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涧镇地处无为县西北,北与巢湖接壤,东邻含山东关,南接无城,西邻红庙和严桥。国土面积150平方公里。镇内地形西北高、东南低。
有说石涧地名的来由与其地势相关。因西北地势高,东南地势低,并兼有山峰陡坡,逢入雨季,山洪暴发,沙石尽流,逐年往来,形成沟涧。洪流冲缓至平地,山石渐而积留涧底。到了鱼肥水美季节,水清澈见底,鱼虾游可数,因此取名 ——石涧。
据传明朝中期,山涧水流横穿石涧两岸,因而商贾云集形成埠。
埠在古语中原意为临水的码头,便于停泊船只,经营生意,后引申为有码头的城镇,逐渐泛指为镇,故曰石涧埠。
每当乘坐的大巴车驶入草岭坂时,远远能从窗口瞧见石涧两个字,心里总是欢喜不已。
说起草岭的来由,传说是八仙过海时,吕洞宾不慎掉落凡间的一只草鞋落于此,因而有了草岭。故乡近了,记忆里萦绕在梦里的石涧,一段段清晰起来。
如在石涧下车,汽车通常会缓停在旧时的老石涧车站,旁边的老官塘曾以加工面粉面条而闻名乡里。
如今,车站的招牌早已不见踪影,连同过往轰鸣的加工面房一起消失在小镇的街头。
老 街
穿过小镇的第一个十字路口,一侧通往青苔严桥方向,有灌溉桥一座,河水穿镇而过。
旧时淘米洗菜,清可见底,鱼可撒欢。前行百米即到旧时区里医院,阿妈说,我在那里出生,啼哭不已。
在医院斜角,有个铁匠铺子,少时去医院打针,如若不肯,家里人会带我去那铁匠铺子看打铁。
路口的另侧,曾有座老桥—北桥,桥头有家老相馆,多少人第一张黑白照片都在那里诞生。那桥曾经是流行一时背景图,孩童们在桥头手持玩具,定格童年。
孩童时期,跟着父母一起镇上赶集,街道狭窄,满满当当摆着各类生活用品。
旧时的老供销社处于老街的中心位置,如今所处位置为阳光超市。小时候,家里油米酱醋,衣衫布料,日杂用品均有出售。
那时的供销社,是高冷的玻璃柜台,阻隔着里面的售货员和外面的消费者,仿佛两个世界。我曾经捂着5角钱,半天才敢说买一袋洗衣粉,他们冷若冰霜的面容,代表那个时代公职工作的优越性。
供销社往西走,店铺多是小吃早点,热腾腾的包子铺,麻球,春卷,滋滋油锅里翻滚的油条。早餐店里的大铁锅里,炖着大龙骨,摆满了的馄饨汤底料。
那个时代的生意人,都实在,一大碗捞上来,满满的肉馅馄饨。跟着父亲上街下馆子的记忆,还飘着浓浓的香味。
这些门板,白天时亦可搭成架子,用于室外摆放商品。小镇虽小,文化娱乐场所却不曾少。当年的石涧剧场,常常因有名旦出演庐剧而人头攒动。
小时候,因为挤不进剧院,在后台门缝隙间,看着舞台上水袖飘舞。那时候,大凡镇上有会议召开,节日表演,电影放映都在那百米空间。
少时,与小伙伴参加汇演,只记得跳起来时,木头舞台踏踏作响。厚重的幕布随着掌声,慢慢地拉进了记忆.......
校 园
除去幼儿园之外,小镇以前共有三所学校。中心小学、石涧初中、石涧中学。每年中小学在清明前后均会组织祭扫烈士墓,一来是爱国教育,二来也是一场浩大春游活动。
举着旗子,浩浩荡荡步行几十里地,去往夏洼烈士陵园。如今,小学旧址已撤成商品房,石涧初中的旧校舍也早已闲置,部分校舍也重撤改建成文苑小区,一只小黑狗倦缩在空荡的校舍门口,孤零的广播还矗立在二楼平台。
石涧中学作为为数不多,拥有镇级高中,曾经一度声名在外,邻近乡镇常有学生入读。如今,中学已停止招生高中部,不少优秀的老师业已调入县里或其他乡镇。
那些曾经分布在校园四处的零食店、文具厅、游戏厅,随着学生数量的锐减,逐渐转做其他生意。
旧校舍撤并,新修的跑道,草木更盛从前。校园外的稻田,几个晚归的学生,稚气的脸庞。
若干年后,他们是否如我们一样,从遥远的异地归来,找寻记忆里,关于石涧最美好的点滴......
文源 无为通 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