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浙江2025年1月首考顺利结束。接下来,各科目试卷陆续回收和扫描后,将在9个评卷点进行网上评阅,考试成绩预计于1月底发布。
浙江省2025年1月
选考科目命题思路
思想政治
🔹 思想政治学科组
一、立足教育根本,充分发挥学科的育人价值
思政卷的命制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根本问题,科学选择试题情境素材,创设难度适宜的考查任务,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其中国化成果,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解释或解决基于公共生活的热点问题,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提升学科核心素养,充分发挥学科的价值引领功能。
二、对标课程标准,全面凸显命题的素养立意
2025年1月思政卷严格依据课程标准进行命制,综合关键行为表现、学科任务、评价情境和学科内容四个维度建构试题框架,突出考查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发展水平。命题贯彻“反对死记硬背”的要求,着重考查学生对有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等必备知识和解释、论证等关键能力的掌握情况,进一步凸显素养立意。
三、把握时代脉搏,创新设计测评的生动场景
2025年1月思政卷密切把握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和社会发展实际,选取“新技术革命”“公益‘慢火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70周年”“老年人权益保障”“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等社会热点问题作为命题的背景素材。这既为考查学科核心素养提供了真实具体、生动活泼的测评场景,又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公共生活,让学生在理论联系实际中把握时代脉搏。
四、遵循评价原则,突出考查学生的思维品质
2025年1月思政卷在坚持考试评价原则的基础上,注重对学生思维品质、探究能力的考查,在试卷结构、试题情境呈现、试题任务设计上有所创新。首先,小幅增加了综合题的分值;其次,对学生的思维品质有了更高的考查要求,如4、10、14、21等题突出考查思维的综合性;25(2)、27(2)等题突出考查思维的开放性、创新性。特别是28题,引导学生参与具有学术研讨价值的话题讨论,考查了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
历 史
🔹 历史学科组
一、知识立基:依标命题,立足基础主干
试卷坚持依标命题,秉承“走小步,不停步”的原则,着眼学业质量标准考查核心主干知识,避免死记硬背。如第1题考查以人为中心的西周礼乐制度,第2题考查大运河在元朝“裁弯取直”的变化,第4、5题考查古代西亚文明的代表性成果和希腊化时代的文化成就,第11题考查二战在亚洲爆发的标志。第20题以“民非谷不食,谷非地不生”土地粮食攸关国运民生为思考指向,聚焦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的成功经验;第21题通过回眸近代科学革命的历程,认识启蒙运动与新技术革命对科学社会化的意义;第22题从人类文明进程出发,在比较的视野和世界文明的大格局中,认识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引导教学关注“国之大者”。
二、能力立题:活化情境,解决真实问题
试卷文字量减少,让学生有更多时间阅读、思考和解决问题。选择题部分减少2分题、增加3分题,在减少题量和文字量的同时,对试题情境进行集约化提升,试卷共有8幅图表,图文并茂多维度考查学生关键能力。非选择题部分以题头导语关联材料,揭示主题。寓评价题和历史小论文题于材料题,在题型设计中推陈出新,避免机械刷题。第19题以明太祖作铁榜创设情境,考查学生知识迁移能力。第21题以项目化学习入境,考查科技革命历程和特点。整卷由易到难,梯度分明,既注重关键能力考查,又利于素养水平区分,使学生学有所获,教师教有所得,体现了深切的人文关怀。
三、素养立意:注重思维,引领教学改革
试卷注重核心素养考查,教考评有机对接,既关注第一历史(历史的真相),又理解第二历史(历史的建构)。如第2、4、8、10、11、16等题侧重时空观念,第16题以地图形式考查十月革命。第3、9、11、13、18、22(1)题侧重史料实证,第18题以墓志铭和文献记载的矛盾,引导学生关注历史建构的多元性。第5、10、12、15、19(1)等题侧重历史解释,第19(1)题以北魏孝文帝和隋炀帝谥号入题,考查孝文帝顺应历史潮流获美谥,隋炀帝逞无厌之欲得恶谥,培养学生用唯物史观的方法,“以史为鉴观治道”。第1、2、10、11、15、20、22等题侧重家国情怀,第8、12、18、19(2)、20、21题侧重唯物史观。22(2)题历史小论文具有很大延展性和开放性,立足学科特点,从史实例举到观点陈述到结论,引导和培养学生史学思维品质。
四、史德立人:寓教于考,彰显学科本质
“史德立人”是立德树人在历史学科的具体化。试卷注重学史明理、崇德、铸魂,引导学生从历史的角度思考国家命运和世界发展,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和文化观。如第1、2、7、8、10、11、12、16、19、20、22题聚焦“五史”(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和中华民族发展史);第4、5、15题关注世界文明的多样性;20、21题阐扬生产力对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22题认识何尊发现的意义,以“共同的历史记忆”为主题,深刻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华文明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的论述,赓续文化基因,厚植家国情怀,增强文化自信与历史自信。
地 理
🔹 地理学科组
试题情境真实,新颖设问,考查地理学科的必备知识、关键能力与学科核心素养,充分发挥教育评价育人功能和积极导向作用。选择题新增3小题题组,减少学生阅读负担,为考生留出更多思考时间。
一、突出课程思政,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二、聚焦思维品质,服务拔尖人才选拔培养
1.注重地理概念、原理、规律,考查学科思维的深刻性
试题形式新颖,注重挖掘地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内涵,引导学生摆脱思维定势,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第22、23题以简洁的锋面气旋平面示意图、气象要素的垂直变化图,考查气旋和锋面相关气象要素的变化规律。
2.注重时空维度的地理事象演变,考查学科思维的灵活性
综合题注重考查基于要素的地理事项时空发展演变,引导学生抓住主导因素,融会贯通学科知识,提炼观点并探究论证。如第26题以巴西社会经济要素为背景,考查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区域资源开发、产业发展演化历程。第27(1)题以青藏高原差异抬升为区域背景,考查物种在时空尺度的分化演变。
3.注重地理事象内在联系,考查学科思维的系统性
三、深化教考衔接,引导教学回归教育本源
物 理
🔹 物理学科组
一、重视基础,立足必备知识
依标命题,强调对主干知识的理解和运用。第4题考查静电场相关基本性质、第14题考查课标规定的学生必做实验、第16题考查功能关系、动量守恒、抛体运动等力学中的核心要素等。试题内容依据课标命制,引导中学依标施教。回归教材,基于教材而不拘泥于教材。试卷中不少试题素材来源于教材以及对教材内容的改编。第6题地球和哈雷彗星绕太阳运行的轨迹、第7题关于交流电、电磁振荡的四幅插图、第11题光电效应装置、第18题核反应方程式等,均来源于教材正文、课后题、课题研究等素材。以此引导中学教学遵循教育规律,回归课标、回归教材、回归课堂。
二、创新情境,聚焦核心素养
创新生活实践类情境。选取贴近考生、贴近时代的真实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考查学生建模素养。第1题的新一代车用电池、第5题的沙尘降落、第15题的带吸管水瓶,分别考查不同的物理过程。创新学习探索类情境。了解真实科研过程、工程技术中遇到的物理问题,是培养学生学科素养的重要途径。第9题以新能源汽车为情境,考查断电自感;第10题以折射率测量为情境,考查折射与全反射;第18题以考古研究为情境,考查带电粒子在电场加速、磁场偏转等核心规律。
三、稳中有变,考查关键能力
试卷整体结构稳中有变。在保持试卷基本格局不变的基础上,题量和分值上做了微调。题量略减,给学生更多的思考时间。调整分值,提高多选题的选拔功能,优化计算题的梯度。能力考查方式稳中有变。第13题感生电场的性质以信息题的形式出现,考查学生的演绎推理能力;第18题基于题目对于装置的描述,利用碳14衰变进行考古研究,考查学生信息收集和知识迁移能力。
四、优化梯度,服务人才选拔
无论是整份试卷、不同板块,还是大题中每小题,对其难易程度都进行梯度优化。整卷从单位制的考查为起点,至利用当代先进设备分离、接收、计数碳同位素为终点,总体呈现由简单到复杂、由知识考查到能力考查。13道选择题为一个整体,总体由易到难,单选题风格稳定,多选题难度适中,特别是其分值和题量的微调,增强了对优秀学生的选拔功能。4道计算题为一个整体,分别考查学生对热学、力学、电磁学中必备知识和关键能力的掌握,思维要求逐步提升。单个试题方面例如第17题,第一问来自于教材,第二问为后续问题做了铺垫,第三问延续往年的传统考点,第四问强化了对思维能力的考查。试题梯度的进一步优化,有利于对多层次学生的选拔。
化 学
🔹 化学学科组
化学卷以生产场景和科研情境为试题载体,聚焦物质结构、性质与变化规律的化学核心,考查学生的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和核心价值。试题注重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引导中学教学遵循教育规律,发展素质教育,让化学核心素养落地。
一、重课标、重基础
试题立足课程标准,注重对化学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等考查;素材源于教材或真实的文献研究,关注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如第4题,直接考查元素周期“律”的应用。第6题,围绕“海水提溴”一个主题,多个角度考查氧化还原反应原理。第9题,以教材中维生素C知识点为背景,考查有机化合物的性质和现代仪器的使用。第10题,巧妙地利用学生必做实验“沉淀法粗盐提纯”的素材,考查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
二、重能力、重应用
试题注重考查学生应用物质结构、反应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包括:结合物质的微观结构,理解物质的溶解性、热稳定性、酸碱性、氧化还原等宏观性质;掌握化学反应原理,认识化学反应中的能量、限度和速率的变化规律。如第13题,考查学生从晶胞图中提取有效信息、分析陌生物质性质的能力,强调结构决定性质的学科本质。第16题,基于蛋白质中N元素含量测定的真实情境,设计两条线:含N化合物转化的物质线和实验操作的方法线,考查学生信息获取、知识迁移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重融合,重创新
试题强调模块融合,特别是有机—无机、结构—性质等的融合。如第17题,将含磷物质的结构、性质、制备、应用进行融合,从原子到物质、从原料到产品、从结构到性质、从性质到应用,强化必备知识,聚焦关键能力。第18题,在延续原有考查内容基本不变的前提下,融合物质结构角度解释原理,凸显学科本质。第19题,融合无机、有机和结构的知识点,综合考查实验原理和实验操作。第20题,从有机物结构和性质出发,突出物质合成在化学中的核心地位和创新价值。
生物学
🔹 生物学学科组
试卷稳中有变,题型结构延续往年风格,突出生物学必备知识和关键能力的考查,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关注科学技术、社会生活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充分发挥学科的育人价值,为国家发展选拔创新型的科技人才。
一、注重课程思政,彰显学科育人
试题通过创设真实简明的问题情境,充分发挥学科特点,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试题结合凝胶电泳、PCR等分子生物学技术,解决真实情境下的问题,彰显我国生物科技的高水平发展。“碳中和”战略与措施、重要的农业文化遗产和传统发酵技术等,引导学生传承我国传统文化,理性思考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关系,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水稻、小麦和玉米三大粮食作物遗传物质的分析,以及小米抗锈病优良品种的培育等,引导学生认同端牢端稳中国饭碗。
二、注重生命观念,突出创新能力
试题着重考查生物学重要概念与生命观念的理解和综合应用。猴痘病毒的免疫应答、遗传病的预测及西兰花的保鲜等,引导学生健康生活,敬畏生命。细胞核DNA 含量的检测、细胞中染色体与基因的分析等考查结构与功能观。杨梅复合种养系统等考查系统观和平衡观等生命观念。遗传图解这种生物学独特的“语言工具”,使思维过程化、显性化,科学考查推理与演绎能力。DDT禁用与使用考查辩证思维。试题借助丰富的科学研究素材及图表,突出生物学基本原理、技术与方法在新情境中的迁移与应用,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归纳与概括、模型与建模、批判性思维等科学思维与创新能力。
三、注重实验设计,加强学科实践
试题加强了实践能力的考查,引导生物学教学在“双减”背景下加强实践教育。观察叶绿体和细胞质流动、质壁分离、探究不同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等实验,加强对课标实验的考查。微型月季的快速繁殖、西兰花保鲜方法的探究、小米抗锈病优良品种的培育等实验分析题,展现生物学在农业、医学、环境保护等领域的应用前景。研究药物对肝癌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并用柱形图表示实验结果,考查实验设计、实施及运用数学方法分析实验结果的科学探究素养,渗透跨学科思想。引导学生关注跨学科实践,创新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技术(信息技术)
🔹 信息技术学科组
试卷结构稳定,设问稳中有变,充分关注真实情境下的问题解决能力考查,体现教学评一致性的要求,服务于人才选拔与教学引导。
一、坚持立德树人,体现学科独特育人价值
二、坚持素养立意,注重学科关键能力架构
试卷注重考查学科的核心素养,紧紧围绕学科核心素养的各级水平要求,着重考查学生知识获取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和思维认知能力。
三、坚持实践引领,聚焦真实情境问题解决
基于真实情境的问题解决是测评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方式。试卷致力于创设富有时代气息、贴近学生生活,具有一定开放性与复杂度的真实情境,引导学生融合学科方法与思维,应用学科知识经历问题解决的全过程,促进素养发展。
技术(通用技术)
🔹 通用技术学科组
试卷坚持“大稳定、小调整”,重点关注学生独立思考和运用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降低学生纯粹依靠死记硬背、题海战术的收益。试卷坚持以立德树人、服务高校选拔人才为目的,同时促进教学评一体化发展。
一、坚持立德树人
试卷把握新时代教育改革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挥核心价值的引领作用,引导学生成为有理念、会设计、能动手、善创造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同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例如,第28题的问题分析和改进、第29题的装置设计和第30题的电路设计,在考核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能力水平的同时,引导学生在核心价值的引领下,在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创造性思维,养成主动发现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良好习惯。
二、坚持依标选才
试卷坚持以《课程标准》为依据,从学习掌握、实践探索、思维方法等方面综合考核学生的核心价值、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和必备知识。试卷围绕学科核心必备知识命制,对学科的各个核心素养进行测评,既关注学生技术知识的掌握,也关注学生技术思想方法、情感态度的发展,还关注学生技术学习活动中技术经验的积累、原理的应用、技能的迁移等。试卷分值分布合理。
三、坚持教考衔接
通用技术是一门注重实践的课程,试卷在考查实践操作能力方面进行了适度的探索。例如第20题,涉及了实践的过程与细节,需要学生了解画线、锯割、凿削、锉削等工艺及其所需工具,并识别图中的工具,融合了对工艺的理解与工具的选择。引导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进行相应的技术实践活动。
四、创建分层情境
试卷充分考虑学生特点和认知水平,创设不同类型、层次的情境,让学生易于理解,测评学生真实的学科核心素养水平。试题所用情境既有生活实践情境,又有学习探索情境。如第28题大棚倒塌问题分析和改进的生活实践情境,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解决生产实践中的问题能力。第29题装置设计的学习探索情境,需要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进行思考,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运用创新的思维方式。
往期推荐
监制 | 吴文建 余新花 责编 | 陈显婷 编辑/制作 | 占尘雪
本文来源于浙江省教育考试院浙江考试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