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英国天文学家弗雷德·霍伊尔(他是泛种论的奠基人之一,该理论推测生命有可能是随着彗星从外太空来到地球的)写了一本科幻小说,名为《黑云》。在书中,他讲述了天文学家们如何发现一团巨大的尘埃与气体云正朝着太阳系袭来。这团云密度很大,足以在地球和太阳之间形成一道屏障,由此会产生相应后果。但这团云的行为很不稳定,让科学家们感到困惑,直到他们推断这可能不只是太空碎片的堆积物,它可能蕴含着生命,甚至其本身可能就是一个智慧体。人们与这团云建立了智慧层面的联系,霍伊尔还在书中讽刺了地球上的政治与科学界的歇斯底里现象。当然,公众在尽可能长的时间里都被蒙在鼓里,因为这向来都是官方的策略。而就在地球即将被这团黑云吞噬之际,它检测到了一个友好信号,然后便转向朝着那个信号的方向飞去。
英国天文学家弗雷德·霍伊尔
然而霍伊尔的这部小说竟然在某种程度上预言了四年后,也就是在1961年的一项发现。在那一年,波兰天文学家卡齐米日·科尔代莱夫斯基宣称在夜空的某个特定位置看到了一团奇怪的云,并且还有另一团位于与地球和月球相关的对应位置上。这些云的体积比地球大九倍,很快就被称为“科尔代莱夫斯基云”。
过了足足五十八年之后,两位匈牙利天文学家才观测到了科尔代莱夫斯基曾看到的那团云。由于它极其稀薄且不发光,所以极难被观测到,但他们还是尽可能仔细地对其进行了研究。它就在科尔代莱夫斯基所指出的那个确切位置上,也就是所谓的拉格朗日点。处于该点的任何物体都不会受到地球和月球引力的影响。考虑到地球已有40多亿年的历史,宇宙有140亿年的历史,这些云很有可能自大约30亿年前就存在于此了。
但这对于我们将要探讨的内容有什么关系呢?嗯,这些云并非仅仅是尘埃云,这些尘埃似乎带有电荷,从而导致了等离子体(或者更确切地说是等离子粒团)的形成。
物质的第四态
等离子体代表着物质的第四态,它是一种电离气体,带有电荷,当这种气体处于电磁场中时,电磁场会起到一种双层包膜的作用,就好像细胞一样,其内部会留存带电的尘埃粒子。有趣的是,由博斯蒂克命名的这种被称为等离子粒团的结构有着特殊的性质,让研究它们的科学家们大为惊叹。
20世纪50年代中期,39岁的物理学家温斯顿·哈珀·博斯蒂克在加利福尼亚大学利弗莫尔分校新成立的辐射实验室担任科学家。博斯蒂克受命研究等离子体在磁场中的喷射情况,以观察磁场如何发生变形,并研究等离子体与磁力之间的相互作用。他的研究方向在军事领域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不过当时该领域的研究重点并非等离子体,而是电磁场。结果他的发现远超预期,以至于他的研究重点也转向了等离子体。
十一个月后,博斯蒂克内容详尽且配有大量照片的报告发表在了《物理评论》上,标题为《通过磁场投射的电离物质的实验研究》。
在这篇文章中,他写道:
等离子体并非像无定形的液滴那样喷射出来,而是呈环形(环形是一种类似甜甜圈形状的几何术语)......我们冒昧地将这种环形结构称为等离子粒团,这个词意为等离子体的磁性实体。
等离子体在与电磁场相互作用时打破了所有既定规则,其行为怪异到连博斯蒂克本人都很惊讶:
换句话说,我们似乎正在研究的物体有着很强的自组织和自我保存能力。等离子粒团似乎是由一种“自组织的胶泥”构成的。
具有生命的等离子体
量子物理学家大卫·玻姆也指出,等离子体似乎代表着一种非常特殊的带电物质状态,在这种状态下,构成它的粒子(电子和离子)的行为表现就像是一个既有个体特征又有集体特征的智能集合体,其结构动态表明等离子体内部存在着一种“记忆”,在等离子体云对称中心最远处的粒子似乎也能时刻知晓中心所发生的情况。
大卫·玻姆
在研究过程中,玻姆很快意识到,例如,电子一旦成为等离子体的一部分,就不再表现为单个粒子,而是开始表现得好像它们是一个更大、相互关联的整体的一部分。那是一片粒子的“海洋”,从人们在实验室研究其行为以及运用数学方程式进行分析时所发现的自我调节特性来看,它给人的印象是似乎具有生命、智能且有意识。在这一点上,人们可能会认为,等离子体恰恰因其完全独特的特性,在特定条件下或许能起到某种“神经元结构”的作用,能够接收、处理并传输某种类型的信息:从本质上讲,它或许能像某种计算机一样运行。
2007年8月,在德国和俄罗斯的数值模拟实验室中,人们发现当等离子体(一种由电子和自由离子组成的“汤状物”)与极细的尘埃颗粒云接触时,这些尘埃颗粒会立即从周围的等离子体中吸附电子而带上电荷,形成一个电子核,该电子核进而吸引等离子体中带正电的离子,从而形成了所谓的“等离子体晶体”。
双螺旋结构
真正令人惊讶的是,在静电作用力的推动下,尘埃颗粒仿佛有了生命,会扭曲形成螺旋状结构,与此同时等离子体发生极化。在这种情况下,等离子体内部的尘埃颗粒具备了自组织特性,因为得益于它们所处的等离子体环境,这些尘埃颗粒开始围绕带电的螺旋状结构聚集,最终相互吸引。这类实验自1998年起就在进行,甚至在诸如俄罗斯“和平号”空间站这样的零重力条件下也开展过。
这些被称为“尘埃复合等离子体”的等离子体结构内部呈现出双螺旋结构,而双螺旋结构正是有机生命中DNA的基础结构,这让我们不禁思考,这种结构是否就是有机生命和无机生命的通用基础。
俄罗斯和德国的格奥尔格·莫菲尔以及瓦季姆·齐托维奇所做的模拟研究成果发表在了2007年的《新物理学杂志》上,在该研究的摘要中我们可以读到:
复合等离子体能够自然地自组织形成稳定的螺旋状结构,这些结构相互作用,并展现出通常被认为是有机生命物质才具备的特性。这种自组织基于等离子体相互作用中不平凡的物理机制,涉及对等离子体极化的精细探测。
结果就是,每条由固体微粒构成的螺旋链在拓扑结构和动力学上都受到等离子体流的控制,等离子体流会导致粒子带电以及产生屏蔽效应,这使得即使是带相同电荷的螺旋链之间也会产生吸引力。这些相互作用的复杂结构展现出了热力学和演化方面的特性,而这些特性此前被认为是生命物质所特有的,比如作为“记忆标记”的分岔现象、自我复制、在开放热力学系统中的代谢速率以及非哈密顿动力学。我们依据用于定义生命的自主性、演化、繁殖和自创生等原则,审视了这种新的“软物质状态”的最显著特性。
结论是,自组织的等离子体复杂结构展现出了所有必要的特性,使其有资格成为无机生命物质的候选对象,只要具备一定条件让它们能够自然演化,它们就可能存在于太空中。
天空中的异常发光现象
从赫斯达伦之光,到圣母、天使、灵体、不明飞行物的显现,再到出埃及记期间耶和华的显现、斯金纳现象以及其他非凡现象,它们的主要构成要素都是光,就是那种在所谓的能量之地、像阿根廷的乌里托尔科山或西班牙的蒙特塞拉特山等山脉中能看到的光,乌拉圭的奥罗拉庄园之光,或者希腊德尔斐神庙中所描述的光。同样也是那种能在球状闪电、闪电以及人类学家迭戈·埃斯科拉尔在其《卡林加斯塔X档案》一文中所描述的非凡经历中看到的光。
不可否认,等离子体的显现与异常事件或超常遭遇之间存在关联,要是讨论的是无机智能生命的话,这种关联就更明显了。
1996年,英国启动了一项研究,其代号为“康迪格项目”,该项目于1996年12月启动,四年后的2000年3月完成。研究结果发表在一份长达465页、分为四卷的报告中,报告标题为《英国防空区域内的不明空中现象》。该报告只制作了11份副本,并且仅分发给了英国皇家空军和国防部的少数高级官员。其保密性极强,就连国防部的不明飞行物部门或者负责国防部的政府大臣都不知情。
这份报告共465页,分为四个部分,包含三卷正文和一份执行摘要。各卷的完整标题及最初的安全级别分类如下:
《英国防空区域内的不明空中现象:执行摘要》
《英国防空区域内的不明空中现象 第一卷:主报告 [限制级]》
该卷包含报告的主体内容,包括历史背景、分析方法、不明空中现象(UAP)数据库摘要及其研究发现、可能相关的军事技术以及研究结果摘要。
《英国防空区域内的不明空中现象 第二卷:相关自然与人为现象信息 [限制级]》
该卷包含25份工作文件,这些文件并没有特定的优先顺序,它们是收集各类信息以及从广泛来源中得出结论的成果,这些都应用于不明空中现象的研究中。文件涵盖了不明空中现象对人员/设备及电子物体的影响、奇异技术、黑色飞机项目等等,还有雷达对不明空中现象的探测情况,以及许多涉及自然现象的文件,比如太阳黑子、极光、海市蜃楼、涡旋环、小精灵现象以及蓝色喷流等。
《英国防空区域内的不明空中现象 第三卷:各类相关研究 [机密级]》
该卷总体被列为机密级别,因为“它包含英国防空区域雷达的性能数值[以及]雷达性能与确定不明空中现象能否进出英国领空以及是否构成威胁直接相关”。其他内容包括对飞行器的潜在危害;不明空中现象相关效应的潜在利用价值以及其他国家(前苏联、中国、西班牙、美国和加拿大)有关不明空中现象的研究工作。
在第三卷的其中一部分内容中写道:
报告中将这一现象称为“漂浮等离子体形成”,与球状闪电类似,据推测它会产生一种无法解释的能量场,通过折射光线营造出黑色三角形的外观。
报告还提出一种假设,即等离子体现象产生的电磁场能够解释近距离接触事件的报告情况,原因是它会使受影响者产生感知紊乱或幻觉。“康迪格”报告建议,有必要对这一等离子体现象的“新型军事应用”展开进一步研究,并且“已将相关影响告知国防部的相关技术管理人员”。
该报告还指出,前苏联的科学家已经发现了“不明飞行物现象”与等离子体技术之间的紧密联系,并且正在“探寻与可能的军事用途相关的技术”。
由此可见,等离子体这一主题,尤其是尘埃复合等离子体和等离子粒团,并没有被军事强国排除在对不明飞行物/不明空中现象起源的考量之外。
与人类互动的智慧
按照我们现在所得到的结论,等离子体是一种“结构”,它占据了宇宙的99%,并可以借助电流从一端穿梭至另一端来传递信息,并且通过像太阳这类恒星的辐射来交换信息。
假设科尔代莱夫斯基云确实是一个有生命且有意识的实体,那么这里就可以提出疑问:如果它在那个位置已经存在了30多亿年,一直在通过等离子体电流与来自宇宙不同地方的信息进行永久交换,那它的智能和意识能达到何种程度呢?它是否目睹了地球各个不同时期的演化过程?它是否从远古时代起就一直伴随着人类(就如同人们推测不明飞行物现象所做的那样)?它是否见证了文明的兴衰?
此外,由于等离子体被认为是相互关联的,或许在高层大气中产生的等离子体,在与地球上的等离子体交流。而交流形式就是大气中的一些不明发光现象,比如赫斯达伦之光或者历史上被称作圣地的其他地方出现的光。
而且这种关联不仅存在于等离子体之间,也必然会与人类产生互动,尽管至今我们仍然不知道它们的目的。也许我们可以推测,等离子体以及基于等离子体的光形态本身并非智能生命,它们仅仅是提供了一种环境,使得其他类型的意识能够从更高级的存在状态,进入到我们的常规时空之中。一旦显现的等离子体消散,寄居于其中的意识就不得不回到它原本所在之处。
当大卫·玻姆用“原智能”这个术语来描述这种其他意识时,他并非一定是想说这是一种“原始的”或者低等的生命形式。恰恰相反,因为一切迹象都表明,这是一种能够利用显现出来的等离子体(比如明亮的雾霭、光球、类人形态的光体,甚至更奇异的光形态)进入我们现实世界的智能,尽管只是暂时的。
也许这些看似跨维度的智能也能够利用在等离子体环境中显现的粒子纠缠系统来操控局部电磁场环境,并干扰附近的生物系统,更明显的是干扰附近人类的生物系统。我们依靠运动神经元来控制体内一系列电子的活动。如前文所述,与基于等离子体的智能之间的相互作用很可能会导致一种只能被描述为双向心灵感应式的交流,以及一种非常微妙的类似精神控制的对思维和身体的操控方式。
一个需要解答的问题
这些更高级的智能是什么?可能是天使,可能是来自其他星球的生物,可能是传说中的圣母玛利亚或者上帝。无论它们是什么,一个事实是,这些智能似乎仅仅是在做游戏,也许它们觉得这是回应人类存在的唯一方式。
能够与这些智能进行接触的地方被称作“大地门户”、“窗口区域”以及“涡旋地点”。由于这些地方也应该能够在多个层面影响人类意识,古人会将它们视为阈限之地。而那些未知的智能就在这些地方,通过等离子体这种媒介,向人类传输着各种光信息。
等离子体是否是这些智能进入我们的世界以进行互动所必需的载体呢?这个问题仍旧需要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