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始之前想先抛一个问题给大家:艺术的本质是什么?这两年AI在图像领域的表现还是蛮惊艳的,所以这一古老的哲学问题也正在面临新的挑战。尤其是在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AI工具慢慢开始在艺术创作中占据一席之地,并引发了有关创作的定义、过程、甚至艺术价值的争论。生成式AI能够在短时间内模拟出精致的绘画、音乐、甚至诗歌作品,促使我们不得不反思:AI创作出的作品是否可以称为艺术?AI工具在艺术创作中的角色又应该如何定位?这问题不仅关系到技术和艺术的碰撞,也关系到创作者与工具之间的关系,以及技术对创意表达的影响。其实这一篇很早就想写,以上个月20号左右的一篇帖子为导火索,Procreate 的 CEO 公开宣称他们不会将生成式 AI 技术融入产品,认为 AI 可能削弱人类创作的独特性和情感表达,且涉及用户隐私和艺术作品所有权问题。他们更关注提供放大创意的工具,而不是代替创意。(如图所示👇)有的小伙伴可能没听说过,先科普一下,Procreate是澳大利亚一款面向 iPad 的专业级数字绘画和插画应用,广受插画师、艺术家和设计师的喜爱。据公开资料目前约有3000万用户,并且已经成为iPad上最畅销的绘画应用之一。然而Procreate 的 CEO却公开发帖称:“AI不是我们的未来,艺术创意是手作的,不应该是AI生成的”。这在很多人难以理解,也有人说这不失为一个战略选择。(就如文章开头封面所示)这事在我理解来看,艺术创意应该保留手作的独特性,因为手工本身创作就包含情感和个性,这些是AI难以复制的。创作的过程不仅是技术的展现,同时也是思想与情感的传递。手作艺术确实拥有无法被完全替代的价值,尤其在个性化和情感表达方面。然而,AI也可以为创作提供更多工具和灵感,关键在于如何使用,而不是单纯的替代。各类创作者都能从两者之间找到适合自己的平衡。对,没错,一定是平衡。回顾以往历史上其实也不是新鲜事(就比如👇)摄影 vs 传统绘画:19世纪,摄影技术的出现引发了艺术界的巨大争议,许多画家认为摄影威胁到了绘画的存在价值。最终,摄影被接受为一种新的艺术形式,绘画也找到了继续发展的道路。数字艺术 vs 手工艺术:随着各种的设计工具如Photoshop的普及,许多传统艺术家对其产生抵制,认为设计工具削弱了传统手工技艺的独特性。在过去的印象中,艺术一直以来是人类通过各种媒介(如绘画、音乐、舞蹈、文学等)表达情感、思想和观念的一种创造性活动。往往在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或思考,超越实用目的。通常具有主观性,既可以反映现实,又可以呈现创作者的内心世界。价值在于它能够捕捉到个体和集体的体验,激发情感、审美体验和文化反思。艺术的定义也随时间和文化的不同而演变,但核心始终是创造与表达。当然这种产品上坚定的战略选择也传递了几个要思考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