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怀:
鲁迅与中国共产党人
”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同怀”一词来自鲁迅写给瞿秋白的一副对联,在鲁迅看来,那些肝胆相照、同心同德的朋友和同志,视以“同怀”。作为新文化运动的旗手,鲁迅这位文学巨匠、思想家,成为中国现代文化史上难以忘怀的红色记忆。
近日,一本《同怀:鲁迅与中国共产党人》的出版引起了文学界、党史界关注,并荣登2024年9月中国好书推荐书目!该书从“鲁迅与中国共产党人”这一独特视角切入,聚焦陈独秀、李大钊、瞿秋白、方志敏等中国共产党人和鲁迅的多方面交往或交集,呈现出鲁迅与众多革命领袖仁人志士之间的神交和同怀,从整体上展现了20世纪上半叶中国社会的风云跌宕和人性关怀。
学 术 交 流 会
10月24日上午,由江苏省作家协会指导,凤凰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主办,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和《金陵瞭望》杂志社承办的《同怀:鲁迅与中国共产党人》学术交流会,在雨花台烈士纪念馆弘扬厅举行。本书作者、中国作协副主席阎晶明,著名作家、党史专家、《觉醒年代》编剧龙平平,著名作家、茅盾文学奖得主、新疆作家协会主席刘亮程,陕西省文化产业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勇,评论家、《人民日报》文艺部副主任刘琼,著名作家、鲁迅文学奖得主王干,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张光芒,《雨花》杂志社主编育邦,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李玮, “龙平平工作室”成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胡卓然十余位文艺名家参加了本次活动。
江苏省社科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张新科致辞,省作协副主席祁智主持了学术交流会。
张新科在致辞中表示,鲁迅和南京的关系渊源特别深,鲁迅1897年考上江南水师学堂,这是一个重要的节点,对他的人生影响巨大。1910年,江苏南京开了一个世界博览会,鲁迅还曾专门组织200多名学生,从绍兴经杭州、嘉兴、苏州到南京参观,这对鲁迅认识世界、认识外国、认识技术影响很大,对他的学生影响也很大。
本书作者阎晶明从自己长期研究鲁迅、创作缘起的过程谈起,他表示,鲁迅既是一个伟大的文学家,也是一个伟大的思想家,还是一位伟大的革命家,他的很多社会实践活动,包括和当时的进步青年、政治人物的交往都是非常值得研究的。他希望以此书出版为新的起点,让更多的人关注这个深刻话题。
2021年热门电视剧《觉醒年代》,受到年轻观众的“催更”。这部剧聚焦一代青年人的迷茫与一代青年人的觉醒,剧中展现了鲁迅所处的那个年代,蔡元培、陈独秀、李大钊等一大批胸怀救国梦想的进步青年群像,让观众感叹“这才是青春该有的样子”。该剧编剧龙平平结合《同怀》的研究实例和自身创作《觉醒年代》的经历,谈到了通过这本书让读者深刻认识到鲁迅的思想,特别对年轻人的教育引导,这是一本正能量的书。
鲁迅文学奖得主王干在发言中阐释了他理解的“神交”,提出书里的“神交”主要包含3个方面,理想相交、思想相交、情感相交,书中写出了鲁迅和中国共产党人之间的生命意识,还有理想情怀的相映、相共振,这本书不失为一本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作品,是引领时代的文艺作品。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在热情洋溢的交流气氛之中,刘亮程、刘琼、张光芒等作家、学者陆续发言,分别从不同角度高度评价了《同怀》一书问世的重要意义,分析了该书的创新之处。
雨花台是全国红色文艺创作基地,目前已推出多部高质量多品类红色文艺产品。2024年1月,雨花台成立了“龙平平工作室”,按照“名师带徒”的模式,培育一批文艺专业人才,为打造雨花台文艺精品奠定坚实基础、创造有利条件。本次活动也计划为“龙平平工作室”今后的创作提供重要的参考借鉴。
胡卓然在会议的发言中提到,新书为雨花英烈题材文学作品的创作带来了灵感、开拓了思路。历史上,多位雨花英烈也和鲁迅先生有交集,雨花英烈洪灵菲就是其中一位。1930年3月,中国左翼文学联盟在上海成立时,鲁迅和洪灵菲同在七位常委之列。期盼着今后阎老师能够加强对“龙平平工作室”创作指导,将这段史实转化为红色文艺作品的鲜活素材。
阅 读 分 享 会
当天下午,《同怀:鲁迅与中国共产党人》阅读分享会在雨花台中学举行。雨花台中学立足于一片红色热土,积极开发和创新校本课程,开设了学生社团“信仰的力量”话剧社,话剧《雨花台》、短剧《红色特工冷少农》等,让学生在校园红色教育活动的参与中体验革命情怀,传承红色精神。雨花台区教育工委副书记、区教育局副区长周文林,江苏凤凰出版社副总编辑李黎,阎晶明,龙平平与社会各界读者、雨花台区师生代表、北京大学学生读者代表欢聚一堂,展开对《同怀》一书的品读鉴赏。
在雨花台区,“书香雨花”全民阅读品牌已是一张靓丽的名片,校园里更是书声琅琅,十几位学生代表声情并茂地诵读《同怀》片段,“对地下工作的意义先生从不吝啬给与最高评价。尤其对于血火中的新中国的创造,先生的关心是无限的......”
在播放电视剧《觉醒年代》环节,看到烽火岁月中年轻人忧国忧民的形象,台下的中学生们倍感振奋。阎晶明和龙平平围绕红色文艺精品对青少年的教育意义展开对话,指出雨花英烈为红色文艺创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的创作源泉,学子们通过一个个文艺精品的阅读、解读,甚至是话剧演绎,能够更好地从英烈精神上汲取成长的能量。
活动现场,有几位专程从北京赶来的北京大学学生读者代表,北大的校史和建党伟业紧密联系在一起,北大的校徽就是由鲁迅先生亲手设计的。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的郭雨林在分享中说,“在这本书里,我了解到鲁迅在南京的求学历程。当时在江南矿路学堂,鲁迅还有着一颗实业救国、科技救国的心,但因为当时的社会环境未能实现;而在改革开放、科技蓬勃发展的今天,这条路行得通了。正如鲁迅所言,‘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音的发声’,对于我们理工科研究生来说,就是潜心科研,为科技兴国多做贡献!”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政府运行保障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朱颖说,“这本书从另一个视角,解读了文学家鲁迅作为饱含革命精神的文化斗士的一面。期待同学们以后也能来到未名湖畔,感受鲁迅提倡的‘立人为本,全人教育’,仰望世界的天,脚踏中国的地。”他们的分享得到了学生们的热烈鼓掌。
活动在热烈讨论的氛围中结束。
▼
更多精彩推荐,请关注我们!
▼
▼
往期精彩回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