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前第一次来这个园区就特别喜欢,今天特别开心有机会和在座的各位朋友分享一下我们在内容创意领域对AIGC的理解和应用案例,我先用一个视频来给大家汇报我们是做什么的。我们本部在深圳,主要是服务中国互联网头部企业,为头部企业做内容营销,c端用户感觉特别强烈的一点就是我们这样的企业是做创意内容的。AI对我们赋能是最大的,对我们的冲击也是最大的。这里面简单的业务,尤其是游戏美术已经被替代,所以影响非常大。现在播放的是过去给这些头部企业做的创意内容花絮,是一个剪辑片断,这里面既有实拍的画面、有CG画面,也有二维、三维画面。客户类型既包括阿里、淘宝,也包括华为、腾讯、vivo、OPPO这样的企业,这些头部企业所运用到的技术以及技术结果呈现的内容就是这些。我今天讲的内容分三部分,首先是AI+创意,第二部分是面对AI我们的怕与爱,第三部分是探索和应用。这是今年年初的《流浪地球》最后的MOSS背叛人类,现实版的MOSS真的来了,AI来了之后创意领域还能活多久,哪些东西会被替代,哪些东西会是一个工具。可以看见的是,AI对艺术的冲击会非常大。
这是全球非常有名的网站叫做RESULTS PRESENTATION,今年3月份开始,一些艺术家集体抗议,他们纷纷上传作品抵抗AI,不希望把AI作品在未经标记的情况下上传到网站上。这会让所有的人分不清楚到底哪些是人类创作的,哪些是机器创作的。这是上个月好莱坞编剧工会的一次游行,也是抗议AI进入编剧领域,他们任务AI就是在砸他们的饭碗,所以好莱坞的编剧团队也有街头抗议。
这是美国的艺术家做的漫画,这个漫画引起了很大的风波,最终美国的版权部门说这个作品的文字部分可以授予版权,但是所有的画面部分没有版权,因为画面部分都是输入指令生成的图像,所以漫画所有图像部分是不受版权保护的,这也是很经典的案例。
现在针对艺术家抵制他们作出的回应,他们说AI作出的作品可以上传网站,但是要强制标记。很多用户也觉得我的原创作品上了公共网站之后允不允许AI来学习我的作品是值得思考的。可以告诉网站我的作品是只能看,不能被AI学习的吗?
当下AI发展太快,而全球立法却非常滞后。“怕”的是什么东西呢?讲个例子,过去三五年,由于我们服务游戏领域特别多,每年会拍三个招人视频,花的钱50万到100万。我招的人其中很大一部分就是设计师和游戏美术。今年有一个惊人的发现:今年好多朋友给我推游戏美术的优秀毕业生,我一个都收不了。我看到这些毕业生都替他们着急,我就给他们建议快速转向AI部分,把AI做成工具。
AI对于从业者的冲击是非常之大的。上次我在广州小蛮腰参加AIGC峰会,广州中山大学的一位哲学教授跟我讲,他的演讲主题是AI到底有没有意识。在目前的计算机算力能力下AI是没有意识的,他有一套完整的逻辑以及计算推导。但是他说在量子计算以后,AI是有可能有类人的意识,这就更可怕了。但是无意识但具有高度智能的算法很可能会比我们自己更了解我们自己,这是一个不确定的但是正在高速演进的未来。
这是《未来简史》作者赫拉利的判断。他说未来新闻、广告在AI的智能时代可能不需要了。我们现在在做的事情到底在未来多长时间内还有价值,这也是我们的思考或者说是焦虑。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类和AI的优势,并找到一种平衡,能够确保创意内容产业得到健康发展。我们目前观察到的AI绝对优势,第一是效率,第二是避免人为因素的干扰,第三是可以大规模生产内容,这是我们对它的观察。我想在座的很多都是从事创意设计相关的,这是一些AI软件的快速演进,它们产出内容的效率实在是太高了。
接下来是一些应对措施,这个大家应该也看到了,在B站上孙燕姿的AI音乐以秒极的速度在产生,孙燕姿自己发了一篇公开回应,她说“人类再怎么快也无法超越AI技术”,她无可奈何,她不说好也不说不好,她只是说无可奈何。这全部是网友自己创的,孙燕姿是不能从中获取收益的。人类之所以是人类,是因为他在大脑中可以创造出现实中不存在的东西,并坚定不移的相信它。这是我觉得人类最后的自尊和自信。在AIGC时代,尽可能去提升自己的审美、同理心、沟通能力,以及把AI当成工具的共创能力,以此来做一些AI做不了的事情。
交互无限——AI时代的数字艺术展内展出的点维文化出品内容
这是我们在今年年初的时候内部做的点睛奖主题视频,所有的平面物料全部用AI完成的。大概用两星期完成,老实讲这个效率的确比传统的人工做起高很多。怎么用AIGC的方式大批量的生产内容,在所有的媒体上快速生产内容。这个是用AIGC做的非常成功的商业广告——可口可乐的广告。可口可乐的产品如何和美术化作的风格保持高度一致,在这个环节用到了AI能力,效率非常高,而且风格一致性会非常好。这是当初的创作过程分镜。这是整个行业目前在内容领域的演进,文生图、文生视频、文生音频,以及中国和海外的一些玩家。这是一些对比,从PGC开始到现在的AIGC,产生的内容变化程度。昨天苹果的Vision Pro发布之后,和AI结合之后大家都觉得很兴奋,这完全打开了新的世界,因为这个产品成熟度太高了。我们在两年前就买遍了中国和国外的AR/VR,都觉得成熟度不高。但是苹果这个产品我们觉得成熟度非常高。基于这个空间内容领域,叫空间计算领域,结合AIGC之后有大量的内容。这是海外的发展速度和中国的对比,中国的速度远远低于海外的速度。我们在中国目前主要是一些应用,所有的底层都在海外。从大学到大厂都在做这些应用。
这是整个生态,从硬件到软件,以及AI+内容的各个领域,从文字、声音、图像、视频、虚拟人、游戏,国内国外公司的站位,以及他们的产品都在这张图中。举一个例子,比如NIKE有一个新鞋发布找我们做,这种视频我们收费大概150万左右,大概30s。现在耐克会直接给我们一个鞋的模型,我们导入到AI底层里,同时我们会做一个机械臂,那个机械臂会高速旋转拍这个鞋,拍完之后我们只是捕捉了这个鞋的各种动态,再把CG模型导入进去,针对电商上的用户现在报价5000块钱,但是我们同时会有1万个用户,就会变成一个车间的模式,这是一个巨大的变化。以前全是手工,现在全部变成流水化的作业。
我觉得未来的竞争就是模型之争,当然我们做的肯定不是OPEN AI这种模型。英伟达这样的公司针对各个公司提供你这个领域的数据训练,会给你提供专用的小模型,比如你专做地产或者专做保鲜细分领域,他会帮你训练专属于你的小模型。所以未来具有一定规模的公司,甚至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AI助理和自己的AI小模型。我们内部每两周会有一次AI培训,让所有人都学会使用AI。另外,我们跟一个AI公司合作做了一个工具,我们把所有的从创意到划分,到故事版,到demo全部放到AI底层上,我们给自己创造了一个AI创作环境。
如果你仰望AI,它就是巨人,如果俯视它,那它就是工具。面对AI的滔天巨浪,希望我们是踏浪的人,在浪的上面,这是我们对AI的态度。如果电脑是思想的自行车,AI就是思想的蒸汽机。此刻的我们有如1885年汽车刚出现时候的马车夫。用这个比喻来比喻现在的时刻非常合适,这是我们对AI的态度,也是面对当下复杂态势的态度。潮大浪大,那大家就去追逐那个浪吧。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