步于庭,披发缓行,以便生志。”意思是说,春季万物复苏,应该晚睡早起,在室外缓缓散步,有助于身体健康。所以,这个时节的运动,不宜太过激烈。毕竟人们是才从冬季的寒冷中舒缓过来,需要循序渐进。外出踏青、郊游、放风筝都是不错的选择。
3
天气多变慎减衣
● 惊蛰期间,虽然气温回升,欣欣向荣,但并不总是阳光常在、和风常拂,仍有时还会出现“倒春寒”天气。所以在此季节不要因天气转暖而将衣服减得过少,仍需遵循“春捂”的原则,防止风寒之邪的入侵。正如《摄生消息论》所言“春阳初生,万物发萌……不可顿去棉衣,老人气弱骨疏体怯,风寒易伤腠理。时备夹衣,遇暖易之一重,渐减一重,不可暴去” 。
蛰虫惊醒 万物复苏
春光就在前方
让我们一起
聆听万物复苏 守望春暖花开
北京天元中医药博物馆
博物馆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广渠路1号
开放时间:周二至周日9:00-17:00(16:00停止入馆)
咨询电话:010-67720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