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回顾】未来图景2024·新太空家园|北京国际设计周主题展览

文摘   2024-11-19 20:53   北京  



 -  团队介绍  - 


总策展人


付志勇: 博士,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信息艺术设计系副主任、长聘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创新创业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清华大学艺术与科技创新基地主任、中国工业设计协会信息与交互设计专委会秘书长,世界华人华侨人机交互协会会长,全球设计未来网络联合创始人。农村农业部第二届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委员。主要承担交互设计、服务设计、设计思维与创新创业相关的本科与研究生课程。研究关注于智能产品与服务设计、人本城市与设计未来等领域。


策展人


陈娱: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信息艺术设计系博士生,中央美术学院艺术与科技方向硕士,南方科技大学人类想象力研究中心任首席策展人。曾担任2018年“后生命”北京媒体艺术双年展展览媒体负责人、2019年第八届深港城市双年展主展场科幻板块策展人、2020年“远见·可见”设计未来国际作品展策展人、2021年设计未来国际会议总策划、2023年未来图景展览策展人等。

博士方向为科幻展览、设计未来学方向研究。参与发表成果于全球设计顶会IASDR、 HCII、Anticipation等国际会议。所发表研究论文在国内外SSCI、EI、ACM等数据库中收录。


策展监制


赵季儒: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信息艺术设计系博士生,主要研究课题为智能产品的人工共情体验设计,研究涉及设计方法论、人机交互设计、定性分析等方面。近三年在SSCI、EI、IASDR、HCII等学术期刊与国际会议多次发表论文。参与ChineseCHI、北京国际设计、GDFN、ICDF等多项大会及展览的组委会、统筹、主持工作,获2023年教育部台湾特等奖学金。



单元策展人


李嘉薇: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信息艺术设计系博士生,设计未来课题组成员。2022年于英国皇家艺术学院数字导向专业取得硕士学位。研究方向包括具身体验、数字艺术等。曾多次在HCII、ChineseCHI、China VISAP等国际会议上进行论文发表、作品受邀参展。所发论文被SSCI、ESCI、ACM等期刊与检索收录。



何思倩:北京科技大学工业设计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信息艺术设计系博士生,清华大学设计未来课题组成员。曾在CSSCI核心期刊上发表多篇设计研究论文,获2022年《装饰》杂志(CSSCI)年度优秀论文。2015-2019年主持“幸绘京城手工艺寻访计划”,设计成果和教学实践被北京日报、北京青年报、新华网多家主流媒体报道,已出版手工艺田野调查专著《幸绘京城守艺人》。两次获得红点设计大奖,设计作品多次受邀参加国际国内设计展览。主要研究兴趣:设计未来学方法与工具研究、儿童智能产品设计、社会创新设计、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展示与活化利用。



熊芮琳:清华大学2023级美术学院科普信息方向硕士,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信息艺术设计系本科,设计未来课题组成员。研究方向有未来导向的设计策略研究、以用户为中心优化用户与产品或服务的交互体验设计、服务设计等。



钱沣盈:清华大学美术学院2022级科普信息与交互设计专业硕士。设计未来课题组成员,本科就读于北京邮电大学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主要研究艺术与科技背景下的信息科普新方式,人机交互领域内用户体验与人工智能结合的新设计,跟随未来信息的发展继续探索设计的新能量。



未来图景2023 · 展览现场照片(右滑查看更多)



未来图景2024·新太空家园 


- 展览现场 -


开幕式现场照片(右滑查看更多)


未来图景2024· 新太空家园策展人,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博士生陈娱 现场导览


未来图景2024·新太空家园 展览现场照片(右滑查看更多)


《火星日记》科幻创意短片颁奖现场照片(右滑查看更多)

《火星日记》科幻创意短片获奖者合影



- 展览总结 -



展览总面积   600 平方米,

展览参观人数共计 308,900 人次,

其中最大当日客流达

 107,800 人次。




止目前,展览被官方媒体与

艺术设计类专业媒体进行多次报道,在微博、微信、小红书等自媒体平台转载报道,

共计曝光量 400,000 次。






新太空设计创新展区 展览现场(右滑查看更多)



开拓者档案PIONEER ARCHIVES

创作团队:熊芮琳 张晋 郝昭晗 

创意指导:王一 崔行健


在“开拓者档案”板块中,作品从“衣”、“食”、“住”、“行”四个方面深入探索星际职业的发展,全面呈现了太空服装架构师、星际烹饪工程师、火星空间建造师和火星驾驶员在新环境下的关键角色与技能演进。展览展示了这些职业如何在严苛的火星条件下推动创新,既是未来时尚的创造者,也是生态系统的维护者与栖息空间的设计者。他们的工作为观众描绘了一个充满可能性的未来世界,激发对火星职业无限遐想的空间。




拓展者档案 展区现场


该展区星际人物形象设计成多个可实时互动的AI数字分身,

邀请观众与之对话

“拓展者档案”板块研究者,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博士生张晋 现场导览




材料革命MATERIAL REVOLUTION

创作团队:钱沣盈 杨瀚辉 包毅涵 李健文 

                  冯明睿 李一鸣 


“材料革命”是一场由物本形式走向虚构未来的未来旅行,是实现材料在火星场景下可持续使命的展望,更是对未来火星殖民愿景的一次大胆设想。该板块由3段故事描绘了在不远的未来,人类火星探测机器人携带休眠生命,依托高科技材料成功着陆火星,并打造新型农业生态,最后培育出用于构建未来星际日常生活的新型材料。材料革命的展示,不仅激发了人们对人类探索宇宙的无限想象,也促使我们深思如何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应用于未来的太空探索和地球上。它提醒我们,在追求科技突破的同时,更应关注科技如何服务于人类的长远福祉和环境的可持续性。




材料革命 展区现场

展厅中设置了互动墙区,邀请观众对于新太空相关材料进行触摸

(右滑查看更多)




玛西亚之盒PMARSIA'S BOX

创作团队:何思倩 李健文 杜心怡 王佳瑶

特别支持:iCAR 汽车


未来的火星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而是我们共同的家园!

展厅中堆砌的方盒子,它们不仅仅是“火星移动之家”的缩影,更是火星探索家玛西亚(Marsia)对火星出行生活方式的创意表达。每一个盒子都装载着她对火星未来出行的无限想象与期待。走进“玛西亚之盒”,您会发现每个盒子内都放置着她精心布置的火星物品,从火星岩石、火星植物、火星唱片到火星服装,每一件展品都是对未来火星移动之家的一次探索。更特别的是,我们设置了火星信箱,邀请您留下对未来火星出行的愿景和设想,与玛西亚对话。玛西亚,这位火星上的先行者,将会倾听您的声音,让您的想法成为连接现在与未来的纽带,共同见证人类探索宇宙的勇敢步伐。



拓展者档案 展区现场

展厅中设置了互动环节(右滑查看更多)




火星日记MARS DIARY

创作团队:梁煜昕 洪鑫磊 赵航 胡屹飞 

                  黄子瑜 山中旭阳

创意导师:付志勇 

课程助教:杨瀚辉


《火星日记》微电影以中国快速发展的太空科技为背景,展现了未来火星移民充满想象力的一天,站在人文与科技的思辨视角之下,探讨了科技发展与文化传承之间的关系。故事核心是一对火星姐弟之间的冲突,具体体现为绿洲公司和地火文化节之间的利益矛盾。影片通过六个精心设计的未来场景,描绘了姐弟矛盾的起因、发展和解决过程,呈现了多层次多视角的叙事结构。这不仅是一部科幻作品,更是一次跨学科的社会实践,旨在促进公众对火星的认知,激发社会对火星的共同想象力,拍摄的过程也体现了多领域合作的力量。我们在跨学科协作中激发出无限创造力,探索沉浸式科幻剧场在设计传播中的价值,推动设计与科技、文化与社会议题的融合。



《火星日记》微电影 影片片段 


《火星日记》 放映厅展览现场


《火星日记》 设计概念图与展览现场



-



地球最后的告别

THE FINAL FAREWELL TO EARTH

盖亚假说 

李嘉薇 赵昶然  



“盖亚假说” 作品图片,  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地球是自我调节的复杂系统,但人类活动正破坏其平衡,导致生态危机。创作者基于全球森林面积变化数据,创作跨媒介感官体验,邀请观众思考人类活动与生态危机的不可共存挑战。装置中,触碰"地球表皮"会产生粒子破碎效果,象征人类对生态系统的破坏性影响,期望公众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呼吁采取行动拯救脆弱的生命支持系统。





宇宙八音盒

艺术团队:邱艺芸、师丹青(通讯作者)、高明月、

刘兆蕤、杨大卫、陈冰冰、崔楚宜

参与成员:奚子琛、李巷、张嘉伟、夏敏嘉、王馨玥、

杨航、徐海晴、何玥


“宇宙八音盒” 作品图片, 图片由艺术家提供(右滑查看更多)


宇宙八音盒是由太空数据驱动的在轨艺术卫星项目。由太空装和地面装置组成,并将太阳系内行星电磁波数据,转化为人耳可听见的音乐。通过微重力状态触发装置的随机运动,编织了一场宇宙交响曲,实现“天地共鸣”。




新太空素养

THE FINAL FAREWELL TO EARTH

地球公民的信笺

 李嘉薇 赵昶然 王睿


“地球公民的信笺” 展览现场


人类开始向新的太空家园迁徙,新的"太空语言"应运而生。不同的语言将会产生认知模式和概念范畴的差异,使得未来太空出现新的文化形式。观众将参与到一个特殊的交流方式,以火星、月球和海王星作为文化探索对象,象征太空探索的未来、起点和极限。




食物花园 

徐超凡  任庆齐


“食物花园” 展览现场与作品图片, 图片由艺术家提供(右滑查看更多)


在火星上,极端环境导致农作养耕难以推行。要想顺利移民火星,必须解决这一问题以满足人类最基础的物质生理需求。“食物花园”试图通过养耕共生的方式构建一个食物循环系统,将人力转化为动能以供整个系统运转。食物花园作为一个共享空间,鼓励人们共同创造一个更美好、充满生机的食物乌托邦。在全球面临着严重的食物相关环境和社会挑战的情况下,“食物花园”提供一个更加公平、可持续的食物系统的新设想。





星际自然审判 

姜玥瑶 朱宇欣


“星际自然审判” 展览现场与作品图片, 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右滑查看更多)


新太空家园建立后,为了避免重蹈地球生态破坏的覆辙,新的组织提出让人工智能站在"自然"的角度,与人类进行讨论和谈判,为未来生态秩序提供新的视角。作品邀请观众思考人类在后人类时代的角色和责任,以及AI挑战了人类中心主义的假设。




地球最后的告别

THE FINAL FAREWELL TO EARTH


未央 

姚智皓,毕然,冀子家



“未央” 展览现场与作品图片,  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即使在太空顺利建造了新的家园,人们内心的文化传承依然难以改变。在社会急剧转型的后人类社会阶段,更应重视人们在心灵深处的文化信仰。未央创造了一个蕴含深厚中国文化意涵的空间。



太空“风火轮”

严冬钰



“太空风火轮” 作品图片,  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在不久的未来,普罗大众将有极大可能进入太空尝试太空旅行,并体验全新的微重力环境以及衣食住行的各个不同之处。然而,人类的进化速度远远无法赶超科技进化的迅猛,人体暂时无法进化出可以适应微重力环境的技能或附肢。因此,在微重力环境下自如地行动是所有太空人的渴望。太空风火轮尝试从角动量守恒的独特原理切入人体行动难题中,为未来的太空旅行者带来全新的行动方式和穿戴设备,以此探寻未来太空生活的轻松方式。



火星救援 

导演:王之纲


“火星救援” 影像作品截图, 图片由艺术家提供(右滑查看更多)


《火星救援》首次亮相于2021中国科幻大会·科幻产业展“科幻·共同体”,结合MR、虚拟堪景与实时三维扫描技术,共同构建虚拟空间“生产”展区。作品以第一视角模拟还原火星地表实景,带领观众沉浸式体验火星地质勘探。身临其境见证火星车“祝融号”走上火星表面,寻找火星水资源,以及在遭遇极端沙尘暴时,如何顺利返回飞船并带回勘探数据的“火星救援”之旅。



CGPR宇宙打印机

艺术团队:张修格 陈曦儿 胡若晨 赵晓晓

作曲创作:魏方夏



“CGPR宇宙打印机” 作品图片,  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艺术家将问题聚焦于资源回收利用体系,通过对未来太空移民社区的构想,反映当下的碳排放与环境问题,以及资源回收技术和人类与垃圾的关系。本设计大胆设想了太空社区化的资源循环系统。垃圾回收是当前生活中重要的环保议题,而宇宙则是人类积极探索的未来空间,因此本设计将两者结合,描绘出一个全新的、富有创意的未来人类资源图景。




GRAVITAS

贾晨祺 李安琦 罗丝雨 李玘 魏方夏



GRAVITAS”作品图片, 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GRAVITAS是一款以宇宙探索为主题的引力波解谜游戏,游戏的核心目标是通过解读引力波来探索地外星系和寻找地外生命的迹象。玩家需要解决一系列谜题和挑战,这些谜题与引力波的特性和宇宙事件紧密相关。在探索过程中,玩家将与游戏音乐互动,通过寻找音乐共振对引力波进行解码。当玩家收集到足够的引力波信息后,将触发时空穿越,回溯至星球毁灭前的景象,一睹其最后的辉煌。




暗淡蓝点

PALE BLUE DOT


漂泊像素

付志勇 徐佳旋 杨忠东


“漂泊像素” 展览现场与作品图片, 图片由艺术家提供(右滑查看更多)


地球始终是人类的起源与情感归属,当探测器带着我们飞向未知的远方时,视角在此刻交织,每一帧逐渐远去的地球影像,都是与宇宙、与地球、与自我的一场静默对话。凝视着那逐渐缩小的蓝色像素点,人们在星际漂泊中重新认识自我,在浩瀚宇宙中找到归属。



未来图景2024·新太空家园 展览现场的互动区(右滑查看更多)


- 组织单位 - 


主办单位:

北京国际设计周组委会

清华大学艺术与科技创新基地

北京博物馆学会

北京文物保护基金会


学术指导单位: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航天科技·太空科技研究中心

中关村商业航天产业联盟


协办单位:

中华文化促进会创投工作委员会

北京市东城区园林绿化局

北京市东城区公园管理中心

北京市东城区地坛公园管理处


承办单位: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信息艺术设计系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设计未来课题组

北京古根汉姆博文运营管理有限公司

北京文华永利商务服务有限公司


支持单位:

iCAR 汽车

京东方智慧物联科技有限公司

北新集团建材股份有限公司

北京远景智燃科技有限公司


- 未来图景·策展团队 - 


总策展人:付志勇

策 展 人:陈娱

展览监制:赵季儒

单元策展人:李嘉薇 何思倩 熊芮琳 钱沣盈

策展团队:张晋 李健文 杨瀚辉 包毅涵 李一鸣

张可昕 赵昶然  徐佳旋

活动统筹:白天琦 石慧敏 牛林清

媒体宣传:李一鸣 张可昕

视觉设计:刘世豪(仙人) 周圆圆

空间设计:贺彦朝 黄筱茜







- END -

转载授权、合作、投稿事宜请联系 info@bjdw.org 

未经授权严禁任何形式的媒体转载、摘编、剪辑、魔改,并且严禁转载至微信以外的平台!



推荐阅读


倡议发布

《构建设计生态链倡议》发布    NEW  




北京国际设计周

视频号

北京国际设计周

官网

北京国际设计周

微博



北京国际设计周
北京国际设计周旨在打造亚洲规模最大、最具影响力的创意设计展示、推介、交流、交易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