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6 脑科学日报 | 精分的转录组、影像组和临床症状的跨尺度关联研究

学术   2024-09-16 00:02   陕西  

第2204期   脑科学日报

2024年9月16



科  学  时  讯

1,Cell Rep:中山大学徐锦团队揭示了调控Cd36+嗅觉传感神经元细胞多样性的机制
来源:iNature
转录组分析揭示Cd36+和Cd36−OSN之间的差异基因表达(图源自Cell Reports 
最近的发现揭示了嗅觉传感神经元(OSN)内部的显著复杂性,包括基于Cd36表达的两个OSN群体的存在。然而,控制同一细胞类型中这种细胞多样性的调节机制仍然难以捉摸。该研究展示了79种嗅觉受体在Cd36+OSN中的优先表达和Cd36+OSN的前向投射特征,表明Cd36表达的非随机性。
阅读连接:

Cell Rep:中山大学徐锦团队揭示了调控Cd36+嗅觉传感神经元细胞多样性的机制


2Nature Mental Health:精神分裂症基因转录组、影像组和临床症状的跨尺度关联研究
来源:CAIMI
本研究构建了来源于相同被试的多模态、跨尺度队列,首次在个体水平系统地探究了精神分裂症基因转录、脑结构和功能表型、认知能力之间的跨尺度关联,为精神分裂症从微观分子机制到宏观脑影像表型异常的完整通路提供了新的证据。
阅读链接
Nature Mental Health:精神分裂症基因转录组、影像组和临床症状的跨尺度关联研究


3,Cell Reports Medicine:创伤性脑损伤后慢性神经变性是可以预防的
来源:阿尔茨海默病
头部受到猛烈撞击或震动会导致创伤性脑损伤(TBI),除了认知和精神健康受损外,慢性神经变性还可能解释为什么 TBI 会增加患阿尔茨海默病或帕金森病等年龄相关性神经退行性疾病的风险。它也可能在慢性创伤性脑病(CTE)中发挥作用。一项新研究发现,创伤性脑损伤后慢性神经变性是可以预防的,但存在一个关键的时间窗,在此期间的治疗才是有效的。
阅读连接:
Cell Reports Medicine:创伤性脑损伤后慢性神经变性是可以预防的


4,《实验与分子医学》:抑制STING信号通路,对阿尔茨海默病具有广泛的治疗潜力

来源:AD创新研究与试验发展

近日一项研究表明,抑制STING可能是一种有效的通过调节小胶质细胞功能障碍来治疗AD的方法。cGAS-STING通路可被Aβ、tau和APOE ε4激活。AD模型小鼠脑内神经元和小胶质细胞STING均上调。促炎小胶质细胞极化、IFN反应和NLRP3激活依赖于STING激活。

在AppNL-G-F/ htau双敲入小鼠中,药理抑制STING可减轻脑部神经炎症和小胶质突触吞噬。其次,STING抑制显著改善了Aβ负荷、tau磷酸化和认知功能障碍。

阅读链接:

《实验与分子医学》:抑制STING信号通路,对阿尔茨海默病具有广泛的治疗潜力


5基于压力传感垫在不同传感器密度下的睡眠姿势分类的轻量级神经网络
来源:BME康复工程分会

在睡眠监测中,睡眠姿势是一个重要的评估指标。然而常规的数据采集面临诸多挑战,比如:隐私保护、舒适性、稳定性、环境干扰等,其中压力感应垫能够很好平衡这些问题,但是文章指出现有基于压力感应垫的研究存在采集面积冗余、成本高、深度学习识别模型参数量大、复杂度高等缺点,难以应用于实时场景。近日,研究人员提出了一种基于压力感应垫识别睡眠姿势的轻量级神经网络,

读链

基于压力传感垫在不同传感器密度下的睡眠姿势分类的轻量级神经网络


6,Cell Reports Medicine:郭德良团队揭示恶性脑肿瘤新疗法
来源CNIT神经医学创新与转化联盟
胶质母细胞瘤 (GBM) 是恶性程度最高、最致命的脑肿瘤。年平均发病率每十万人有 3-4 人。尽管经过手术、放疗和化疗,患者的中位生存期仅为 12-16 个月,5 年生存率不到 7%。该文详细报道了匹莫齐特的抗肿瘤机制,并揭示胶质母细胞瘤如何产生药物抵抗。
阅读链接:
Cell Reports Medicine:郭德良团队揭示恶性脑肿瘤新疗法

7提升学业成绩的秘密:情商与自我概念的性别差异!

来源:CellPress细胞科学

近年来,心理社会因素对学生学业成绩的影响日益受到重视,尤其是在大学阶段。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讨情商和学业自我概念对学生学习成绩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在所有考察的变量中均存在性别差异。具体而言,女性在情绪关注、学业自我概念和学习成绩方面表现较为突出,而男性则在情绪清晰度和情绪修复能力上略胜一筹。这些发现凸显了将心理社会因素纳入大学培养方案的必要性。
阅读链接:

提升学业成绩的秘密:情商与自我概念的性别差异!


8,网络欺凌:受欺负者更有权利欺负他人吗?
来源:雷雳和学生们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欺凌问题日益严重,在青少年群体中更是屡见不鲜。许多研究已经证实,网络欺凌的受害者可能会转变为施暴者,但对于这一现象背后的深层原因,探讨还不够充分。该研究通过问卷调查了836名青少年,旨在探讨网络受欺凌、心理特权与网络欺凌行为之间的关系。
阅读链接:

网络欺凌:受欺负者更有权利欺负他人吗?


审校:Simon

前 文 阅 读




最新脑科学招生招聘信息

brainnews
国内领先的脑科学自媒体,分享脑科学,服务脑科学工作者。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