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各民族按照各自的习俗,举行丰富多彩的庆祝活动。在河池这片神奇多彩的土地上,千百年来,各族群众在这里繁衍生息,积淀了源远流长、厚重深邃的艺术沃土,孕育了以铜鼓文化、山歌文化为代表的民族文化瑰宝,书写了守望相助、携手共进的精彩篇章。
本期“文化河池”推出特别策划——“风情河池·漫说春节”,以漫画的形式呈现河池境内壮族、汉族、瑶族、苗族、仫佬族、毛南族、侗族、水族等8个世居民族过春节的情景,感受浓郁的民族文化,展现河池人民对家乡的热爱和对更加美好生活的向往。
当新年的钟声敲响,国家级铜鼓文化(河池)生态保护区的壮族同胞们以自己独特而热烈的方式,用蚂𧊅节演绎着别具风情的新春盛宴,让人沉醉其中。
壮族蚂𧊅节,又叫青蛙节、蛙婆节,也叫“蚂𧊅歌会”。传说中,他们认为掌管风雨的不是龙王,而是青蛙女神。蚂𧊅节源于壮族青年东林孝敬蚂𧊅的行为和侍奉母亲的人性良心,红水河沿岸壮族村寨通过祭祀蚂𧊅,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畜兴旺。
狮舞,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民间艺术,每逢新春佳节或集会庆典,河池汉族群众常以狮舞助兴。舞狮活动寄托着民众消灾除害、求吉纳福的美好意愿。舞狮队走街串巷拜年,户主常以烟糖茶果和钱币红包酬谢。有的主人将小孩的衣服、鞋帽、背带、玩具给“狮子”舔拜,以示交好运避邪恶。雄狮起舞,动作神态惟妙惟肖、姿态万千,精彩表演博得现场观众阵阵喝彩,喜庆的氛围烘托出浓浓的年味,更串连起各民族的情感。
河池瑶族人民热爱唱歌跳舞,并融贯于他们的日常生活中,其舞蹈和音乐有着鲜明的民族特色。他们素有在节日庆典或祭祀时击打铜鼓的习俗,这一风俗一直沿袭至今。春节到来,瑶族群众身着色彩绚丽的民族盛装,击打神秘的铜鼓,跳着欢快的歌舞,充分展示瑶族群众日子越过越红火的崭新气象。
打糍粑、吃糍粑是河池苗族同胞过春节的传统习俗。
在河池的苗族村寨,大年三十这天,一场场热热闹闹的打糍粑,满满的仪式感,体现了浓浓的乡情。糍粑成了苗族人民心里放不下、忘不了的年味。如今,苗族人民已经过上了幸福生活,圆圆的糍粑寄托了他们对团圆日子的感恩、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罗城仫佬族自治县是我国唯一的仫佬族自治县,“走坡”是罗城仫佬族民众的传统社交方式。
每年春节、中秋节等节日,仫佬族民众举行走坡节,特别是青年男女,在风景宜人的山坡上,唱起山歌,以歌为媒,以歌传情,以歌会友。男女双方你来我往,互诉衷情,互相赞扬,互赠信物,定下终身。走坡对歌,自由浪漫而热烈,乃是民族文化的一朵奇葩。
“放飞鸟”是毛南族过春节时的习俗。
春节前,河池毛南族群众将采集来的藤叶精心编织成百鸟。除夕清早,在“百鸟”腹内灌入香糯,拌上饭豆、芝麻等馅,入锅煮熟。煮熟后把“百鸟”提耳串起来,吊挂在甘蔗上。除夕,给小孩每人一只“鸟”解馋;出嫁并生育了的媳妇要回娘家领“鸟”,寓意孩子将来像小鸟般活泼可爱。元宵节取下“百鸟”,入锅再蒸煮,以“百鸟”当饭,谓之“放飞鸟”。
芦笙,侗语称为“伦”,是侗族民间大型文化娱乐活动的主要乐器。春节期间,河池侗族人民身着节日盛装,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大家聚集在一起举行吹芦笙活动。芦笙悠扬,舞步翩翩,预祝来年丰收,以侗族独有的方式,祈福新春,欢度佳节。
祭祖是河池水族人民过年时最重要的活动,分别在除夕夜和大年初一清晨进行。祭品依例要戒荤食,惟独鱼不在禁用之列。为了表达对祖先的怀念,用韭菜和鱼制成佳肴“鱼包韭菜”来祭祖、待客,并一直相传至今。“鱼包韭菜”系将韭菜、板栗仁等塞满鱼腹后,炖煮或清蒸而成,祭祖之后便可食用。用该独特方法烹制的“鱼包韭菜”是水族的第一名菜,其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奇特的文化内涵。水族人民过年必吃“鱼包韭菜”这道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