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2020年
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考察云南
在昆明南站、滇池星海半岛生态湿地
西南联合大学旧址等地考察
并作出重要指示
十年风雨,星光成炬
沿着总书记的春城足迹
我们看发展、探变化、听民声
在足迹里感悟思想伟力
在行进中触摸发展脉搏
昆明南站
宛如孔雀开屏般美丽的昆明南站,连接起互联互通的黄金线路。从这里出发,一列列高铁动车跨越峡谷大河,一路疾驰,为昆明带来了开放新机遇。
自2016年12月投入运营以来,昆明南站成为连接中越、中老、中缅国际铁路通道的重要交通枢纽站点,集高铁、地铁、公交、出租等交通方式于一体的特大型综合交通枢纽站。
昆明南站。记者王俊星/摄
“假日期间,昆明南站每天发送旅客7万人次左右。旅客主要前往云南各州(市),以及老挝、越南、缅甸等云南周边国家。”中国铁路昆明局集团有限公司工作人员介绍,目前,从昆明南站坐动车可通达20多个省(区、市)的主要城市。每天都有来自不同国家、地区的人们从这里出发和到达。
2021年12月3日,中老铁路通车运营,昆明和世界的联系更加紧密。在融入共建“一带一路”过程中,昆明的服务贸易快速发展令人瞩目,服务进出口额连续三年保持年均12%以上快速增长,贸易伙伴已覆盖约80个国家和地区;RCEP成员国是昆明服务贸易的主要市场,服务进出口额占比接近50%。
磨憨站。记者李海曦/摄
2022年4月,昆明正式托管磨憨,推动磨憨由边陲小镇向口岸城市升级、由边疆末梢向开放前沿跃升。2023年,磨憨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7.82亿元,是托管前的4倍多。作为中老铁路重要枢纽,磨憨口岸正迅速成为连接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黄金口岸”,已成为中国对东盟的第一大铁路口岸。
在一个个生动故事中、一组组鲜活数据里,今天的昆明,奋楫争先、勇担使命,在互联互通中推进共建“一带一路”合作走深走实,在更高水平开放中助推云南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建设取得新进展。
星海半岛生态湿地
清晨,暖阳给滇池畔的星海半岛生态湿地披上了“金缕衣”。市民沿着草木葱郁的栈道漫步,在移步换景中享受春城向绿而行的红利。
星海半岛生态湿地。记者周密/摄
星海半岛生态湿地是滇池保护的重要屏障,也是高原湖泊治理的一个缩影。2020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时,在这里留下了关切的足迹,为滇池保护治理明晰了方向。5年来,昆明市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综合采取控源截污、精准防控、科学补水、生态增绿、科技支撑等措施,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持续打好高原明珠保卫战,助力绿美春城拔节生长。
“聚焦生态环境复育这一核心,我们持续对星海半岛生态湿地进行有效管护,充分发挥水面漂浮物拦截、水体水质净化、构建隔离控制带等湿地功能,凸显生态湿地对污染负荷的削减作用。”昆明滇池国家旅游度假区滇管水务局湿地建设管理科科长邓驹恩介绍,如今的星海半岛生态湿地已逐步恢复湖滨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累计观察到的鸟类超过100种。
近年来,昆明积极推进滇池湖滨湿地建设,滇池环湖区域已形成平均宽度约200米的闭合生态带,植被覆盖率提升至约81%,湖滨湿地每年可吸收水体中总氮1324吨、总磷74吨,发挥了恢复生态系统、涵养水土、净化水质的作用。出台《云南省滇池“一湖一策”保护治理行动方案(2021—2025年)》《滇池流域国土空间生态修复专项规划(2021—2035)》等,2024年1月1日施行新修订的《云南省滇池保护条例》,规模化开展雨污分流改造,“一河一策”推进入湖河道整治……多年来,昆明在系统规划、控源截污、精准防控等方面持续发力,推动滇池保护治理走向“全域联治”“生态之治”。
滇池一景。新华社
滇池水质、水环境、水生态持续改善,全湖水质已连续7年保持Ⅳ类,滇池鱼类恢复至26种,水生植物达303种,鸟类达175种。
滇池清、昆明兴,随着污染防治攻坚战和公园城市建设等工作的持续推进,春城的生态名片日益亮丽。眼下,昆明正深入推进滇池沿岸重点乡村改造提升和经济社会绿色发展,着力打造宜人宜居宜业的绿美春城,为云南争当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贡献省会力量。
西南联大旧址
西南联大是昆明文脉传承中最绚烂的一笔。2020年1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西南联合大学旧址,参观西南联大博物馆,了解抗战期间西南联大师生教书救国、读书报国的光荣历史。
5年过去,回忆起当年为习近平总书记进行讲解的经历,西南联大博物馆馆长李红英依然难掩激动:“为总书记进行讲解,是这一生都铭刻于心的珍贵记忆。”
西南联合大学旧址。记者杨艳辉/摄
2018年10月31日,重新建成并改陈布新的西南联大博物馆正式对公众开放。从初期仅拥有200多张历史图片和100多页的原始档案,到如今馆藏实物超过1万件、历史图片达5000余张、相关书籍及档案资料近万份,博物馆的收藏日益丰富。然而,李红英和同事们并未停下脚步,他们依然在与时间赛跑,致力于搜集尽可能多的联大历史资料。
“我们会根据史料的关联性和丰富性,择机展出研究成果。”如今,除了主题展《刚毅坚卓:西南联大历史展》和两个常设展《“一二·一”运动历史展》《中共西南联大党组织发展历程》,博物馆还先后举办了一系列专题展览,如《原本山川 极命草木——吴征镒院士生平及学术成就展》《精神之路——中国共产党人伟大精神文物史料专题展》等,近期推出的《为国铸盾——西南联大师生与中国核工业》专题展,进一步丰富并拓展了“西南联大”这一文化标杆的内涵与外延。
西南联大博物馆。供图
近年来,博物馆的年度参观人数约90万人次,成为社交媒体上的热门打卡地。根据2024年12月初的统计,博物馆年度参观人数已超过120万人次,其中57%为18岁至23岁的年轻人,这让李红英感到欣慰。
依托昆明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讲好西南联大教育救国的故事、闻一多“最后的演讲”舍生取义的故事,云南师范大学一直致力于对历史文化遗存的保护、历史物证的搜集整理、口述历史的采集与学术研究,还通过课程思政建设和戏剧展演,将西南联大爱国主义精神的传承融入立德树人全过程。
➤ 2015年9月
国务院印发《关于同意设立云南滇中新区的批复》,滇中新区正式成为全国第15个国家级新区
➤ 2016年12月
昆明南站高铁列车通车运营,云南正式进入高铁时代
➤ 2019年8月
中国(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正式设立,涵盖昆明、红河、德宏3个片区
➤ 2021年10月
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会议(COP15)在昆明举办
➤ 2021年12月
中老铁路全线通车运营
➤ 2022年4月
昆明正式托管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磨憨镇,成为全国唯一拥有“边境线和边境口岸”的省会城市
➤ 2024年11月
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GMS)领导人会议在昆明召开
见证者
⇩
昆明南站客运值班员韩娅婷——
全力服务旅客安全出行
“每次看到旅客能够顺畅地出发、抵达,再累也感到特别开心。”昆明南站客运值班员韩娅婷说。工作中,她总是有条不紊不间断地办理接发列车业务、引导重点旅客乘车,全力服务旅客安全出行。
在韩娅婷眼里,中老铁路不仅是一条联结友谊、承载梦想的交通大动脉,也是拉近中老两国民心的一条纽带。2023年4月13日,中国昆明南站、老挝万象站双向对开国际旅客列车,昆明与万象实现朝发夕至。
韩娅婷回忆,2023年儿童节前夕,100多名老挝小学师生代表乘上中老铁路列车到北京研学。旅途中,工作人员为小朋友介绍高铁的相关知识,以及云南的风土人情,激发起孩子们的极大兴趣。大家不停地看着车窗外快速移动的风景,都纷纷赞叹“速度太快了”,孩子们的欢声笑语至今回荡在耳边。
随着旅客日益多样化、个性化的服务需求提升以及生产组织难度的不断加大,韩娅婷见证和参与了昆明南站智慧车站建设。
智慧车站到底智慧在哪些地方呢?韩娅婷介绍,从服务的角度说,旅客不用在拥挤的人群中买票、排队,不用在陌生的环境中问路、求助,也不用在旅途中辗转奔波……自助购票、进站、点餐、查询、求助等需求全部可以通过一部手机或者分布在车站各点的服务终端机来实现。
“我们努力为旅客营造安全、方便、温馨的出行环境,在候车室集中打造了包括云南铁路历史展示区、旅游小镇、书吧等28个功能区,让旅客充分享受文化体验、休闲娱乐、餐饮等多样化服务。”韩娅婷说,特别是在中老铁路国内段推出的“一路咖香”咖啡、云南过桥米线、傣味特色风味餐、儿童套餐等多个新品,受到广大旅客青睐。自昆明南站建站以来,累计发送旅客8400万余人次,其中中老铁路国际旅客列车席位上座率超九成。
“市民河长”全海燕——
用心守护滇池一泓碧水
成群的鸟儿自由飞翔、夜晚的滇池星光璀璨、有趣的湿地观察笔记……在滇池流域“市民河长”全海燕的手机里,记录着许多志愿活动时捕捉到的瞬间。看着身边向好的生态环境,全海燕打心眼里开心。
全海燕与滇池保护治理的不解之缘始于系列环滇公众教育活动。2020年至2022年的3年时间里,在云南滇池保护治理基金会的支持下,昆明市西山区在地自然体验中心持续开展滇池生物多样性公众活动,力争通过主题活动推动更多的人走进并重新认识身边的湿地,汇聚起社会各界保护环境的合力。作为自然体验中心主要负责人,全海燕深切地感受到了解是公众参与保护的前提。“河流穿城而过,具有文化性和社区性,是湿地、滇池和森林之间的重要链接,要把环境教育做得更深入,就要从滇池出发。”全海燕说。
2022年7月,昆明公开招募第五届滇池流域“市民河长”,全海燕积极申报并成为其中的一员。她每月至少开展1次集中走访,日常不定期开展河道巡查,在组织市民河长、志愿者等参与活动之余,看到不利于滇池和河道保护的现象,就会做好记录并及时通过滇池网格系统反馈给相关职能部门。
“垃圾倾倒、污水直排等反馈的问题多数都得到了解决,这让我们巡河的动力更足了。”全海燕表示,理念是行为习惯改变的先导,认识到环境保护与人类的生活密切相关后,大家能通过自己的行动去保护我们生活的家园。
受聘成为“市民河长”以来,全海燕的足迹踏遍了滇池流域的10余条河流,2024年组织带动200余人次参与到河湖的保护之中。目前,全海燕正努力优化“市民河长”的活动形式,扩展活动的覆盖面和影响力,希望吸纳更多市民加入滇池保护的队伍之中,共同守护“高原明珠”一泓碧水。
来源:云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