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龙回顾④丨AI时代下的艺术家创作分享

乐活   2023-06-26 17:30   广东  


面对来势汹汹的科技浪潮,企业与个体都在奋力寻找合适的出路,是淘汰还是机遇?相信不远的一天,我们终将跨过这个迷茫的隘口,让AI变成工具,真正为我所用。

从本次交互无限——AI时代的数字艺术展来看,艺术家们似乎找到了法门,通过AI的加持,艺术创作的途径变得广阔了许多。

三位嘉宾分享过后,本次展览的参展艺术家们纷纷上台,分享了自己的艺术创作过程。


主持人:有请今天的参展艺术家上台,第一个先请杨光先分享一下。大家熟知的杨光作品都是电子元器件做的各类雕塑、公共艺术装置,非常有趣、且深度,也很深圳。但今天杨光的作品让观众和熟知他的朋友眼前一亮:这是杨光的作品?这次展出的国画的作品是他在十几年之前画的,私藏了很久,直到遇到了森涛和幻觉ART工作室之后,他的作品有了新生,接下来请杨光谈一下这次的创作。

杨光

交互无限——AI时代的数字艺术展 杨光作品

杨光:我这批作品真的是被逼出来的,我是从小喜欢国画,包括现在工作室也会乱画一些,中国传统的国画是非常完善的系统,审美系统没有完备,很难突破,我一直想结合一些新东西,刚好这次碰上这个展览,我就想我的国画可以有一个新的想法,在AI时代,通过结合AR的技术。为什么这么做呢,因为我那些东西不是抽象,一个大山大水的感觉,中国某种程度上讲“天人合一”就是从传统的哲学里面出来的,但是看到画面是宇宙飞船这种情况,所以我想产生不同的情况,近看是很有诗意的国画,一扫描进去手机上又是另外的感觉。

刚才我听了任珏博士的演讲很有感触,70、80十几二十年很快就过去了,但是我们孩子的未来在哪里,他们在互联网领域里的生活肯定和我们不一样,和这个互联网的生活方式不一样。我们这一代和新兴人类这一代有很大的差距。从作品上要有创新,其实创新要有勇气,所有创新的勇气是对于过去的部分否定才有创新,所以我的水墨不是画得有多好,我是希望通过某种媒介来突破自己的界限。

主持人:谢谢杨光,的确,这个逼迫有我的成分(笑),但更多是他逼迫自己创新,这也是拥抱未来的一种方式。晓正一直戏称自己是手机患者,他所有的作品都是在手机上完成的,现在像素艺术包括像素风格的审美也是非常的流行,那我们请晓正分享一下他的创作。

吕晓正

吕晓正:各位好,其实我读的专业算是比较传统的雕塑,毕业之后到社会工作有几年是很茫然,因为当时的雕塑创作想法你会发现已经有一些人做过了,那段时间也没有思考自己的创作大概是要怎么样,后面基于要更换手机了,是因为有社交媒体的应用,发现不触屏的手机,别人是找不到你的,没换触屏手机之前,是要通过QQ邮箱发一些信息,后来我就用了苹果4S,用了大概半年,有一个很小的细节触发了我后面到现在一系列的创作动机,我看一个图像是下意识的放大,我在杂志上一直重复了3-5次这样的动作,突然发现这是很可怕的事情,你用电脑多久都不会被电脑和鼠标改变你生理的习惯,但是你触屏的手机,而且这样一个小动作观看使用的方式突然让你把潜移默化的行为植入到很随性的方式,而且是无意识的,后面我就想,既然是这样我是不是可以用手机创作一些东西。开始我是下载了一些APP,在地铁上上下班画地铁上的人,有一年和戴耘老师去日本参加一个展览,那个时候就看了一些街景,画了一些街景,慢慢把日常所见所遇的东西通过手机表达出来,然后从静态变到动态,包括雕塑的成像全部是用手机实现出来,而不是用ipad,我是基于这样的动机,是因为手机改变了我,而不是ipad。

交互无限——AI时代的数字艺术展 吕晓正作品

包括像素创作也是基于很微妙的,有一天有个朋友推荐这个APP挺好玩的,作为创作者的思维就是嫁接和转移,我最开始是用像素转移当代的画,后面我就慢慢画一些日常的东西,最开始是画几十个,然后每天画一些,到后面基本变成了自己的习惯,看到一些有所感触的事就会画出来,记录一些日常的小的物件。

主持人:晓正说得比较朴实,他自己在作品介绍里说这是日常的喃喃自语,但是他日常的喃喃自语大家通过他的作品可以看出来,每一个作品的背后是有灵光在里面,这段时间邀请晓正参展也感受到他这个人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作品,他内心深处是一个有趣的灵魂。

杨光:我和晓正比较熟,我觉得他的画面有最重要的没说,晓正这么多年来一直把绘画变成他的日记,他真的是喜欢。有时候我们做艺术,有些认不是非常喜欢,只有喜欢才会坚持,就算他每天多忙,到晚上他是有自己一个很小的小天地画自己的东西。

主持人:这也是他的精神出口吧。

张晓飞深规院景观院·城市美学与公共艺术中心 艺术策划总监

张晓飞:很高兴今天上来交流,我不是参展艺术家,今天是抱着学习的心态和大家见面,有这么好的机会交流。基于这次展览和基于这次活动都是非常有意义的,对观众来说,这次只要能看展览都会感受到艺术表现新的呈现方式,对他们来说肯定会获得很多的精彩回馈,我觉得基于艺术家来说,杨老师被迫作出一些艺术创作,我觉得也不是被迫,是基于这个时代艺术家新的思考方式的转变,这是非常重要的,晓正一直都在做新媒体手机绘画的一种坚持,日复一日的做,我也非常喜欢他的东西,我觉得他诉说出来是表达艺术家对于生活的思考。刚刚看展览的时候和罗凯星老师在聊,他提的一个词非常重要——期待,在所有的现在做出来的雕塑也好,创作也好,其实都是马上能够在视觉层面或者在触感层面直接的感知,但是缺少了以往黑白摄影交卷的时代,可能这个期待在艺术创作里逐渐消失,而这个AI的出现给了艺术家新的期待。

基于这个城市或者社会上来说,我和林老师也做了一个短暂的交流,他可以在一个城市场景中新的运用,就是AI其实是人工智能的手段,是一个工具,事实上来说使很多人都在不断的被裁员,可能有失业的出现,但这种失业的出现恰恰是让我们重新思考怎么样运用时代、适合时代发展的一些工具去迎接更多新的未来。所以我觉得这是这次展览从多方面给我的思考。谢谢。

主持人:谢谢晓飞,我想先请森涛来谈一下感受,二楼展厅的整一面墙的AR交互部分全部是森涛的工作室来完成,昨天到今天以及很多媒体、艺术家朋友都对你的作品非常感兴趣,想听一下你的分享,包括你创作的初衷。

沈森涛

沈森涛:谢谢主持人,也感谢给这个机会,要不然这些作品都没有地方展览,我是很佩服杨光老师,一开始他想让我把他的水墨画做出一些效果,他有一些自己的思考,有做一些大概的效果图,最开始我看到这些水墨是想到山和水,但是没有想到直接给我了一个宇宙飞船,这种画面的跳跃性我是很佩服杨光老师的想象力,和传统艺术和新技术结合的勇气。

我本人喜欢研究新技术,就像AR、VR、AIGC,因为新的技术发展肯定会带来表现媒介和艺术表现形式的改变,但是我又觉得新技术并不会完全颠覆传统艺术,传统艺术是有很多方面可以跟新技术结合在一起,AR就是很好的方式,可以让以前静态的画动起来,让画有了生命一样,是让以前的传统艺术得到延伸和扩展。我也是看到一些自己比较喜欢比较有意思的作品,用新的技术让它活过来,让它有生命。

交互无限——AI时代的数字艺术展 沈森涛、宋祖苑作品

我自己在创作过程中也有使用AI进行创作,我感觉用了AI之后人类好渺小,AI是另外一个物种,我是和另外一个物种进行交流,它创作出来一个新的东西。它虽然能够带来效率的提升,但是我也有一种被它碾压的感觉,我感觉它比我厉害太多,它们产出的成果我感觉是胜过80%的人类,像OPEN AI的创始人也有这种担忧,他感觉AI后面可以替代很多人,特别是以前认为不可能替代的高级知识分子的工作。OPEN  AI的创始人觉得可以通过AI赚钱,再来回报这些因为AI失业的人,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未来人类要怎么和AI相处,怎么利用AI,或者人类和AI的关系是一个很值得思考的问题。

主持人:这也是很多艺术家包括策展人会在未来所面临的危机,如果真的已经有这个意识,那我们未来的很多工作也会被它代替。下面我们就请戴耘老师,戴老师也是深圳乃至全国知名的雕塑家,包括在园区里有几件戴老师的作品,熨斗、宝马车都是戴老师的代表作,布展的时候也和戴老师碰到了,所以想请戴老师分享一下您作为雕塑家,毕竟雕塑还是传统的艺术方式,在这样一个时代里您有怎样的感受。

戴耘

戴耘:我是比较典型的原来学院派的科班学院出来的,是属于雕塑系,之前的作品大的来讲还是造物,通过一个具体的材料,不论是不锈钢还是木头还是砖头,大致属于这个范畴。显然这两年AI技术的发展对大家方方面面都有触动和影响,包括我自己一手创作,所以我特别向孙粹发了一下我比较新的作品,去年底我参加武汉双年展的作品,其实也是对哪一个是我,或者人何以为人,如果说是哲学上的命题,对于主体的追问是我一直比较关注的,我后来发现这两年出现了很多数字人,有些是大家玩着做出来的数字人,可能成为网红了,还有一些完全属于商业资本的操作,是公司做出来的,比如你可以花8000到一万买半年的时间,这个数字人相当于在线上售卖空间,就可以代替我做交互售卖,这种东西往深层来追问其实是实体的主体面临一个消亡,可能是一种数字建构的新的对人的理解方式。

当时展览做了作品,主要是针对我的专业背景成长的,因为雕塑以前说到做人,我们从上学训练都是写实具像,都是做人头像、胸像、人体,经常做的是伟人、劳模或者英雄等等,这通常是雕塑里比较多的表达方式。包括后来做的新生代,用特别平视的角度,包括彩色的现实中的人物,我觉得基本逃不出这个范畴,我自己也做过我的英雄谱,这基本都是有一个真的具体的人在那里为模型。后来我这次做的作品就是把这些原本不存在的数字人用特别具像写实的雕塑去表达,这本身也有一个内在的碰撞和冲突,因为以前雕塑很少做这样的内容。另外也是在现场做的雕塑,有一个屏幕,除了写实雕塑以外还有一个屏幕,把我租来的或者买来的数字人屏幕放在那里,和现场的观众有一个交流和互动。包括观众也可以和雕塑数字人同框合影,本来是设定观众牌照以后传到网上,如果点赞高就会送他一个小的3D打印机器人,也在做这样的尝试。

今天我看到了他们更年轻一代的作品,包括杨光的这种尝试,我确实觉得不管是哪个专业,原来传统意义上都有更多的更开阔的舞台,我还是觉得作为一个艺术家你的思想性的东西一定还是要跟上。我经常开玩笑,有一句话:在商言商,还有一句话叫做在艺言艺。既然是艺术家的作品,还是要和商业的一些比较视觉的,比较潮的,稍微还是要有一个界定,不是说不能做视觉化,而是观众的文化问题要清晰,要不然就容易流于好玩好看。我就想谈这些切身体会,谢谢。

主持人:谢谢戴老师,下面请两位主讲嘉宾分享一下对这次展览的看法和感受,比如狄老师,您看完展览之后,对展览的一些作品,有没有特别想讨论的。

狄文达

狄文达:我觉得挺惊喜的,因为我们在做营销,大家都知道营销就是注意力经济,比如AI我们就会用得非常频繁,但这是在商业里,那些东西都是在短期内激发别人的注意力,但是像传统的这些美术,能够和AI的结合,加入对它的理念、思想深度的理解,挺棒、挺惊喜的,我也是第一次看到这样的创意和技术的结合。

我想分享一个小观点,我们有一个共识,AI当下会让强者很强,比如以前戴老师就是戴老师,他的领域就在传统的领域,他现在有AI助理了,有了这些工具之后戴老师会变得10倍强,你过往的传统积累越当,你在AI时代变得更强。这是我的观点。

任珏

任珏:展览里的作品我对像素的作品比较印象深刻,这是非常有趣以及非常深刻的反映互联网进程的作品,我的研究最早是2006年做的,互联网上的中国人怎么交友,以及他们的亲密关系。那个时候QQ是没有视频能力,以前他们就算是网上亲密聊天,在最高潮的时候卡住了,这是我国互联网的考古,就发现那个时候的行为或者场景现在被20年后的艺术家呈现了,所以时间是共通了,这个一系列的作品中,包括对于AIGC人工智能的焦虑,大家忽略的点是时间这个概念,以往艺术品时间越久越值钱,但是现在什么最值钱?快最值钱。大数据模型它的功能就是一秒钟出图多少张,给你缩短时间变成了市场价值,艺术家的作品以前是靠时间衡量,现在又用最短的时间衡量价值,艺术家如何自处,他的作品如何创作,刚才杨光老师说孩子们的状态,是因为他们的时间观念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时间的价值已经被浓缩了,他只是把人类所有的知识宝库储存在一个基础里,它是一个巨人,你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同样我们的孩子也是,只是他们的行为模式和他们的心智模式发生了变化。他们接触的媒介给他们的刺激是实时反馈,如果不能实时反馈,手机卡了,要充值,要上流量,就是大家的时间价值发生了变化,对时间的认知和耐受力也发生了变化,以前可以等一个作品十年二十年,但是现在等不了,因为我们对时间的感知已经发生了变化,这是互联网对我们人类本身最大的冲突和挑战,我们接下来的问题就是如果时间是一个恒定的价值,那么我们怎么理解时间,用艺术的方式理解时间,或者是用艺术的方式去教育孩子怎么认识时间。

我今年做了一个书店,在找地址的时候去了一个幼儿艺术培育中心,我看到一个小孩,小学一年级画了一张画,他说我待在家里很幸福,就是孩子对于出门这个事情已经发生了认知层面的颠覆,他不觉得外面是快乐的,因为我们当孩子的都是出去最开心,但是孩子们现在不觉得也是最开心的,他们觉得在家里看电视最安全最幸福的,这是最可怕的,AIGC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的孩子怎么理解我们的世界,他们的认知发生了塌陷。已经退缩到上大学的年代我们有很多批判性思维的训练,现在孩子们没有,他们只有接收,只有娱乐,所以我现在想做的事情就是带孩子们去看敦煌的一些东西,让他们知道时间是有价值的,我们真实的世界是怎么样的,快乐是一方面,但是快乐是怎么被改变的,这是他们需要更多了解的,当然艺术在这里面也可以做很多的事情。

主持人:博士一开口又上升到了理论的高度,不管在哪个时代,我们人还是肉身,需要补充能量了。今天的分享很精彩,谢谢大家。


艺象iDTOWN
深圳滨海生态LOFT国际艺术区,地处深圳大鹏新区葵鹏路106号,环山临海,前身为1989年建成的鸿华印染厂。整合“创意设计、国际艺术交流、大师工作坊、教育培训、时尚发布、休闲旅游”等功能,营造出独特的滨海LOFT体验与感受。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