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目前的行政区划主要是省(自治区)—地级市(州、地区)—县(区、县级市)三级。地级市,是中国大陆特有的一种行政区。例如,中国的苏州市面积为8657平方千米,除了管辖苏州本身之外,还代管4个县级市。
但国外的情况的和中国不同。在国外,市县基本是平级的。经济实力较强的地区设市,较弱的地方就是县。例如美国的纽约面积只有1214平方千米,不管辖其他的城市。英国的伦敦面积也只有1572平方千米,不管辖其他的城市。就是日本东京都,总面积也只有2194平方千米。
平时,我们看世界各城市的GDP对比,实际上也就是中国的一个地级市或者直辖市来和他国的一个没有管辖县的城市对比,感觉中国城市的GDP很高,但实际上差距还是很大。
那么,地级市的存在到底合理吗?
首先,地级市的存在具有一定的历史原因。古代的行政区划演变太过于漫长,加上古今情况不同,因而这里就从近代说起吧。清朝时期,中国推行的是省—府(州)—县的三级区划。1912年,中国民国建立,对行政区划进行了改革。为了精兵简政,民国选择的是废府州,然后将在省之下设道,形成了省—道—县三级机构。由于道的数量远远少于府,因而减少了大量的行政人员。
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废除了省县之间的道,实行省县二级制,进一步压缩了行政人员。但是有个问题,那就是一个省同时管辖几十个上百个县,难度比较大。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南京国民政府就在省下设“行政督察区”,一个督察区管辖多个县。但是,这个督察区并没有形成真正的行政区,它只是省的派出机构。但是督察区,实际上就是现在地级市的源头。
新中国成立后,就将督察区改为专区。这些专区就专门管辖某个地区的县,而当时市则归属于省直辖。这里,我还要介绍一下市的来源。中国最早的市成立于1921年,当时的市主要是一座城市的市区部分,因为市区的人口多,经济发达,因而需要专门设置一个行政区来管辖,因而就设置了市。强大的市人,让省直接管辖,而一般的市则归属县管辖。在1949年,全国一共有49个市是省直辖的,其他都是县管的。
市的本意是市场,后来发展为市区的概念。民国时期,市即使成为了行政区,那也只能管辖市区,不能涉及郊区,更别说其他的县了。现在中国台湾依然推行的是这种体制。台湾省之下一共9个市,13个县。市是原本是属于县的,但后来市经济强了,于是就单独划出来直管。市划出后,县就重新找一个地方建设城区。因此,台湾许多县和市是同名的,比如嘉义市、嘉义县,或者台北县、台北市。由于市主要管辖的是市区,因而县的面积比市大。
新中国将督察区改为专区的时候,也没有将当时的市列进入。当时的市和专区都直接隶属于省管辖,只是专区管辖而来多个县,经济较弱。而市只管辖市区一带,并且经济实力更强。例如,当时贵州省同时存在遵义市和遵义专区、贵阳市和贵定专区。
1955年:遵义市和遵义专区同时存在
然而很快,市就和专区合并了,并且名字就改为了市,不叫做专区。就这样,市就可以取代过去的专区,直接管辖过去专区的县了。这种模式很快在全国推开,形成了中国特有的奇特区划模式。世界其他国家都是市县平级,而中国却是市管辖县。
看了这段历史,我们发现所谓的市实际上就是民国时期督察区,以及50年代的专区演变而来。因为督察区和专区最初都是省的派出机构,并没有完全的管辖权力,因而地级市也不具有完全的管辖权力。但市形成之后,就逐渐剥夺了县的各种权力,逐渐形成了市统管县的现实情况。
市形成之后,在一段时间内是有利于经济发展的。由于当时交通、信息技术不发达,因而市成为了省管辖县的桥梁,许多本该由省管辖的事情就交给了市。这种模式,在过去是有利于提高办事效率的。在经济方面,市利用自己的权力将一个地区的资源都集中于建设中心城市,使得大批的城市崛起,加速了中国城市化的发展。
但市管县的缺点也是非常明显的。首先,会增加大量的机构和行政人员。市这个行政级别的机构是非常之多的,根据统计,一个500万人口的地级市大约有110个机构,需要3000个岗位的编制。要养活这3000人,对财政的压力还是非常大的。而有些市只有一个或者两个县,设置如此多机构,那真是没必要。
不仅如此,市之下还设置了区。最早的市就是市区,但是地级市成立后,就将原来的市改为了区。区和县一个等级。后来,城市扩张了,就干脆设置了多个区。因为一个区县等级,所以多一个区就相当于增加了一个县的机构和行政人员。这种设区直到21世纪被限制。
第二,市的存在严重削弱了县域经济的发展。地级市出现后,就将一个地区绝大部分城市的资源都放在市区,忽视了对县的发展。有一些市的位置还不如县好,但通过行政力量来规划、干涉,使得市的发展远远超过了县。而有个地级市还严重依赖于县的财政。例如,贵州遵义市,其财政收入的三分之一来自于仁怀市(县级市)。
不仅如此,地级市在教育、医疗、交通等资源方面都会对县形成“吸血”。最终的局面的就是县的优良生源、企业、人口都流向了市区,地级市不断扩张,而县的产业逐渐空心化。随着中国城市化发展到一定的程度,一些县的人口已经出现了减少的情况。甚至个别县已经只剩下了“编制”一个产业,县城产业衰落,导致县域经济衰落。未来,可能只能通过县县合并来解决这个问题。
很明显,地级市的存在已经形成了许多的弊端。实际上,可以进行了改革的。比如,推行市县平级,将市管辖的区下降为乡镇级别(原本许多区就是乡镇改设而来)。现在交通、信息技术非常发达,一个省完全可以管辖几十个,上百个市县。推行市县同级后,市依然是地区的经济中心,对地区经济起到很大的带动作用。只是市区失去了对地区资源的管辖、垄断地位,因而无法剥夺其他县本该拥有的发展资源。
市县同级后,大量的机构会被裁掉,只保留少部分机构就可以实现管辖了。如此,就减少了大量的机构和人员,减少了大量的行政开支,达到了精兵简政的效果。我想,用这笔节省的财政来建设基础设施、提高百姓的福利待遇,那定会提高国民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指数,也更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但是,为什么地级市至今无法被废除呢?这个问题是难以回答的,但是又是很好想通的。北宋时期,国家机构太多,出现“冗官”“冗兵”“冗费”的困境。后来范仲淹推行“庆历新政”,主要措施就是精简机构,减少开支。但是范仲淹的政策得罪了大批的官僚,因而很快就贬了,庆历新政宣布失败。
虽然改革的阻力很大,但我国之前也做出过很多努力。1988年,国家设立海南省。而海南省采取的就是市县同级制度,海口和三亚两个地级市并不会管辖其他的县或者县级市。1997年,国家设立重庆直辖市而没有设立三峡省,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设立三峡省,那之下还要保存地级市。如果是直辖市,那之下就不会设立地级市,原本存在的重庆、万县、涪陵、黔江四个地级市或者地区也被取消。
在十年前,全国许多地方都开始推行了“省管县”的试点,一些县在这个时候也的确抓住了机会,成为了经济强县。但“省管县”的试点如今却没有了多少的消息,原本搞试点的县也回归了原来的模式,让地级市重新管辖了。这说明,改革的阻力还是非常之大的。
我认为,省管县模式可以优先在地广人稀的新疆、西藏、青海、内蒙古以及面积较小的宁夏进行试点和推广。地广人稀省区人口少,一个县就要管辖很大一块地区,而地级市对县的带动作用并不明显。而宁夏总面积也只有6万平方公里(没有重庆大),人口700多万,但是却有5个地级市,的确有些不合理了。
总之,天下没有一成不变的行政区划。中国的现在的行政区划已经大概维系了几十年,的确出现了一些问题。我们要正视问题,并且要进行改革,而不是因循守旧地维持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