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轮中日高层互动释放哪些积极信号?
时事
时事
2024-12-26 21:29
湖北
12月25日,日本外相岩屋毅完成了他任内的首次访华之行。中日是一衣带水的邻邦,是搬不走的邻居,两国关系的意义超越双边。中日双方在新一轮高层互动中都达成了哪些重要共识?中日关系又能否延续当前的企稳回暖态势,继续沿着正确轨道健康、稳定向前发展呢?就相关话题,《长江新闻号》连线了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亚太研究所特聘研究员项昊宇。
长江新闻号:在日本外相岩屋毅访华期间,中方多次强调指出,当前中日关系处于改善发展的关键时期。中方还就推进中日关系下步工作提出了六点意见。这体现出中方在中日关系发展上的哪些期待?项昊宇:所谓“关键时期”是因为中日关系经过过去一段时间两国的共同努力,初步走出了近年来低位徘徊的局面,开始企稳回升,呈现出积极的改善势头。这就需要双方共同呵护好这份来之不易的改善局面,防止两国关系再次出现倒退。在两国关系刚刚回暖改善的重要关头,尤其需要双方继续凝聚共识,采取积极的行动来巩固好改善的成果,推动形成进一步不断改善的良性循环,从而使两国关系走上稳定健康的发展轨道。王毅外长提出的这六点意见切中要害,全面准确地概括了中日关系改善发展中的关键问题:首先,客观准确的战略认知是中日关系改善发展的前提条件,这尤其需要日方端正对华认知;其次,两国要维护政治互信,离不开对历史和台湾等重大敏感问题的妥善处理;第三,中方愿同日方保持对话沟通的态度不会变化;第四,两国的共同利益在于合作共赢,今后的重点在于开拓新兴合作领域,维护供应链的稳定,共同反对贸易保护主义;第五,改善两国民意基础需要扩大人文交往;第六,要把具体的分歧和矛盾置于两国关系中恰当的位置,冷静处理,避免人为地炒作放大,影响到两国关系的大局。因此这几点意见不仅仅是中方的期待,也是双方共同努力的方向,是两国关系改善进程,能够行稳致远的重要前提和保障。长江新闻号:我们注意到岩屋毅在访华期间强调,日方恪守日中联合声明原则,尊重并理解中方在台湾问题上的立场。他还表示,日方在历史问题上继续秉持“村山谈话”明确的立场,表达深刻反省和由衷道歉。岩屋毅的这些表态,向中方传递出怎样的信号?项昊宇:回顾战后中日关系重建、改善和发展的历史进程,其中最为重大和敏感的两大核心问题,就是历史问题和台湾问题。只要日本政府能够根据中日四个政治文件中的有关承诺,妥善处理好这两个问题,中日关系往往发展得都会比较良好和顺畅。而相反,如果日本领导人和政要在这两个问题上,出现了严重消极错误的言行的时候,两国关系都会陷入困难的局面。比如在本世纪初的头几年,中日关系就曾经因为日本首相执意参拜靖国神社而陷入严重的僵局。从最近几年两国关系的发展脉络来看,正是由于日本政要在台湾问题上不断出现各种消极言行,包括与台当局加强勾连,频繁渲染所谓的“台湾有事就是日本有事”,包括在国际上大肆炒作大陆对台的维权行动,干涉中国的内政,这就导致两国关系受到严重的影响。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这次日本外相重申日方在台湾问题和历史问题上所作出的郑重承诺,这是值得肯定的。尤其是在日本政坛右倾保守化加剧的背景之下,岩屋毅能顶住日本国内右翼势力的压力,在历史问题上作出这样的表态也是难能可贵。这反映了日本石破茂新内阁,在对华政策上的积极务实的态度。我想这一点,也是下一步中日关系能够保持改善势头的一个关键所在。长江新闻号:日本外务省在介绍岩屋毅访华相关活动及成果时,再次提到了全面推进中日战略互惠关系的重要性,并表示将进一步推动中日关系深入发展。这些表态是否意味着日本对华政策已经出现了明显转变?项昊宇:首先我们必须肯定的是,石破内阁上台之后日本政府在对华政策上,出现了比较明显的积极变化。这种变化的出现,一方面是石破内阁对外政策本身相对平衡稳健,也对于上届内阁对美“一边倒”的政策取向作出了纠偏,这在日本国内政治保守右倾化的背景之下,做到这一点是不容易的。另一方面也要看到,这种变化的背后有美国的因素在起作用。当前美国正处于权力的过渡期,特朗普新政府内外政策的不确定性,也促使日方有意通过稳定和改善对华关系来对冲风险,拓展日本外交的回旋空间。但从日本国内的政治氛围和涉华认知来看,石破内阁的这种变化,还不意味着日本对华政策的根本性变化,在保守右倾化加剧的大背景下,日本政坛各种版本的“中国威胁论”依然层出不穷,自民党政权基于负面消极的对华认知和对华政策的两面性依然十分突出,短期内还不会放弃对华牵制、竞争甚至对抗的消极政策取向。中日关系近期出现回稳改善,只是两国关系从“不正常”的状态向“正常化”迈出的重要一步,未来改善进程依然任重道远。中日关系要从根本上解决安全互信缺失、合作动能减弱和国民感情脆弱这三大结构性的问题,根本上还需要日方正视中国发展崛起的现实,树立客观理性的对华认知,认真审视和调试对华战略,奉行更加积极友善的对华政策,并且采取更多务实有效的行动。 湖北卫视《长江新闻号》!
编审 王强 解炜 张六超
责任编辑 王沁梓
剪辑 李海 吴天择
制作 徐子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