梯田原乡 一路畅行

时事   2024-10-07 09:20   北京  



在素有“世界梯田原乡”之称的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龙胜各族自治县,国道、高速公路、南山旅游公路……发达的路网将来自天南海北的人们引到这里,路与路的连接,拉近了群山、梯田、高山草原间的距离。接下来,就让我们从龙胜龙脊梯田向北一路畅行,一同领略龙胜各族自治县的特色民族风情、红色历史文化和自然景观,感受沿群山一路攀登向上的豪情。




梯田奇观见证少数民族农耕智慧


从桂林市驾车出发,沿包茂高速公路或321国道便可到达龙胜各族自治县,在这一路上,有着不可错过的“世界奇观”——龙胜龙脊梯田。这座位于龙胜各族自治县东南部龙脊镇境内龙脊山上的梯田不仅展示出龙胜的绝美景色,更彰显了广西各民族人民在群山之上耕耘的勤劳和智慧。


大寨村就坐落在这片美丽的龙脊梯田风景区里,瑶族群众占大寨村总人口的98%。大寨村有着长达2300多年的梯田耕种历史,被誉为“世界梯田原乡”。人们世世代代在山坡上开垦水田,日积月累,形成了气势恢宏的梯田群。


龙脊梯田。


站在龙脊梯田的观景台,满目所见,是连绵的群山,还有由梯田、水稻交织而成的绿浪。但见梯田如链似带,从山脚盘绕到山顶,小山如螺,大山似塔,层层叠叠,高低错落。


“山有多高,水就有多高”,龙脊梯田是个神奇的地方。无论是站在大寨村半山腰还是山谷底,均可以看到层层梯田环抱于山间。而在绿意掩映的山坡上,一座座富有民族特色的吊脚楼错落分布。一条条石板小路,又在无名小花的摇曳和绿草的簇拥中,伸入村庄、梯田,最后隐没于群山相交处。


红色足迹再现峥嵘岁月


感受过梯田的壮美,沿着龙脊梯田风景名胜区大循环公路一路向北,经龙胜各族自治县泗水乡、马堤乡,进入伟江乡境内。这一路,原生态的少数民族风情与厚重的红色历史文化交织,成就了经典的红色旅游线路。


驱车行至伟江乡潘寨村的伟江河旁,一座古色古香又颇具少数民族特色的拱桥横跨河上。拱桥本叫顺风桥,是龙胜境内唯一一座苗族单拱长廊式瓦盖桥,原建于清光绪年间,重建于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整座桥只有一个跨度为30米的弧形拱跨。拱桥由粗圆杉木叠架而成,拱架梁木上横铺木板,瓦盖长廊接通两岸,长廊走道两旁设有长凳,供行人歇息;桥身正中一侧加配两个吊柱,用作神台,供奉神像、神器。


红军桥。


这座历经风雨的苗族单拱长廊瓦盖桥,还有着一段红色故事。1934年冬,中国工农红军突破湘江,翻越老山界进入龙胜,第九军团后卫部队在此桥处阻击追兵。红军本可以断桥以阻断敌人追赶,但考虑到这座桥既历史悠久,又凝聚了苗族人民的文化和智慧,于是把桥保留了下来。在阻击战中,有十多名红军战士伤亡。新中国成立后,当地群众为了纪念红军战士,将这座桥改名为“红军桥”。


车子沿起伏的山路继续向北而行,在一处半山腰的拐角处,一座高耸的门楼映入眼帘。门楼正中央的牌匾上写着:红军门,左右对联写着:一九三四红军过境精神永恒;一九八七苗岭建乡跨越发展。


红军门。


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突破敌人设置在湘江沿岸的第4道封锁线后,翻过老山界,分三路自东而西通过龙胜东北部。这三路人马总计3万多人过伟江,在这里的山岭中留下了许多悲壮又动人的故事。高耸的红军门,纪念的是红军的丰功伟绩,铭记的是红军的革命历史。


在龙胜,昔日红军长征所走过的偏僻山寨,早已修通了直达县城的三级沥青公路。长征中留下来的一个个红色遗迹,无声地再现着当年的峥嵘岁月,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云中草原展气象万千


一条蜿蜒、壮美的盘山公路连结着伟江乡与平等镇少数民族聚集区,这就是南山旅游公路。公路全长35公里,起于龙胜各族自治县平等乡太平村野牛坳,终至伟江乡甘甲村。车子驶入伟江乡甘家村决支坪组后,便进入了南山旅游公路的核心路段,经过甘甲村的4个村民小组,全长13.5公里。


南山旅游公路与南山云中草原交相辉映。文华新 摄


盘山而上的彩色公路在蓝天的映衬下,格外夺目。据龙胜各族自治县交通运输局介绍,南山旅游公路结合了南山草原的原生态风光和风电项目开挖后遗留的施工便道,秉持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盘山而建,沿线还布设了观景步道、生态停车场、观景平台,并在公路路牌上进行“四好农村路”和“两路”精神的宣传,可谓颜值与内涵并存。秀美的风光、绿色的草原、彩色的标线,一直沿着有“八百里南山”之说的草原行走,最后在风景秀美的甘甲村同江组到达南山云中草原。


龙胜南山素有“龙胜屋脊”之称,是一片地势平缓开阔的天然草场,也是龙胜最宽的一片高山平原,它与湖南城步南山景区紧紧相连,共同被誉为“中国南方的呼伦贝尔”。南山草原面积达5万多亩,海拔在1500米至1800米之间。南山常年气候凉爽,空气湿润,被绿色环抱,是人们康养休闲的优选之地。


群山之上,天空碧蓝,白云成群,变化万千。在平均海拔超过1600米的南山草原之上,一个个“顶天立地”的风力发电机组与蓝天、青山交相辉映,构成一幅壮美的绿色发展画卷。在群山低洼处,汇聚成碧绿色的双岛湖,宛如一块翡翠,闪耀在蓝天之下,镶嵌在青山之间,散发着迷人的光芒,犹如“南山之眼”呵护着草原。


南山草原。


沿着“跃上葱茏四百旋”的南山旅游公路腾云驾雾而上,进入高处的草坡地带,缥缈的云海蒸腾出一种“会当凌绝顶”的壮美与清高。从地貌上说,南山被称为“桌面山”,即山顶呈现像桌面一样的古夷平面的形态。当然这“桌面”不是一整块,而是一个个平头山坡,或一条条宽宽的山脊,组成一个个相叠的大平台。天气放晴的日子,游人可以看见层层平台上放养的牛羊和马群,听见那一支支嘹亮又缠绵的牧歌。


春天来临时,殷红的杜鹃花给牧草茵茵的一个个“平台”描上美丽的花边。南山草原的树长得很特别,全都依傍着溪流生长,每条溪流都被茂盛的树木簇拥着,远远望去,一条溪流就是一条蜿蜒的林带,高高地凸在绿毡一样的草地上,纵横交错地标出每条溪流的走向,散发着诗意和浪漫。


民族风情绚丽多彩


沿着南山旅游公路核心段漫步,高山草原的风景因路串联成线。与此同时,作为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山区县城,龙胜也因这条美丽公路的存在,向万千游客展现出多姿多彩的独特民族风情。


过去两个月,南山草原上经营民宿的村民兰智勇一直忙碌着。每周,一波波客人陆续前来就餐、住宿、露营,为他们家带来了每年几十万元的收入。正是南山旅游公路的开通,让像兰智勇这样曾经只能靠外出打工的村民,开始吃上旅游饭。他们靠着勤劳和智慧,利用生态优势,因地制宜地发展露营、民宿、农家乐,过上了像南山美景一样美丽的新生活。


在甘甲村的决支组,一座座农家小洋房掩映在绿树丛中,村中水泥路延伸到各家各户,规划统一的路灯树立在乡间小道旁。决支瑶寨散居着服饰鲜艳的瑶族分支——花瑶族。花瑶族民族风情古朴浓郁,男女老少人人都爱唱山歌,人人喜欢打油茶。妇女们喜用头钏、项圈、手钏、银链等银器做配饰,民间纺织印染和挑花刺绣更是为她们的服饰增添神采。


挑花刺绣。黄勇丹 摄


游客走进任何一户人家,迎接他们的都会是热情的笑脸,还有当地的特色小吃油茶。一碗炒米、一碗葱末、一个酸辣椒,再浇上热气腾腾的姜茶,香气扑鼻。喝上一口,味道独特,身体涌动着暖意。在有些微冷的高山之上,这样一碗热油茶,让疲惫的旅人顿时轻松舒适。


苗乡油茶香满屋。江凤鸣 摄


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勤劳淳朴的各族人民,这样的地方绝不会只有风景,也不仅仅只有美食油茶。龙胜这个小山城,西望贵州,北接湖南,三省饮食文化的交融汇聚。加上苗瑶侗壮汉各民族传承多年的独特餐饮习惯,配上各种山珍和清冽的甘泉,拾味龙胜,别有洞天。既有洋溢着一桌香甜的龙胜酿豆腐,更有风味独特的侗家三宝——酸鱼、酸鸭、酸肉,还有被誉为“神仙味道”的龙胜鱼生。龙胜鱼生把薄如蝉翼的河鱼片,泡在特制的茭头酸水里,伴以姜、辣椒、花生、紫苏、芫荽等调料,口味堪称一绝。


侗家三宝。

龙胜鱼生。


作为一个大型牧场,土质肥沃的南山向人们慷慨地馈赠着各色鲜美,牛奶、牛肉、羊肉、水果、蔬菜……其中,南山梨子是梨中珍品,因其甜嫩可口,被称为“南山糖梨”;南山萝卜则像甜薯一样甜脆。不过,要是邀上三五好友一同上山露营,烤全羊当然是标配。灿烂星空下,凉爽晚风中,一群人围篝火而坐,享受美食的同时畅谈人生,岂不美哉、乐哉。


今年,龙胜各族自治县人民政府拨款500多万元和企业筹款部分,用于南山旅游公路的维修和养护,为更多游客进山提供便利。龙胜各民族的风情、南山的壮美,将跟随着南山旅游公路的不断“生长”,路网的不断加密,迎接祖国各地的客人。


作者丨秦丽云 文华新 韦胜珍
图片丨除署名外由龙胜各族自治县交通运输局提供
责编丨陈雪飞
审核丨连萌


投稿邮箱:xww@zgjtb.com
商务:010-65299698

中国交通报
中国交通报社是交通运输部直属在京单位,是以“专业、权威、引领、服务”为价值追求的专业宣传机构,是交通运输行业新闻宣传和舆论引导工作的主渠道、主阵地。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30号。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