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的自救,从放弃结婚和生育开始。
现在铺天盖地的营销号已经在发25年是双春年适合结婚了,笑死。
说是因为25年的农历有2个春节,好事成双的寓意。
都说现在结婚的人数少,是因为什么经济压力,社会观念。
这些都没错,但还有一个关键点就是在于,信息实在是太发达了。
年轻人通过互联网知道了丰富多彩的世界以及人生的多样性和可能性,就不会亦步亦趋的走向前人的路。
和一些80后聊天,就会发现他们之所以选择结婚生子,是因为在他们当时的概念里,这就是每个人都走的路,到了一定年纪就成家立业。
但现在不一样了,没有什么我们必须要走的路,每个人的人生也不应该约束在当下社会的条条框框里,人生就是来体验的,怎么快乐怎么来。
自我意识的觉醒,注定我们不可能把自己完全交付给某段关系或者一个家庭。
有人说:结婚是人生大事,没结婚的人生不完整。
可当代年轻人听了,只想微微一笑:“这话太‘长辈文学’了。”
在大家眼里,婚姻已经不再是人生的默认剧本,而是一场高风险的投资。
别误会,年轻人并不是集体“婚姻恐惧症”。
只是,大家的态度更谨慎,更现实。
婚姻不再是“为了结而结”,而是建立在情感、经济、自由三者的平衡上。
上次我妈跟我说“生孩子是每个人人生都要做的事情,不然人类就灭绝了”
当时觉得这觉悟真高,这社会没我妈不行,都上升到人类灭绝的高度了,这个社会责任感我一点也担不起。
父母眼中为了家庭为了孩子的无私奉献,在我们看来是对自我的一种剥削。当然,在父母看来这是年轻人自私的表现。
但是想想,一个普通家庭,辛辛苦苦十几年培养一个大学生,最后出来还没农民工挣得多,以前还指望养儿防老,现在是养儿啃老,顺便看着下一代把自己吃过的苦再吃一遍。
假如只是让孩子来继承我们劳碌、贫穷、恐慌、以及对生活的压力,那不生也是一种善良。
在这个结婚人数雪崩的时代,我们或许需要一种更开放的心态:
婚姻不应该是人生的KPI,而是一个彼此选择、彼此成就的过程。
如果婚姻是“1+1>2”,那就结;如果它是“1+1<1”,那就不结。
没有谁对谁错,只有适不适合。
与其让婚姻变成一场负担,不如把自由和幸福留在自己手中。
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重点是你自己的选择,是想要一个有商有量、到关键时候有人撑腰的配偶重要,还是个人先搞定事业、攒到钱之后再考虑成家,全由你个人定夺。
至于外人怎么看,父母如何催婚,那都是外界的嘈杂声罢了,要知道,你作为自由的个体,做出符合自己利益的决定才是核心,别人除非能给你钱,否则听再多也无法给你带来好处。
最后,借用《后浪》里的一句话送给每个人:
“敢于选择,也敢于放弃。”
//
理二五|97年
enfp | 坐标上海,旅居北京
个人成长 | 认知提升|自媒体变现
扫码围观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