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是如何坚持做这件事的?

文摘   科技   2024-09-05 11:58   广东  
在微信G,有这么一群人:

他们与广州城中村的小朋友一起读绘本,他们为「星星的孩子」策划社会融入课堂,他们前往腾格里沙漠种植梭梭树,他们把公益变成了自己的工作……

他们热衷公益的动力从哪来?又如何保持长久热情?带着对这些问题的好奇,我们采访了5位经常参与公益活动的微信G同学,一起看看他们的公益故事是如何发生的:



「做公益,从悦己到悦TA 」

讲述人:开发同学icey

icey在「小禾的家」城市支教项目给小朋友讲读绘本

我是2018年加入腾讯的。起初,我只是抱着好奇的心态,参加过一些和自闭症儿童相关的公益活动。

2020年,「Starry Color」(星星孩子艺术疗愈及社会融入课堂)的主理人找到我,邀请我成为他们的理事,一起给孩子们策划课堂。可以更深入帮助到自闭症儿童,这对我来说很有吸引力。于是,我的角色也从参与者变成了策划者。

回顾我的公益经历,最大的变化是:我发现公益没有想象中那么难。

以前我觉得做公益很难,要会沟通、要耗费很多心力,所以报名时很紧张:这个项目应该对专业能力要求很高,我能够胜任吗?所以刚开始我常报名做摄影师,躲在镜头后面观察别人怎么当志愿者,建立一些信心后,我才开始走到被帮扶对象身边。跟很多志愿经历丰富的同事交流,我慢慢意识到公益的出发点应该是让自己感到快乐,然后你逐渐将能量散发出来,影响公益对象或是感染更多人。

接触自闭症儿童之前,我对他们的印象停留在一些宣传层面,不清楚与他们相处要注意什么。但通过参与「Starry Color」项目与他们互动,带领他们去野外写生、在室内跳舞或者做手工。策划活动时,我对和他们的相处的疑虑与紧张也减轻了很多。我们和「星星的孩子」建立了深厚的联系,有些孩子一看到活动就迫不及待地报名参加。

现在,我不再需要做很久的心理建设,好像必须下很大决心才会去参与一个公益项目,而是将公益视为一件日常的事情,好好地感受其中的快乐。


「从简单小事做起,积累善意」


讲述人:开发同学bruce‍‍‍‍

bruce和孩子在腾格里沙漠参加植树活动

我2019年加入微信G,以前觉得跟公益的距离挺远的,觉得要很专业才能做。有一次,公司的环保协会组织了一场深圳沙鱼涌净滩的活动,我鼓起勇气报了名。参与过程很愉快,也认识了很多小伙伴,这是我第一次接触公益活动,后面就陆续参加了更多。去年,我带孩子参加了腾格里十周年植树活动(编者注:从2013年开始,腾讯每年会招募志愿者前往位于甘肃民勤的腾格里沙漠种树,为西北防沙固沙增添一份力量)。沙漠环境很艰苦,但小伙伴们都很有活力、很乐观,我觉得能选择去这么艰苦的环境的人,都有一颗淳朴做公益的初心。

我很喜欢一句话:「公益不是少数人的全力以赴,而是多数人的力所能及。」以前我觉得做公益门槛高,其实是把做公益的人神化了,实际上每个人都能用自己力所能及的方式参与公益。我觉得很多人都很善良,想要帮助别人,但是踏出第一步需要有一点点勇气。

公司的很多活动门槛很低,参与得比较多了,我也会拉上身边同事一起。在这种影响下,有几个同事的志愿者公益时达到了10小时,获得了志愿者木质纪念鹅,他们很开心。

除了拉同事参加,慢慢地我也会带孩子参加亲子类的向善活动,尽管大部分时间小孩只是觉得好玩,但没关系,公益本身就是一个逐渐影响的过程。就比如去年带他去腾格里沙漠植树,回来之后他会有意识地节约用水了;我还带他参与红树林胚轴的种植,希望他能逐渐建立保护环境的认知。

这些点滴活动就像一颗向善的种子,只要不断浇灌、施肥,就会长得越来越好。

「因为感兴趣,所以我会主动去做」

‍‍‍‍‍‍‍‍

讲述人:设计同学bobby

bobby和城市留守儿童一起画画

我有两个姐姐,因为原生家庭影响,本身我就会对妇女、儿童相关的社会议题格外关注。加入微信G后,我经常参加与城市流动儿童有关的活动。一开始担心自己亲和力不够,只会承担一些维护秩序的工作。累积一些自信后,我开始参与授课,感受到了很多来自孩子们的正反馈。

随着参与深入,我也在思考,除了身体力行,我的本职工作可以为需要帮助的人带来什么?

在微信G,我的本工作是设计师。参与像「心目影院」(为视障人士讲述电影)这样的项目就像做了一次田野调查。每次参加公益活动,我都能观察到一些微小的细节,比如盲人如何操作手机按键、他们在观看电影时的下意识动作等等。

我有一个习惯,每次参加完公益活动,会把跟活动相关的设计内容写成文章(例如:设计无障碍读屏体验),并最终整理成一个小手册。有时候,这些文章还能给我的团队同事带来一些启发,甚至最终转化为真正的产品设计。

当然,这些观察也不仅为了关照视障人士,有时候也能为普通人的产品使用带来启发。你知道听障人士在多人视频聊天时,要怎么告诉其他人自己要发言吗?有一次看他们视频,我发现他们会通过捂住和松开自己手机的摄像头引起大家注意。当有人这样做时,其他人就会注意到他们视频画面的闪烁,然后准备观察他们的手语。这是听障人士自己发现的方法,在他们的社群中非常普遍。

这个动作,你说只适用于听障人士吗?其实不是。比如一群人正七嘴八舌地讨论,这个时候如果有个功能,可以通过屏幕一闪一闪的交互形式告诉其他人:「麻烦大家关注一下我,我有重要发言。」其实是可以满足一些普遍需求的。

对现在的我来说,参加公益活动就像是一种保持快乐的习惯。和我喜欢按摩、看展一样,只要有这个想法,我就会去。


「‍希望用技术提升视障人士生活品质」


讲述人:产品同学astro

astro和小伙伴们参加腾讯AI编程第一课支教活动(右3)

几年前,由于长期伏案工作,腰椎出现了问题,因此我每周都去中医院接受理疗。在这个过程中,我注意到视障按摩师会使用微信与家人和朋友进行沟通。

视障并不意味着完全失明,其中很大一部分人只是视力较弱。他们会将手机贴在脸前,离眼睛非常近地观看,或者使用读屏软件来听取信息,还会通过微信发送语音消息。这给了我很大的触动,我开始意识到视障人士也愿意尝试像微信这样的互联网产品,他们也渴望扩展社交圈并获取信息。

作为微信的产品同学,我是不是能为视障人士做些什么?

此后,我加入了很多以视障人士为主的「无障碍设计」群,与按摩师、律师、摄影师和全职宝妈等不同职业的视障用户交流,收集了他们对产品使用的反馈。这些反馈正在帮助语音识别和智能对话等技术产品完善无障碍功能。

从去年开始,我和热心公益的同事们在工作之外做了一些产品上的尝试,希望随着产品能力逐渐成熟,让视障人士可以更便捷地使用微信。


「一群人,专注地做一件利他的事」


‍‍‍‍‍‍‍

讲述人:行业同学kaiwen

kaiwen(右五)和GSC公益组织的小伙伴

我从小就是个闲不住的人。

2008年汶川地震,我在四川绵阳上初中。因为地震学校都放假了,我和小伙伴们无所事事。听说附近医院在招募志愿者,我和一群朋友就想着可以去帮忙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那是我第一次知道「志愿者」这个词。

后面上高中、上大学,自然而然地参加了更多志愿者活动。和一群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做一件利他的事,这也逐渐成了我的一种习惯。

在微信G,我做过泛知识和教育相关的工作,也做过政府对接和企业合作的事情,我的公益经历给了我很大帮助, 我会考虑在很多项目中融入公益元素,比如在策划直播活动时,会考虑加入山区捐书、在读书日推广亲子共读。

今年年初,我和小伙伴讨论出一个将公益和交通行业相结合的想法——为公交车配备自动体外除颤仪(AED)。

公交车是否合适安装,司机师傅是否可以成为急救员等等,这个项目本身面临着许多难题和挑战。

但我们想尝试凝聚更多人的力量,推动AED在更大范围的覆盖和普及。

在这一过程中,政府部门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借助政府力量,我们成功地协调了公交车资源,尝试让公交司机学习使用AED,并在公交车内放置了捐赠小程序二维码。这样一来,有更多的人可以了解到AED。

这就是现在的小程序公交AED守护计划,越来越多的广州公交车正在加入其中。如果你在广州,欢迎到海珠区TIT创意园南门乘坐184路公交车体验。


以上就是5位微信G同学的公益故事。

他们实践公益的初心和方式或许不同,但都有相似的状态——从帮助他人中获得愉悦。

长久坚持下去,这种状况就会成为一种习惯,以及一种长期关注他人的驱动力。

正如今年99公益日的口号:久久做好事!

期待你也加入公益的行列,将这种习惯更长久地保持下去






这里是微信G
WXG微信文化官方账号,了解我们的另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