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到晚上,一个人的时候我就‘猪瘾’发作,疯狂进食。”
“我一有压力的时候,第一冲动就是吃吃吃。”
“其实我也不饿,但是就想往嘴巴里塞东西,填都填不满……”
你有没有这样的时刻?当自己感到焦虑、压力、孤独、悲伤或无聊时,不自觉地就把手伸向了食物,这些食物通常不是健康的蔬果,而是高糖、高油、高盐、高脂肪的零食。在情绪的驱使下,你进食的速度可能会加快,进食量也超出正常的需求。这种进食行为通常与饥饿无关,而是作为应对负面情绪的一种手段。食物在这种情况下被当作了填补某种情感需求的工具,而不再是为了解决生理饥饿的粮食。这可能是出现了情绪性进食,情绪性进食是指在情绪波动、压力或焦虑等情况下过度进食的行为。
情绪性进食的产生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
1. 压力过大、情绪波动
在工作、生活、人际关系等方面面临巨大压力时,悲伤、愤怒、焦虑等负面情绪,都可能触发情绪性进食,可能会寻求食物以获得暂时的慰藉和满足感。
2. 缺乏有效的应对办法
如果在面对压力和挑战时缺乏有效的应对技巧,可能会过度依赖食物作为情绪释放的途径。
3. 生物学因素
某些身体内激素可能与情绪性进食的发生有关。这些身体内的神经递质参与调节情绪、食欲,可能会影响情绪波动时的进食行为。
虽然在短期内,情绪性进食能获得满足、缓解负面情绪,但长期看,会加重心理、身体负担,可能会感到内疚、羞愧或失控,进一步陷入负面情绪的恶性循环。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1. 体重增加:长期情绪性进食可能导致体重增加,增加肥胖、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疾病的发生风险。
2. 消化不良:情绪性进食可能导致消化不良等胃肠道疾病。
3. 心理问题:情绪性进食可能会加重焦虑症等心理问题。
为了告别情绪性进食,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认识和觉察情绪
当有冲动进食时,停下来问问自己当下是真的饿了,还是某种情绪在作祟。通过这种自我询问,尝试着去分辨情绪与饥饿的区别,可以记录下每次情绪性进食的情境、情绪类型以及所吃的食物,这样有助于发现情绪与进食之间的模式,从而更好地应对。
2.寻找可替代的情绪出口
所有的情绪都需要一个出口。比起用食物代偿,可以选择其他更加健康的方式或培训兴趣爱好转移注意力,如:运动、听音乐、看电影、阅读、绘画等。
3.开始好好吃饭
情绪性进食的时候,总是很少关注食物本身,要有意识地感受每一口食物带来的味觉变化,察觉肚子如何渐渐饱足,吃饱的时候又是怎么样的感觉,利用热量、营养学的知识来选择吃什么、吃多少,以满足个人的健康需求。
4. 寻求专业帮助
如果情绪性进食已经影响到了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建议及时就医寻求医生和心理咨询师帮助,找到更有效、更适合的应对策略。
总之,情绪性进食是需要我们共同面对和理解,通过自我接纳、健康饮食、情绪管理以及必要时寻求专业帮助等方式缓解。当我们能够掌控自己的情绪,不再让食物成为情绪的替代品时,我们才能真正走出情绪性进食的阴影,拥有健康的生活和稳定的情绪。记住,每一次对自我情绪的温柔以待,都是对美好生活的投资。
通讯员:吕妲妲
融媒编辑:应雨虹
校对:华偎兑
一审:应栩漪 二审:秦小建 终审:蒋中意
点+扩散周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