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要解构的文象是凤凰山/古圣寺,主要文象视点为明家院子、普希金林,要读取的诗文是艾青的《夏日书简》。陶行知在古圣寺创办的育才学校,是个名家荟萃的地方。比如,文学组组长是艾青,音乐组组长是贺绿汀,戏剧组组长是章泯,舞蹈组组长是戴爱莲,绘画组组长是陈烟桥。
来校兼过课或举办过讲座的有:翦伯赞、田汉、丰子恺、何其芳、吴玉章、任光、周谷城、秦邦宪、萨空了、徐迟、姚雪垠等。
来校作过演讲的有:郭沫若、茅盾、夏衍、曹靖华、刘白羽、周而复、周扬、邵荃麟、艾芜、戈宝权、沙汀等。
可谓是名人办校、名师任教、阵容豪华、班底厚实。育才学校在他们的不懈努力与支持下,始终充满了民主与进步的活力,充满了爱国、救国的斗争精神。
学校明面上是陶行知创办的一所私立学校,实则是由教师和学生中的共产党员组成的中共育才学校支部领导。学校既不按照国民政府的要求设训育课,也不使用国民政府的教科书,因此被视为抗战时期国统区的一个特殊存在,是个“小解放区”或者说是个“小延安”。
育才学校在合川办学7年,为国家培养了近500名各类人才。他们中,有的在抗日战争时期便奔赴了前线,有的在解放战争时期便牺牲于战场或国民党监狱。他们值得我们永远记住和怀念。新中国成立后,育才学校学生遍布全国各地,他们或成为党政机关、文化教育机构领导干部,或成为文学、艺术、自然科学的专家学者,为建设新中国奉献自己全部的聪明才智。其中,比较著名的人物便有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李鹏,著名音乐家陈贻鑫、杜鸣心、杨秉荪,著名艺术家伍必端,著名舞蹈家彭松、叶宁,著名陶行知思想研究大家胡晓风等。
△育才学校“文学组”教室
02 作者简介
艾青(1910—1996年),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现代著名诗人、作家。他“一生追求光明”,被认为是中国现代诗的代表诗人之一。在世界上亦享有盛誉。主要作品有《大堰河——我的保姆》《向太阳》《艾青诗选》等。1940年6月,艾青从湖南来到重庆,很快便被陶行知聘为育才学校教师,任文学组组长(主任)。在育才学校,他的住房被安置在凤凰山下的明家院子。明家院子前面是一块狭长的低洼地,为郁郁葱葱的苍松翠柏所覆盖。艾青常带学生们来这里朗诵诗文、交流思想。学生们为纪念俄国伟大诗人普希金,将这片树林命名为“普希金林”。我们知道,普希金是俄罗斯现代文学与语言的创始人,19世纪俄罗斯浪漫主义文学主要代表,被后世誉为“俄罗斯文学之父”“俄罗斯诗歌的太阳”等,高尔基称他为“一切开端的开端”。“普希金林”的命名可以看作是育才学校的一个开端,一个诗的学校的开端。陶行知曾说:“要把育才办成一个诗的学校,要以诗的真善美来办教育。”由此,在诗人艾青的直接影响下,育才学校读诗、写诗蔚然成风,成为了一个充满诗意的学校。△艾青画像
03 诗文推送
我们来到这里已一个星期了。我们住的是一个已经古旧了的大院子,这院子的原来的主人,我想,该是一个起码要有一百个佃户才供养得起的大地主;但这家庭早已衰落了,老主人已在去年死去,他的儿子死得更早,留下他的孙子——一个三十几岁的游手好闲的鸦片烟鬼,和三个孙女,和老的小的一起六七个人。这院子在一个小山的脚边,它的四周差不多有一里宽,在这么大的地面上,砌了一层五尺高的基石,这基石,如我刚才所说,就至少该有一百个佃户被沉重地压在下面。育才学校把这院子的大部分租下来,每年二百八十块钱,用以作为一部分教员的宿舍,于是这院子,这原是在衰落中荒废了的大院子,住满了一些文学的,戏剧的,音乐的,以及绘画的青年。院子的前面,是顺着山的斜度向下凹进的一条窄长的低地,这低地被一片非常茂密的杂木林所遮覆,里面有一条因久旱而干涸了的小溪,现在只剩下几片不连续的积水,流水的声音早已哑默了。这里育才学校的文学组的小朋友把它命名为“普希金林”,用来纪念诗人逝世的一百零三年,而林子里,还有一条由稚小的手所开辟的道路。这道路,也由小朋友给了一个魅人的名字——“奥涅金路”。假如走路的人从这山地经过,走近这小林,当会看见一块画了一个有着丰密的美髯和环住了厚厚的鬈曲的长发的清秀的脸的木牌,在那木牌上,画像的旁边,就用方头字写了“普希金林”。而“奥涅金路”的牌子,则是隐没在那柏树和女贞和桦子树之间。沿着钢琴的声音所传来的方向,朝着另一个小山的松林间寻觅,一个壮丽的寺院就隐现在里面,这就是育才学校。那寺院离我住的院子不到一里路,但这一段短短的路程,所走的却完全是上坡或下坡。我所担任的功课是文学讲话,同时他们要我负责文学组,现在还没有开始。我是欢喜这山地的。站在稍稍高一点的山坡向远方看:何等的旷野的壮观!无数的山互相牵连着又各自耸立着,褐色的,紫色的,暗黛色的,浅蓝色的山!温和的,险峻的,宽大的山!起伏不平的多变化的山!映在阳光里的数不清的山!岩石、茂林、夹谷、峰峦,山与山之间的窄小的平野,沿着山向上延展的梯田,村舍,零散在各处的村舍……构成了这旷野的粗壮而富丽的画幅。我就生活在这环境里。每天我起来很早。我起来时月亮还在我的房子里留下最后的光辉。因为白天太热,我常趁这时候写一点东西。但我写的并不多,一到天大亮了就被一些谁都不容易逃避的日常琐事所打断。上午看一点书。躲在床上看,这是最近才有的坏习惯。到午后一时左右照例是听见了敌机马达的震响声,等这声音将临近我们的上空了,我们就出去……于是一架、两架、三架,而一连几天了都是二十七架,于是眼见它们向北碚与重庆方面消失……不久,就紧缩着心听着远方的轰炸声……但我却在一种始终如一的信念里,一种只能出于最高的理智和最强的情感的信念里,非常宁静地过着日子,我非常安宁地信任自己的工作,像一个天文学者信任他由于数字证明某颗行星在某个时间内一定要陨落的工作一样。当我戴着麦秆编的宽边的草帽,穿着草绿色的布质的褪色的军裤,和缝补了好多次的白衬衫,脚上是麻制的草鞋,手上拿了一根爬山用的木杖,我常常发现自己有些可笑——这些不像那由于狂热而割伤了耳朵,又用狂热画了包扎了绷纱布的脸的自画像的,忘戴着草帽的凡·高(Van.Gogh)么?那老是用极强烈的黄色去歌赞太阳的庄稼汉?而当我走过了一片玉蜀黍的林子,又走进了一片玉蜀黍的林子,闻着被太强烈的阳光所蒸晒的干土的气息,我岂不像那可怜的彭斯(Burns)或是那些欢喜向家畜致礼的可怜的田园诗人么?我将在这里住下去。一天,人们把我最初介绍给小朋友们,我曾说:“我将要向你们学习,我要向比我年轻的一代学习,因为中国假如不向年轻的一代学习是没有希望的。”这些孩子最大的不过十六七岁,但他们经历了多少的患难了啊!他们从沦陷了的家乡跑出来,尝尽了饥饿与流亡之苦……于是他们都变得很坚强,知识与能力都超过了他们的年龄所能具有的程度。在我没有到这里来之前,我已经看过他们里面的一个孩子的诗作,那诗作,比我们每日所看到的报章杂志上的作品还要显得新鲜一点;同时,我还听说,他们里面有立志要做鲁迅和高尔基的。而我的那可怜的小诗集《北方》,他们竟每人都手抄了一本。而更可贵的是他们对于真理的拥护的热情。他们最富有热烈的探讨的兴趣。他们常常一群一群地散坐在树木或是岩石上,在谈论着他们所接触到的新的问题。我常常担忧:我的气质和我的习惯会不会妨害他们对于我的接近?但我必须努力使自己和他们生活得和洽,至少使我成为他们的可以坦白相处的朋友。每天黄昏时,我们散步。普希金林我们将会多去走走,因为它离我们住的院子太近了——不,它是横列在我们住的院子前面的低地上。改天,我还想找几个小朋友帮忙搬几块石块做凳子,这样,我们岂不是可以在林子里朗诵诗人的“奥涅金”和其他的诗作么?……但是,我们不久恐要举行夏令营了,或许我们会在一个小镇的街上出壁报,贴街头诗……即使要朗诵,恐怕也将在茶馆里举行呢……△育才学校“社会组”教室
04 鉴赏提要
夏日书简,即夏天写的书信。作者以写信的方式,记录了在重庆合川古圣寺的一段生活经历,赞美了合川东部华蓥山区的自然美景,颂扬了育才学校师生们的学习热情,表达了自己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想象与期待。相对于日军轰炸的恐吓,相对于生活经历的苦难,在作者笔下,孩子们的表现更多的是乐观向上,是成熟坚强,是对真理的热烈拥护。受其感染,作者决意与孩子们一道,努力学习,勇于创造,感悟希望——“改天,我还想找几个小朋友帮忙搬几块石块做凳子,这样,我们岂不是可以在林子里朗诵诗人的‘奥涅金’和其他的诗作么?……但是,我们不久恐要举行夏令营了,或许我们会在一个小镇的街上出壁报,贴街头诗……即使要朗诵,恐怕也将在茶馆里举行呢……”今天,我们已经很难理解在日军狂轰滥炸的战争背景下,作者跟孩子们在一起生活,居然还是那么的快乐,对未来美好生活还是那么的有信心。感谢这份夏日书简,给我们留下了一段如此珍贵的情感记录。△育才学校“音乐组”教室
05 漫读拾遗
艾青是个诗人,我们自然应该选读一首他写的诗,而且是他在重庆写的诗。艾青初到重庆,便亲身经历了日军对重庆的狂轰滥炸。而对日军的暴行,诗人义愤填膺,以笔作枪,以一个战士的姿态写了一首诗,名字就叫《抬》。
请你们让开,
请你们走在人行道上,
让我们把他们抬起来。
请你们不要拥挤,
请你们站在街旁,
让我们把他们抬起来。
请你们不要叫嚷,
请你们用静默表示悲哀,
让我们抬起他们来。
这是一个妇人,
她的脑盖已被弹片打开,
让她闭着眼好好地睡,
让她过一阵能慢慢地醒来,
让我们抬起她送回她的家,
让她的家属用哭泣与仇恨安排。
这是一个服务队的队员,
灰色的制服上还挂得有他的臂章,
你们认识他么——他的脸已蒙上了土灰,
无情的弹片打断了他勤劳的臂,
请你们让开,
请向他表示悲哀,
他已为了减少你们的牺牲而被残害。
请你们不要挤,
这里还有更多的,
他们都是伤兵住在伤兵医院里,
他们在前方受了伤躺在床上,
等着伤好了再上战场,
现在无耻的敌人已把医院炸倒,
现在他们已受到了更大的创伤。
请大家让开,
让我们抬起他们来;
请大家站在旁边,
让我们抬着舁床走来;
请大家记住,
这些都是血债……
诗的意义应该很好懂,这里就不作解读了。
△古圣寺建筑一角• 本发布作品系作者根据个人读书笔记整理、编著而成,为原创作品,若要转载须经许可并注明来源。
• 为便于阅读,发布时未一一标注作者所参考的文献、书籍和资料名称,特作说明并向原作者致谢,其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 本发布所使用图片和摄影照片,除说明外,主要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处理。
• 本发布为严肃的公益学习交流活动,欢迎大家批评指正并留言讨论。
点击下方合集
“何以合川 | 合川十大历史文象诗文选读”
查看往期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