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全国教育大会召开 为建设教育强国指明前进方向、提供根本遵循
2024年9月9日至10日,全国教育大会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建成教育强国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梦寐以求的美好愿望,是实现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先导任务、坚实基础、战略支撑,必须朝着既定目标扎实迈进。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全面总结了新时代教育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格局性变化,系统阐释了教育强国的科学内涵和基本路径,深刻阐述了教育强国建设要正确处理好的重大关系,系统部署了全面推进教育强国建设的战略任务和重大举措,是指导新时代新征程教育工作的纲领性文献,为建设教育强国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这次全国教育大会是对新时代新征程加快建设教育强国作出动员部署的一次重要会议,在我国教育发展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里程碑意义。大会召开后,教育系统把思想和行动迅速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大会精神上来。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牢牢把握教育的政治属性、人民属性、战略属性,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以钉钉子精神,推动大会精神入脑入心、工作部署落地见效。
全国教育大会召开前夕,习近平同志《论教育》在全国出版发行。这部专题文集,收入习近平同志关于教育的重要文稿47篇,其中部分文稿是首次公开发表。习近平同志《论教育》为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教育强国建设支撑引领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认真学习习近平同志《论教育》,对于牢牢把握教育的政治属性、人民属性、战略属性,加快建设教育强国,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有力支撑,具有重要意义。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
2.教育系统持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立德树人新格局构建取得积极进展
全国教育大会指出,要牢牢把握教育的政治属性、人民属性、战略属性,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落实好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这是教育政治属性的鲜明体现,也是教育强国建设的首要工程。2024年,教育系统聚焦构建全环境立德树人“生态圈”,撬动形成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强大正能量育人场域,立德树人新格局构建取得积极进展。
扎实推进学校思政课建设。2024年5月11日,新时代学校思政课建设推进会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对学校思政课建设作出重要指示,就进一步加强思政课建设、推动内涵式发展提出明确要求。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坚持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深入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守正创新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不断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成为广大思政教育工作者的共同行动。
坚持不懈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铸魂育人。编写出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参考讲义(试用版)》与教学案例集。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有机融入新修订的义务教育三科统编教材,2024年秋季学期在小学和初中起始年级全面投入使用。完成修订中小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中职学校各年级思想政治、语文、历史统编教材全部投入使用,国家统编教材使用全覆盖任务全面完成。
以高质量高校党建工作为时代新人投身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固本培元、凝心铸魂。12月19日至20日,第二十八次全国高校党的建设工作会议召开,明确提出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回答好“强国建设、高校何为”的时代命题;提出加快形成强大思政引领力,高质量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坚持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持续打造实践育人大课堂。这对于扎实做好高校党建工作,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高教战线千万师生勇挑教育强国建设重担具有重要意义。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
3.第40个教师节之际隆重表彰优秀教师群体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
强国必先强教,强教必先强师。2024年9月10日是我国第40个教师节。40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始终高度重视教育事业。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教师队伍建设摆在极端重要的战略位置,出台一系列改革政策和支持举措,推动教师队伍整体面貌发生根本性、格局性变化。
2024年9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等领导同志亲切接见了参加庆祝第四十个教师节暨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表彰活动代表。9月13日,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主席令,授予王振义“共和国勋章”,授予张晋藩、黄大年“人民教育家”国家荣誉称号。
第40个教师节期间,教育部举办表彰活动,隆重表彰5个类别共2375个为新时代教育事业作出重要贡献、业绩突出、事迹感人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大力选树宣传优秀教师典型,推选1位教育系统“时代楷模”、12位全国教书育人楷模、10位最美教师和1个最美教师团体。加强弘扬教育家精神文艺精品创作,指导推出以“七一勋章”获得者张桂梅为原型的教师题材电视剧《山花烂漫时》。社会各界和各地各校围绕“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教师节主题,组织开展了丰富多样的宣传庆祝活动。
2024年8月6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印发。《意见》就加强教师队伍思想政治建设、涵养高尚师德师风、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加强教师权益保障、弘扬尊师重教社会风尚等作出全面系统部署,这是新时代新征程强教强师的纲领性文件。2024年还出台了系列强师尊师惠师举措,扩大实施“国优计划”,实施本研衔接师范生公费教育。
目前,我国教师队伍专业水平不断提升、学历结构不断优化,教师的政治地位、社会地位、职业地位不断提高,职业幸福感和成就感不断增强,全社会尊师重教氛围蔚然成风。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
4.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质量再创新高 凸显人才培养模式向“能力素质培养为先”转变
创新是人类进步的源泉,青年是创新的重要生力军。2024年,教育部从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的大战略上深化创新教育改革,推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将人才培养模式从“知识传授为主”转向“能力素质培养为先”,树立起“敢闯会创”的人才培养新质量新标准,支撑引领中国式现代化。
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4)总决赛及同期活动于2024年10月12日至15日在上海举行。10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给参赛学生代表回信,充分肯定大赛在促进学生创新实践、增进中外青年友谊方面的重要作用,勉励广大青年学生要弘扬科学精神,积极投身科技创新,为促进中外科技交流、推动科技进步贡献青春力量。同时也对全社会关心青年成长和发展、营造良好创新创业氛围提出了明确要求。
此次回信,是继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给大赛“青年红色筑梦之旅”大学生回信后的又一封回信。一项大赛、两封回信,意义重大、一脉相承,一封突出“红”,一封突出“专”,充分体现习近平总书记对大赛、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对青年创新创业的关心和重视。
此次大赛以“我敢闯、我会创”为主题,赛事规模和质量再创新高,共吸引国内外153个国家和地区5406所学校的514万个项目、2083.6万人次参加,实现世界百强高校全覆盖,成为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的“百国千校千万人”的创新实践大平台。同时,大赛聚焦解决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问题,通过项目式学习实践,有力推动高校育人理念和人才培养范式深刻变革。
一年来,教育部把培养国家战略急需人才摆到更加突出位置,进一步优化高校本科专业设置,部署持续推进基础学科系列“101计划”,推进卓越工程师产教融合培养,不断打造拔尖创新人才方阵。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
5.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形成“四横五纵”资源新格局 教育数字化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教育数字化是我国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和塑造教育发展新优势的重要突破口。2024年3月28日,教育部启动数字教育集成化、智能化、国际化专项行动暨“扩优提质年”。一年来,坚定走好教育数字化中国道路,深入实施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受益面,提升终身学习公共服务水平,以教育数字化带动教育现代化,支撑引领教育强国建设。
坚持以应用为王推动优质均衡,深化集成应用。深入推动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全域应用试点,实现试点省份平台覆盖用户规模、访问量、工具使用量均大幅提升。截至12月底,国家智慧教育平台注册人数达1.47亿,累计浏览量555亿次。应用平台服务师生教学、支撑学习的案例不断涌现,有效支撑教育教学创新和“双减”落地,有效促进教育公平优质发展。
持续提升教育治理现代化能力,推动智能升级。推动人工智能和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发布应用场景典型案例,创新教学、管理、评价方式。认真办好“教育入学一件事”,促进数据共享“一体化”,提升教育政务服务效能。
不断构建数字教育开放交流体系,加强国际合作。上线国家平台国际版,成功举办2024世界数字教育大会、世界慕课与在线教育大会,成立世界数字教育联盟,积极构建数字教育发展共同体,持续打造全球数字教育发展指数,深化“五个一”品牌。
12月27日,教育部召开2024年全国教育数字化工作总结会,上线国家终身教育智慧教育平台,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形成以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终身教育为“四横”,德、智、体、美、劳为“五纵”的资源新格局,推动教育数字化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教育部启动实施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3年来,建成了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坚持“应用为王”,实现了助学助教助管助研,打造了数字教育国际品牌,为2025年开启教育数字化战略的新三年奠定了坚实基础。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
6.学位法、学前教育法表决通过 我国教育法治建设取得重大突破
2024年,教育部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转化为国家意志、落实为法律规范,高质量推进教育政策和法治工作,深入推进教育立法。
学位制度是我国教育基本制度。4月26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法》,自2025年1月1日起施行。这是自1981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实施以来的第一次全面修订,是学位工作和教育法治建设的一项重大成果,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学位法共7章45条,全面总结了学位条例实施以来学位工作改革发展的成果和经验,有针对性地破解学位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系统构建了中国特色的学位法律制度。
学前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组成部分,是重要的社会公益事业,关系到亿万儿童健康成长。11月8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学前教育法》,自2025年6月1日起施行。这是自200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制定以来第一部新制定的教育法律,填补了学前教育法律的空白,推动学前教育步入“有专门法可依”的新阶段。学前教育法共9章85条,全面总结了学前教育改革发展的成果和经验,针对性地破解实践中的突出问题,系统构建了中国特色学前教育法律制度体系。
学位法、学前教育法的表决通过,标志着我国教育法治建设取得重大突破,将为教育强国建设提供坚实的法治保障。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
7.开展基础教育规范管理年行动 扩优提质更好满足人民群众“上好学”美好愿望
2024年5月,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进一步依法依规加强中小学幼儿园办学行为管理,提升基础教育治理水平,提高人民群众教育满意度,教育部部署开展基础教育“规范管理年”行动。
我国基础教育点多、线长、面广、量大,不同地方学校管理水平存在较大差异。长期以来,在错误片面教育价值观诱导下,各地基础教育管理一定程度上出现了育人方向偏差、制度不健全、规范乏力、管理失序等状况,影响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和全体青少年的健康发展。为解决这一事关我国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瓶颈问题,提升新时代基础教育治理水平和能力,优化基础教育良好生态,就加强基础教育的规范管理进行专项部署,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规范管理涉及教育的方方面面,其最终的落脚点依然是通过建立良好机制让学生能够健康成长。2024年,主要从以下方面发力。
招生是教育起点公平的关键。阳光招生专项行动(2024)瞄准招生入学的重点环节发力,增强了招生入学工作的科学性、规范性、透明度,有效健全公平入学长效机制,进一步提高了人民群众的教育满意度。
“课间十分钟”一度成为2024年社会讨论的热点,在“规范管理年”行动中,也将“以各种方式挤占学生‘课间十分钟’休息”列入规范管理负面清单。课间休息对学生调节情绪、放松身心、增强体质和防控近视都有重要意义。
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是开展规范管理年的重要保障。良好的教育生态不仅需要规范管理制度,同样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联责任、联资源、联空间,共同努力解决好学生“四小”问题。
2024年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开展基础教育扩优提质行动。教育系统扎实推进该行动,进一步优化学校布局、增加优质学位、落实“五育”并举、建设有爱有温度的高水平教师队伍、加强家校社协同,加快构建幼有优育、学有优教的高质量基础教育体系,更好满足人民群众“上好学”的美好愿望。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
8.首个全国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落地 拉开新时期推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序幕
高等教育作为基础研究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策源地,是建设教育强国的龙头和科技成果的“富矿”。2024年,教育部聚焦深化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把提高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效能作为推进教育强国建设的重大改革任务,进一步完善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体系,深化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创新。围绕高校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在“新”和“质”上下功夫,加快以高校科技之“新”孕育产业之新、以高校人才之“智”提升产业之质,为新质生产力发展和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贡献高校力量。
9月14日,教育部、江苏省共建全国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江苏)启动会暨战略合作协议签署仪式举行。首个区域中心落地,标志着教育部构建以区域中心为枢纽、以国家大学科技园为节点的新时期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体系的序幕正式拉开。
区域中心在创新要素集聚、产业基础扎实、资本市场活跃、战略作用突出的区域,结合区域优势产业系统布局建设,以重点产业为牵引,集聚优势高校和创新资源,打造全国高校共建、共管、共享的“一站式”公共转化平台,建强专业技术转移队伍,促进科技金融赋能,推动高校与企业“双向奔赴”,贯通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全链条,提高成果转化效能,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
12月26日,教育部在江苏南京召开区域中心建设工作会,部署和推进区域中心建设工作,要求以需求和问题为导向,“合纵连横”打造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网络体系,构建梯次衔接的平台体系,建立更加积极的评价体系,加快构建“中心+节点”的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体系。12月26日至28日,中国高校科技成果交易会同期举办,区域中心(江苏)正式揭牌,近60所国内优势高校签署协议参与建设,部、省、市发布政策举措合力支持区域中心建设,425所高校携转化项目与超过3600家企业对接洽谈,签约的高校成果超过350项,意向成交金额近40亿元,进一步推动高校科技创新成果在区域中心加速聚集转化,支撑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
9.2024年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大会成功召开 全方位展示我国职业教育先进理念和成功实践
2024年,职业教育主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人的全面发展、服务国家重大战略,持续深化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职教吸引力、影响力、竞争力不断增强。
2024年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大会是近年来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国际性职业教育大会,45位部长级外宾出席。“天津共识”提出的理念、愿景、倡议、行动,为世界职业教育发展画出更大“同心圆”。
大会期间,我国职业教育在中国式现代化中的重要价值得到与会各国高度赞赏,我国职业教育的先进理念和成功实践得到高度认同。
当前,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发展道路和模式基本形成——
建成世界上最大规模的职业教育体系。职业院校超过1.1万所,在校生近3500万人,职业院校已经成为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高技能人才的主阵地。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取得突破。部署“一体”,在9个省份开展省域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试点,服务国家、区域重大战略需求。建设“两翼”,建设34个市域产教联合体,打造职业教育深度融入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新路径、新载体;建设2个国家级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推动培养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行业急需高技能人才。
职业院校办学条件和办学水平得到提升。首批“双高计划”收官,建设高水平学校56所,高水平专业群院校141所。按照“国家急需、产教融合、供需适配”的原则,打造“金专、金课、金师、金地、金教材”,系统进行专业、课程、教材、教师能力、实习实训关键要素改革,推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从知识传授向综合技能提升转变。
实现从“引进来”到高质量“走出去”的重大转变。27个省(区、市)的200多所职业学校在80多个国家(地区)设立了500多个办学机构和项目,涌现出鲁班工坊等一批境外办学项目,建设了柬华应用科技大学、中国—赞比亚职业技术学院等境外办学机构,在服务国际产能合作、扩大中国教育国际影响力、深化中外人文交流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
10.扎实推进高水平教育交流合作 中国教育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
推动教育高水平对外开放,是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必然要求。2024年,中国积极深化与世界各国教育交流合作,主动参与全球教育治理,开创中外民心相通、文明互鉴、互利共赢新局面,为全球教育治理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教育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
成功举行2024世界中文大会,习近平主席向大会致贺信并祝贺孔子学院成立20周年,签署12份国际中文教育合作协议,发布《国际中文教育标准发展规划(2024—2027年)》《国际中文教育志愿者核心素养标准》等标准,为拓展中外语言教育交流搭建了高水平平台。
中哈元首共同出席北京语言大学哈萨克斯坦分校揭牌仪式,首家海外应用技术大学——柬华应用技术大学于2024年迎来首届学生,在巴西建设首个海外卓越工程师学院,“走出去”取得新突破。
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美“5年5万”、对法对欧“3年1万,欧洲翻番”重大倡议,大力推进中外青少年交流,美国青少年来华交流学习超1.5万人,在英、法、德、西、意等国举行倡议项目启动仪式。
成功举办中国—非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和文化遗产保护合作对话会、世界数字教育大会、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4)、2024年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大会、2024世界慕课与在线教育大会等大型国际会议,与各国分享中国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案,促进全球教育发展和文明共建。
先后举办中美顶尖大学“10+10”校长论坛、中法教育发展论坛、中意大学校长对话会、中国—欧盟长城研讨会、2024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首届中国—太平洋岛国教育部长会等,创新开展双多边教育合作,达成丰硕合作成果……
目前,我国已同183个建交国普遍开展了教育合作与交流,与61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学历学位互认协议,与40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了合作办学,有195个国家和地区的留学生来华求学,85个国家把中文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国际中文学习者和使用者累计超过2亿人。
往期推荐
监制 | 吴文建 余新花 责编 | 陈显婷 编辑/制作 | 占尘雪
本文来源于微言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