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Gartner研究总监张吟铃(Elaine Zhang)就中国基础设施战略技术成熟度曲线发布接受媒体采访,采访文章全文如下:
来源/赛迪网
作者/徐培炎
基础设施往往是IT行业里投入最大的一项投资,而且相比于软件的投入,更需要考虑长远,以避免重复性建设。而当技术发展走在转型阶段时,企业对此就更加谨慎。因为很有可能投入的基础设施会在未来充满不确定性的技术变革中短时间内就被淘汰,都想持观望态度坐等技术定型后再做抉择。而这样又有可能在技术转型的窗口期落后于人,对于头部企业的发展带来不利。因此,一份关于IT行业的基础设施技术成熟度报告就显得很有参考价值。
在前段时间,Gartner就发布了一份关于2024年中国基础设施战略技术成熟度曲线的报告。在这份报告中,一个涉及四大领域21项技术,分别是自主可控计划、AI 影响、运营效率以及基础设施现代化四个领域。
虚拟化产品国产化正在进入期望膨胀期
Gartner研究总监张吟铃表示,这是Gartner在中国地区第一次发布关于基础设施战略成熟度曲线的报告。之所以制定这份报告,其背景是近三年来,IT整体预算相较于全球来说增幅很小,而中国地区尤甚。在上个月底发布的《2025年CIO议程报告》上也显示出,中国企业在2025年平均IT预算增幅为-0.8%。由此可见,全世界在IT的投入预算上都偏谨慎,在预算有限的环境中,基础设施要确定如何优化成本,以帮助企业开展一些正确的技术投资来增强业务能力,对于企业来说便是非常重要的。不仅如此,对于中国企业而言,其基础设施IT运营的成熟度与欧美等地区又存在着明显的不同,例如受制于地缘政治冲突让中国企业不得不选择国产化替代,就带来了更多特殊的技术需求因此,综合分析中国基础设施战略成熟度对中国企业的数字化转型也就更加有意义。
该技术成熟度曲线仍然按照Gartner的惯例分成五个阶段:技术萌芽期、期望膨胀期、泡沫破裂低谷期、稳步爬升复苏期和生产成熟期。其中关于自主可控部分的内容是中国企业最关注的领域内容。从报告中可见,国产芯片服务器正处于泡沫破裂低谷期的起点,这显然是芯片热潮消散后的现象。与之相比,中国虚拟化产品替代则正位于技术萌芽期的顶点,即将进入期望膨胀期。
在国产化产品替代过程中,使用国产芯片服务器之后随之而来的就是上层软件兼容性适配的问题,包括一系列的软件、国产操作系统、数据库以及一些中间件和IT应用工具。由于目前国产的软件生态系统尚在不断的完善之中,所以企业使用相关技术时需要全面考虑技术替代的风险。虚拟化产品替代不仅要中国企业出于安全考虑不得不选择国产化替代的需要,因博通收购VMware导致企业使用VMware的产品成本变高,也让不少企业出于成本控制原因而有虚拟化产品替代的需求。
可持续数据中心和容器化管理更加受关注
在AI领域,张吟铃表示,企业在考虑采用生成式AI的时候需要考虑将相关的工作负载做区分。也就是要结合国家的东数西算和西电东送战略,如果企业的业务更聚焦于对大模型进行训练,则可以将算力部署于西部的数据中心,以降低成本,更有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如果企业业务更依赖于AI相关的应用,需要部署在东部地区的话,可考虑使用可再生能源支持可持续数据中心的发展。在这里,企业就可以参考报告中整体芯片液冷、应用性能监测与可观测性的分析。同时通过虚拟化、自动化技术更有效提高资源的使用率。
我们也可以看到报告中许多技术都是和云计算相关的技术,这些技术基本已经进入了泡沫破灭低谷期。
“以前企业认为使用云计算,是为了节省基础设施费用。最近几年很多企业也意识到:其实使用云不一定能够省钱。”张吟铃说道。在如今,企业会应该更全面地思考云计算的应用。将一些静态的工作负载放在私有的环境中,还有一些业务放在公有云,采用云原生技术做创新。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是容器化成为了更多企业的普遍选择。中国的容器管理市场正在不断增长,Gartner预计到2027年,中国用户软件的容器管理总支出将从2024年的8900万美元增加到1.3亿美元。敏捷性、弹性、资源优化、可扩展性、灵活性和创新能力是容器化的优势所在,随着生成式AI的到来,不少容器管理的厂商也针对于GPU算力池化管理功能做了升级研发。
透过这份报告我们可以清晰地了解中国数字化转型的现状,的势头,在国家战略和⽣成式⼈⼯智能的影响下,推动着中国基础设施技术不断进步,企业数字化转型也在向更加严格的“降本增效”目标跃进。
更 多 资 讯 敬 请 访 问 Gartner 中 文 官 网!
www.gartner.com/cn
长按识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