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报 | 我社《退烧简史》入选2024年7月《中华读书报》月度好书榜

教育   2024-07-17 16:32   浙江  

近日,《中华读书报》发布2024年7月月度好书榜,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科普图书《退烧简史》入选。同时,该书也被“澎湃新闻”列入《科普书单·新书》推荐目录。









发烧是人们常有的疾病体验,发烧就要退烧,历史上,人类在这方面进行了各种各样的探索。本书以“发烧”“退烧”为关键词,梳理了人类认识发热疾病、探寻退烧方法的历史。从甲骨文对热病的记载,到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到明清时期的温病学派……从古希腊的放血疗法,到体温计的发明,到阿司匹林、布洛芬等神奇药物的涌现……不同文化背景下,医者对发热有不同的理解和应对,了解相关历史,我们对身体和疾病、中医和西医都会增进认识、激发思考。

——《中华读书报》 



这是一部以“退烧”为主题的原创科普图书,简明梳理了东西方探寻退烧方法的历史,饶有趣味地讲述了各种经典退烧手段的来由及其背后故事。作为一种典型的身体异常表现,发热在人类的认知与治疗历史中逐渐从疾病变为疾病的症状。中西医在各自文化的影响下走向了不同的治疗退烧的探索道路,其中有分歧,也有交流互鉴,但最终都是为了守护人类的健康。作者甄橙是北京大学医史学研究中心教授,在药物史、疾病史、医学学科史、医学博物馆等方面的研究颇有建树。该书由作者联合北京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等相关专业的师生集体创作而成。
——澎湃新闻



退

作者:甄橙

出版时间:2024年5月

浙江教育出版社








作者简介

甄橙,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北京大学医史学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师从著名医史学家程之范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医学专门史、中西医学比较史、医学博物馆文化。在医学人物、药物史、疾病史、医学学科史、医学博物馆等方面研究成果丰富,已出版各类著作50余部,发表中英学术论文80余篇、医学人文论文200余篇。





内容简介

发热,是很多疾病尤其是外感病普遍共有的一个病症;退热,在人类与疾病斗争的历史中占有重要位置。《退烧简史》回顾了人类对于发热的认识历史,介绍了古今中外重要的发热类疾病和有关人物、事件,以及中西医退热方法。通过此书,读者能宏观地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医者对发热的不同理解,从而更为清晰地理解中西医差异的文化根源,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退烧简史》不仅是一部科普图书,也是一本理解文化差异的文化读本。






专家推荐

《退烧简史》展现了从草药偏方到现代医学的演变及其背后所凝聚的科学家精神和医者仁心。该书不仅是一本关于医学史的科普作品,还是一首关于希望、创新与人性光辉的赞歌。

——韩启德(中国科学院院士)

发热是自古以来人类疾病的常见症状。本书深入浅出地介绍了中西医面对发热疾病的各种探索与努力,并介绍了以临床疗效为导向的中西医学研究发展,中西兼顾,临床与研究并重,对读者了解发热、正确面对发热,以及积极地配合医生治疗发热均有重要的价值。

——王庆国(中国中医科学院学部委员,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终身教授)

中医常被称为慢郎中,但它对发烧等临床急症也有着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和良好的效果。发烧是常见的外感疾病症状,对于这一症状及其背后的疾病原理,中医和西医都在进行探索,有分歧,有合作,异彩纷呈,成就斐然。本书作为科普读物,向大众介绍历史上中西医学体系在治疗发热性疾病方面的观念和成就,深入浅出,雅俗共赏,开扩视野,启迪深思!

——李峰(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院长)






人痘接种术的推广小史

世界上最早记载天花症状的医书是中国东晋医家葛洪的《肘后备急方》。根据葛洪的描述,病人在天花初发时全身寒战,高热头痛、浑身无力,然后全身长满皮疹,死亡率极高,侥幸痊愈后,脸上还会留下紫黑色的瘢痕,经过很长时间才能逐渐消退。

早期人们对天花称呼不一,自南宋陈文中《小儿痘疹方论》起,习惯称“痘疹”或只称“痘”;明代的《仙传痘疹奇书》记载了小儿患天花后的出痘症状和治疗方药。

1742年,清政府制定了人痘接种术的官方规范,即《医宗金鉴·幼科种痘心法要旨》,其中记载了人痘接种的四种技术。

痘衣法(以出痘小儿的衣服给健康小儿穿用)、痘浆法(用棉花蘸痘浆塞入儿童鼻孔内)两种技术,因为种苗不纯,风险较大,后被废弃。而旱苗法(将痘痂磨粉制成的种苗吹入鼻腔)和水苗法(痘痂研细用水调湿以棉花蘸染,塞入鼻孔内),则应用比较广泛。其中旱苗法因为接种者的不良反应较为强烈,逐渐被平稳有效的水苗法取代。

旱苗法、水苗法采用小儿种痘后逐渐痊愈的痘痂作为种苗,其最大的特点就是通过代代相传降低了人痘的毒性。因此,严选和驯化“种苗”成为人痘接种的关键所在。根据朱奕梁《种痘心法》的记载,取自天花患儿痘痂的“时苗”经过连续七次接种之后,就成为安全性很高的“熟苗”。而选炼过的“熟苗”保质期很长,通过恰当方式保存的熟苗,有效期可达月余。熟苗的市场价值很高,“须两三金,方得一支丹苗”。因此,虽然人痘技术在民间传承已久,但主要是经济条件优越的人家,才能承担种痘的费用。

人痘接种技术的推广与康熙有着密切的关系。为了避免天花影响继任皇帝的寿命,顺治接受了传教士汤若望的建议,最终出过天花的玄烨登上皇位,成为我们熟悉的清圣祖康熙皇帝。康熙出生后被乳母抱到福佑寺中抚养,两岁时曾感染天花,他一生最大的遗憾就是因为避痘的制度,幼年未曾承欢于父母膝下。因此,即位后康熙决心推广人痘接种技术,从民间寻访种痘医生,在宫廷中开展种痘实验,并规定宫中皇子公主皆应种痘。在康熙时期朝廷的推广下,种痘术迅速得到普及。

邱熺《引痘略》所载经络图及种痘穴位图

《引痘略》封面及内文图例

根据《癸巳存稿》的记载,俄政府曾遣留学生专门来华学习人痘接种术,这批学生回国后很快在俄国推广人痘接种,俄皇叶卡捷琳娜二世带头接种人痘。18世纪初,俄占领土耳其部分领土,加上中国丝绸之路通往土耳其,甚至还有中国种痘医生在土耳其开诊,因此土耳其人也很快学会了人痘接种术。

18世纪初,人痘接种技术传到了欧洲。1700年1月,英国人李斯特(Lister)自中国厦门写信给英国皇家学会,报告了中国的人痘接种术及其效果。同年英国人哈维斯在皇家学会作了介绍人痘接种术的报告。

1716年,英国驻土耳其君士坦丁堡大使夫人蒙塔古(Montague)用人痘接种术给自己3岁的儿子接种了人痘,英国传教士医生德贞(Dudgen)曾就此事记述于《中西闻见录》,另一位传教士医生鲍尔(Ball)也在《中国风土事物记》中写道:“说来奇怪,像其他许多事物一样,种痘术也是由中国传入西方的,这术约八百年前,中国宋朝已经应用。”1719年,蒙塔古返回英国,她将自己的所见所闻和亲身体验告诉了当时的公主、后来的英国女皇加里斯。1721年,英国天花大流行,英国皇家学会主持了评估人痘接种预防天花的效果及安全性的人体试验并获成功,于是推广全国,正式开始了欧洲的人痘接种活动。

俄国人将人痘接种术传至非洲,后来在贩运黑奴到美国的贸易中,美国人发现了人痘接种术的价值。1721年,美国波士顿流行天花,波尔·斯东医生为自己的儿子和两名奴隶种人痘。1777年底,华盛顿说服大陆会议,接近四万大陆军官兵全部接受了人痘接种,使得感染天花人数从17%降低至1%。

法国伏尔泰在《哲学通信·谈种痘》中,批评法国人没有及时引进人痘接种术:“我听说一百多年来,中国人一直有这种习惯(种痘术)。这是被认为全世界最聪明最讲礼貌的一个民族的伟大先例和榜样。”这样的称赞,中国人痘接种术受之无愧。

(节选自原书《第四章 中西合力灭天花》,题目为编者自拟)


浙江教育出版集团
关注浙江教育出版社最新动态,抢先知晓浙教社新书发布,限时售卖折扣图书。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