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
四十不惑正芳华,华溪春潮逐浪高。2025新年伊始,由永康市融媒体中心举办的第40届“华溪春潮”春节联欢晚会,将如约与城乡观众见面。40年来,主办方围绕中心,紧扣地方民俗文化和当年特色亮点工作精心策划编排节目,坚持开门办春晚,秉承百姓演、演百姓,精心打磨、追求卓越;“华溪春潮”晚会做到了常办常新,荣膺了一项项国家级大奖。“华溪春潮”晚会成为了永康百姓40年的珍贵记忆。为此,我们推出“我和春潮40年”主题报道,通过走访与晚会密切相关的人物,讲述那些难忘的故事,重温感动瞬间、流金岁月。
“无限心事眉间写,带回走动旧怀表,让它代我诉说思乡话……”近日,在西城街道社区学校虹霓老年学堂前,还未踏入大门,一段段唱词就已经从里边传来,委婉悠长、优美动听,吸引着过路人驻足。今年75周岁的是炳森正在教室里教授越剧,举手投足间颇见功力,一招一式将角色演绎得入木三分。
唱腔穿过历史的长廊,40年前,是炳森的身影同样大放光彩,只不过不是在方寸讲台之间,而是在聚光灯闪耀、座无虚席的“华溪春潮”舞台上。
二胡、扬琴、中阮、大提琴……在是炳森不大的办公室里,摆放着的几把乐器很是显眼。无论来什么风格的配曲,这位精通中西乐器的“文艺骨干”,都能用乐器即兴演奏出来。正是因为这种专业丰富的文艺素养与十几年的越剧团从业经验,是炳森当年被“华溪春潮”导演组一眼看中,成为了“华溪春潮”舞台上的常驻演员,一演就是28届。
即使如今过了40年,作为1986年第1届“华溪春潮”春节晚会的亲历者,是炳森仍然记忆犹新:“第一届‘华溪春潮’是在文化馆二楼会议厅举办的,我作为节目主持人登台。那时候是永康第一次办这种类型的大型晚会,大家都是摸着石头过河,没思路没经验。当时的原则就是群策群力,大家的劲都往一处使,我负责这块你负责那块,最后就这么摸索着把第一届‘华溪春潮’办起来了。后面‘华溪春潮’改成在影剧院里办,反响特别好,老百姓十分喜欢,因为‘华溪春潮’选用的大多是本地草根演员,很接地气。再到后来,‘华溪春潮’就放在现在的广电大剧院办了,舞台更大、观众更多、硬件更好、规格更高。”
“最开始的时候哪个节目需要我,我就去哪个,后面我才开始慢慢专注于小品、相声等语言类节目。有件事我印象特别深刻,当时有个节目临演出了,一位跳新疆舞的男舞蹈演员却把脚崴了,上不了台。导演很焦急,后面实在没法子了就叫我临时顶上。”回忆起曾经参演“华溪春潮”的场景,是炳森感慨万千地说:“这是正式演出,不是彩排。导演组说没关系,于是我用最快的时间跟这个节目磨合,好在演出很顺利。当时大家为了把‘华溪春潮’办好真是豁出去了。”
“往小了说,当时参演‘华溪春潮’是对我个人兴趣的发挥,给我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往大了说,‘华溪春潮’是永康文化生活的‘重头戏’,是每年送给老百姓的一份大礼,能参与进来是一种荣幸。”是炳森告诉记者。
不仅仅只有是炳森在“华溪春潮”舞台上崭露头角,他的妻子钟丽君同样与“华溪春潮”结下不解之缘。而与是炳森不同的是,钟丽君主要从事编排、服装、道具等华溪春潮幕后工作,总共参与了34届“华溪春潮”。
让夫妻俩欣慰的是,在他们纷纷退休后,大儿子是一延续了两人的“春潮事业”。
“我从小一直跟在父母身边,所以对舞蹈、乐器这些跟文艺沾边的东西耳濡目染。第一届‘华溪春潮’举办的时候我才10岁,当时我作为观众坐在台下,心想我将来也要成为其中一份子。结果这个心愿成真了,在我大概17岁的时候,作为群舞演员参与了‘华溪春潮’一个现代舞节目的演出。后来我慢慢地从群舞演员成长为领舞演员,再变成主唱演员。最难忘的就是当时我不仅仅要唱,还要自己编排节目,把一群年轻人聚在一起,努力把最好的效果呈现出来。”是一乐呵呵地告诉记者:“现在我还成为了一名小品演员呢。”
在是一看来,“华溪春潮”与他们一家子情缘深厚,既是父母辈挥洒青春的舞台,也伴随着他长大,同时也是他文艺之路上一盏指引方向的明灯。
“虽然我们夫妻俩年纪大了,退出‘华溪春潮’这个舞台了,但是我们每年都很关注,有时候也会帮忙出出主意。现在‘华溪春潮’越办越好,我真心感到喜悦,如果有什么我们能派得上用场的地方,我们还是会随叫随到、义不容辞。”是炳森说。
融媒记者:张曼欣 许诺
融媒编辑:董碧冰
校对:华偎兑
一审:应栩漪 二审:应芳蒙 终审:王煜
永康市融媒体中心原创文章、图片、视频等作品,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点+扩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