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变成人的狗坐在楼梯上,被发现后立刻恢复原形

百科   科学   2024-07-01 06:02   北京  
每周一,【把科学带回家】的编辑们将为你带来一些有趣的科学短文,帮你轻松地开启这一周!

【第5期】
1. 一条变成人的狗坐在楼梯上,被发现后立刻恢复原形。
2. 用脚玩手机的梦想成真了!想接电话必须先热舞一段?
3. 在网络上搜索谣言,会让人越搜越相信?
一起看下去吧!如果你最近也有一些有趣的新发现,别忘了留言告诉我们!

救命,我被困在了狗皮里

   撰文丨Ziv

他的背影沉默而疲惫,肩膀微微下沉,胳膊撑在膝盖上,时不时转头望向窗外。

下班回到家,谁不想这么静静地坐一会儿呢?丨lawrencesky-tiktok

这是劳伦斯(Lawrence)不久前拍下的一段画面,网友调侃镜头下的背影看上去完全就是一个刚刚下班的中年男子
但当偷拍的劳伦斯被发现,被拍摄对象回头看过来,你才恍然大悟原来这是一条大狗

被发现了,哈哈丨lawrencesky-tiktok

它其实是劳伦斯的宠物布雷迪。当它意识到自己被主人发现,立马放下了两只前脚,摆出一种更像狗的姿势,假装自己是一条真狗
劳伦斯后来又发了一条视频,视频里他仔细检查了布雷迪身上有没有拉链。最后他和家人得出结论:布雷迪应该是一条狗没错。
可能你在网上看到过很多类似的视频,然后无数次感叹这狗的身体里怕不是住了个人。
狗可以有多像人呢?
人和狗最早的合作可以追溯到33000年前,从大约15000年前开始,被驯化的狗在人们的生活中已经很常见了。
在与我们一起生活的漫长岁月中,狗甚至进化出了眉毛内侧的一块肌肉,当它们提起这块肌肉,就能让自己的表情显得委屈巴巴的。主人看到它摆出这副表情,很难再对它发什么脾气。

红色区域是狗与狼明显不同的位置,其中标有LAOM这里的肌肉可以提起眼角内侧的肌肉,让表情看起来更无辜丨参考资料[2]

除了能对主人“摆脸色”,狗狗也很擅长捕捉主人的情绪。过去很多研究表明,随着我们释放自己的情绪,身体里的激素也会发生变化,这些改变会进一步引起人类体味变化,狗狗就能从中发现端倪。
还有研究发现狗能与人类产生情绪共鸣,当它们听到婴儿的哭声时,自己的皮质醇(压力激素)水平也会升高,就像人类一样。
在主人和宠物的交流过程中,哪怕只是简单的眼神交流,双方都会释放催产素,这种激素又被称为“拥抱激素”,它有助于减轻压力。而催产素的释放又会促进主人与宠物之间的互动,随着互动时间增加,催产素的水平也会不断上升。

哪怕只是跟狗狗对视,也感觉被治愈了丨Unsplash

耶鲁大学比较认知实验室主任劳里·桑托斯(Laurie Santos)说:“狗能关注我们、与我们相处,甚至包容我们,导致它们形成了一些与我们相似的特殊性格特征。”

用脚玩手机的梦想成真了!想接电话必须先热舞一段?
撰文丨Skin
科技发展到今天,怎么能没有一台可以用脚玩的手机呢
三星不负众望,在6月推出了一款智能手机运动鞋:Shortcut Sneakers。这款鞋由三星、Cheil Benelux、Elitac Wearables、Bruut Amsterdam 和运动鞋设计师 Roel van Hoff共同合作开发。
如今,许多手机厂商都让手机带有“隔空手势”操作的功能,当你的手指不方便触摸屏幕的时候,只需要对着屏幕隔空做动作,就能滑动屏幕,接打电话等。而三星的Shortcut Sneakers则需要用到你的“脚势”。在三星发布的视频中,可以看到,只要两只脚的脚后跟相互碰一下,就可以在手机上拨通“妈妈”的电话

看到这个我居然在想,如果在地铁上会误打多少电话啊……|Samsung

三星和设计者在这款运动鞋的鞋底装了一些传感器,以及5个可以触发特定功能的“快捷动作”,传感器还可以感知你双脚彼此的相对位置。因此,想要用脚控制手机,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一些复杂的操作可能需要你真的热舞一段
智能算法需要大量数据的训练,于是这双鞋还将助你成为舞蹈大师,因为只要你跳得越多,算法就会越智能,鞋子对你的动作也就识别得更准确
这不是人们第一次在鞋上安装一些智能的小玩意了。一些运动鞋则能直接测量你的运动数据,小米就推出了这样一款鞋,如果装上智能芯片,就能自动记录你的跑步数据,包括里程、步数和能量消耗等。
而苹果公司则在2018年就申请了一个“智能运动鞋”专利,其中包含多个测量鞋跟磨损程度的传感器。专利称,这是为了避免难以注意到的鞋底或鞋跟磨损可能会对脚造成的伤害。

专利申请了但是做不做得出来就不一定了。|USPTO

还有一些智能鞋的配件,则试图帮助更多人。比如本田投资的初创公司Ashirase推出了一款振动小盒子,它可以安装在鞋面上,通过振动的方式来为视障用户提供导航,在需要停止时发出持续振动,而在左脚或右脚振动以提示转向。

对于视障人士来说,这个小装置可以隔绝外界干扰提供导航信息。|Ashirase

XSENSOR和Lechal都推出过智能鞋垫,其中装有许多压力传感器和运动传感器,可以分析走路的步态、稳定程度和姿势等。这不仅能为专业运动员提供精确的数据,也可以为老年人提供走路步态稳定提醒。

边跑步边获得脚底的具体运动信息。|XSENSOR


在网络上搜索谣言,会让人越搜越相信?
撰文丨阿娴

“真的假的?”

“你上网搜搜看就知道啦!”

这样的对话在生活中并不少见。当听到一个与自己认知相悖的事情时,人们往往会选择上网搜索相关资料来证实或者反驳

然而如今这个时代信息爆炸式增长,网络环境日益复杂,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激增也在成倍地增加错误信息的规模,使得各种难辨真伪的消息穿插在一起,组成了一个巨大的信息茧房。想要从中抽丝剥茧,找到事情的真相并不是那么容易。

谷歌的数据显示,40%的Z世代(1990年代中后期出生的人)现在更喜欢上TikTok和Instagram等平台搜索信息,而不是传统的搜索引擎。|Flickr

如果上网搜索并没有给人指引正确的信息,而是把你拉入更错误的观点,那该怎么办?之前有许多研究都关注过“不实信息通过社交平台扩散的方式”,但却少有人研究人们尝试何种方式来查证不实信息
《自然》在去年发表的一项研究指出,用搜索引擎评判假新闻可信度的人,其实更容易误信这些不实信息。后续实验表明,这可能是因为搜索到的信息质量不高。
在这项研究中,美国中佛罗里达大学凯文·阿斯利特(Kevin Aslett)和同事先让3006名美国受访者,评估近期(即自参与时间起48小时内)的新闻报道的准确性。
在初步实验中,研究人员发现,使用在线搜索方式评估不实信息的人误信不实报道的概率比未用在线搜索方式的人高了19%。该测试重复了4次,每次结果都一致。

2022年的一项研究发现,50%的Z世代受访者每天使用社交媒体获取新闻,只有5%的人喜欢阅读报纸。|Flickr

研究团队还用证据表明,喜欢通过在线搜索方式判断新闻真假的人,更容易看到来源于低质量新闻的证据,作者将其称为“数据空缺(data void)”。
这个术语是由微软的迈克尔·戈勒别夫斯基(Michael Golebiewski)于2019年定义的,用来描述当对某个主题的信息需求量很大,但可靠的供应量却很低时。
数据空缺通常很难发现。大多数数据空缺都是无害的,直到发生一些事情导致许多人搜索同一个词,例如突发新闻事件或者大部分人都不熟悉的短语。
在某些情况下,谣言制造商会迅速生成一些制作阴谋内容来填补空缺。例如,当人们试图在网上搜索关于“疫苗含有芯片"这种阴谋论时,由于这个主题本身就是虚构的,搜索引擎很难找到来自权威医疗机构的内容,反而会返回一些阴谋论网站推广的那些虚假信息这就形成了一个数据空缺,使搜索者很容易被这些错误信息误导,从而对该话题产生错误认知

其他的数据空缺(例如过时术语的数据空缺)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填补。|图源pexels

为了避免陷入数据空缺的困扰,我们可以采取以下策略:首先,提高辨识能力,培养自己评估信息来源可信度的能力。其次,使用复合搜索词,这样可以挖掘出更多相关且可信的结果。另外,对于重要和敏感话题,可以直接浏览已知的权威机构网站,而不完全依赖搜索引擎。最后,结合线下渠道,通过阅读书籍、查阅专业期刊、求助相关领域专家等线下途径获取信息,避免过度依赖网络搜索。

参考资料:

[1]https://www.veryimportantpaws.com/dogs-even-like-us-thought-acts-more-human/

[2]https://www.pnas.org/doi/full/10.1073/pnas.1820653116

[3]https://www.nytimes.com/2024/06/11/style/goldendoodle-dogs-tiktok.html

[4]https://www.newscientist.com/article/2144887-7-ways-that-your-dog-is-all-too-human/

[5]https://www.nationalgeographic.com/animals/article/150720-dogs-animals-science-pets-evolution-intelligence

[6]https://news.samsung.com/nl/een-sneaker-waarmee-je-dansend-je-telefoon-aanstuurt

[7]https://www.xsensor.com/solutions-and-platform/human-performance/gait-motion-insole

[8]https://www.mi.com/mj-smartshoes

[9]https://www.ashirase.com/

[10]http://m.stdaily.com/index/kejixinwen/202312/d1ce67346a604385801669b50477df33.shtml

[11] 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3-06883-y

[12]https://www.theguardian.com/us-news/2023/aug/16/teens-online-conspiracies-study

[13]https://www.niemanlab.org/2024/01/asking-people-to-do-the-research-on-fake-news-stories-makes-them-seem-more-believable-not-less/




将“把科学带回家”
设为星标

不错过每条有趣科学推文!



原创文章版权归微信公众号
“把科学带回家”所有

转载请联系:bd@wanwuweb.com

凡本公众号转载、引用的文章 、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因此产生相关后果,由版权所有人、原始发布者和内容提供者承担,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关注我们,点亮在看,分享一下


把科学带回家
万物杂志官方订阅号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