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6月,随着毕业季的到来,各大美院的毕业展也如期而至。美院作为年轻艺术家们的“摇篮”,每年毕业展都会引起广泛的讨论,各种天马行空的创意和丰富多彩的表达方式让人目不暇接,今年也不例外。
在今年的毕业展中,石头、金属和泡沫等材料可以“大变活人”,无数个鼻子可以砌成一面“墙”,巨大的婴儿车装置可以填满整个展厅.......这些看起来怪诞又可爱的作品,不仅出现在各大美院的展厅里,也频频出现在我们的社交媒体中。如果你仔细走进这些作品的展签,会发现它们的背后还蕴藏着这些年轻艺术家们更有趣的精神世界。而作品不仅成为了他们进行个人表达的载体,更成为他们与社会对话的契机。从环境保护到性别平等,从城市发展到文化传承,各种主题在他们的作品中纷纷呈现。
那么,无论你是艺术爱好者,还是只是想找点乐趣,今年的美院毕业展都不容错过。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看看今年的毕业展中,他们用艺术的形式,探讨着哪些富有生命力的话题吧。
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和生活节奏的加快,城市化进程中的种种问题与日俱增。如何应对这些无形的压力,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在今年的美院毕业展中,不少作品聚焦于此,无论是面对人际关系时的交往问题,个人的情绪问题,身处于社会之中的困扰与评判,这些都成为了当代年轻人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精神剧场》
大多数同龄人在精神层面上都有着相似的体验,大家的喜怒哀乐或许都是相通的,中央美术学院壁画系的吴艺佳便聚焦于此。在她的作品《精神剧场》中,你可以肆意地走进她的“精神世界”,可以站在里面,或坐下来慢慢感受,甚至可以把它当成自拍的背景板。
《精神剧场》捉捕着日常生活中各种情绪场景的变化和描绘,吴艺佳希望借助互动性的作品,让大家在轻松的氛围中找到共鸣,打破人与人、人与作品之间的隔阂。
《晚安》
焦虑、自闭或是抑郁的情绪,在年轻人的身上有着越来越显著的表现。由于重度抑郁症带来的躯体化反应,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与科技艺术学院的金子玥可以一整天躺在床上,清醒的时间对她来说是痛苦的,而梦境,则成为了她每日可以进入的平行世界,梦里温暖的、发光的小鱼是她最好的朋友。在作品《晚安》中,金子玥选择用玻璃来制作这些小鱼,也为了感谢这些在梦中缓解她痛苦的小鱼们。
《yes!nose!》
你见过被“鼻子”砌满的墙吗?在中央美术学院的一面墙上,尹欣航用386个不同的鼻子叠堆出了一件名为《yes!nose!》的作品。创作灵感源于父亲对她鼻子不好看的评价,她选择了整容,然而,面对当下巨大的容貌焦虑,她对自己的新鼻子依然不满意,因此决定创作这件作品。作品包装的正面写着“yes! nose!”代表她希望超越外表的束缚,而背面写着“no! nose!”代表她曾经的困扰。
作品还包括一个互动游戏,观众可以把鼻子扔在或贴在她的脸上。也许当展览结束时,这些鼻子可能变成一摊肉,这也象征着她希望不再被外貌所困扰的心愿。
《我就想让你看见我》
如果你走进中央美术学院的校园观看今年的毕业展,你会发现许多观众手中都拿着一个印有女孩头像的反光气球。这是朱丽晴的作品《我就想让你看见我》。她的灵感来自安迪·沃霍尔的名言“在未来,每个人都能成名15分钟”。她在展位上放了很多贴有她照片的气球,整个展览期间每天发放50个气球,与观众互动。
在这个网络时代,线上曝光可以让素人迅速走红。朱丽晴认为,这些气球就像“病毒式传播”,让陌生人快速注意到她。我们在网络时代拼命想让人看到自己,就像气球一样迅速膨胀成名,但最终也会像气球一样漏气。毕业展的最后一天,朱丽晴将社交媒体上的打卡照、赞美和批评都贴在气球塔上,让观众也成为作品的一部分。
女性力量正在如何改变着我们的世界?一位女性,可以是职场中的精英,锋言厉行,充满魄力;也可以在家中,把平凡的日子过得热气腾腾,家人的温饱冷暖都在她的掌管之下,一切井井有条,却又在平凡中流露出浪漫的气息。
《隐形家务》
在四川美术学院的毕业展中,出现了一份长达2米的清单,这便是作品《隐形家务》。这组作品大体分两部分,左边是一堆家务小票,右边是一条长长的清单,从墙上一直拖到地上,上面罗列了各种隐性家务,结尾写着因家务数量太多难以计算。
什么是隐形家务?在这份清单中,充斥着搬开沙发,把沙发搬回去,清理衣兜,更换厕纸等等微小的事物,它们甚至微小到不值一提。而“隐形家务”也正是指向了那些在日常生活中必须完成,但通常不被明确看到、赞赏或分担的家务活动。这些家务工作通常由家庭成员中的某些人(通常是女性)承担。做家务是辛苦的,也更应该是被感谢。
《没什么好看的》
在中国美术学院的毕业展上,徐如雪创作的装置作品——一条裙子,在社交媒体上迅速展开热议。
她的作品《没什么好看的》乍看之下只是一条普通的撑开裙子,似乎真的没什么好看的,然而,当观众忍不住好奇心钻进去时,会发现裙底藏着一朵巨大的红花,花朵下坠着珠链,吸引你掏出手机拍照。
然而,这一瞬间,你会猛然意识到,所谓的“红花”其实是女性器官的隐喻。而你,正在进行一个“偷拍”的动作。这一体验令人顿时警醒,意识到自己无意间参与了窥视行为。
《苹果》
每一条纹理,都是母爱的勋章;每一个苹果,都是生命的礼赞。来自中央美术学院的黄伊婷的作品《苹果》,以日常中最常见的水果,来展现了独特的象征意义。
画面中的苹果并非完美无缺,而是着重展示了“熟透甚至腐烂”的部分,寓意着岁月的流逝与生命的循环。她将苹果表皮的纹理比喻为女性身上生育后留下的妊娠纹,传达了母性的坚韧和奉献,同时也唤起了观者对女性内在生命力量的共鸣。
原生家庭与亲情,一直都是艺术创作最重要的灵感来源之一。艺术真的能捕捉到“爱”的温度吗?今年的毕业展上,许多作品在通过独特的视角,讲述着当代年轻人对亲情的多维度思考。
《巨婴》
在中央美术学院的美术馆里,一个巨大的婴儿床吸引了众人的目光。
这正是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与科技艺术学院的陈玫冰的作品《巨婴》。我们经常用“巨婴”来形容那些心理上停留在婴儿阶段的成年人。然而,当我们反思自己时,大多数人会发现,从小到大,我们生活的很多方面都是按照父母的安排进行的。围绕“巨婴”这一主题,陈玫冰希望诠释这种家庭共生的现象。在反思父母角色和责任的同时,她通过艺术把“巨婴”这个概念具象化。
《母亲的居室》
如何与过去的女性对话?如何跨越时间所带来的无法磨灭的隔阂?女性创作者在现代社会中的处境,让王怡蒙常常感到焦虑和迷茫。因此,她创作了《母亲的居室》这幅作品。
作品的画面中心以纺织女工为核心,三名女性保持着纺织的姿势,象征着女性的劳动和创造力。而画面中没有标尺的地球仪、没有画布的画架、没有琴弦的琴,象征着被抹去的记忆和未能书写的历史。王怡蒙希望通过这一作品揭示女性的地位和创造力,属于她们的历史正在逐步成型,属于她们声音也一定会被听到。
《桂兰》
直接以外婆的名字作为作品的名字,中央美术学院城市设计学院的张紫陌希望以《桂兰》这一作品,记录下阿尔兹海默症患者的生活,也送给那位一直陪她长大的人——她的外婆。
2020年,张紫陌的外婆被确诊为阿尔兹海默症,在这期间,她一直在思考,自己能为外婆和阿尔兹海默症患病群体做些什么。张紫陌根据外婆的病症,选取了十个日常生活中典型的阿尔兹海默症表现,并把这些行为拍成了视频,观者可以选择以“外婆的家人”或“创作者”的视角来观看这些视频。
《爷爷的线》
同样,来自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的李伊澜也将创作灵感聚焦于隔代的亲情。《爷爷的线》便承载着她与爷爷之间深厚的牵挂。通过作品的农具中间那条红线的拉扯,铃铛发出响声,象征着血缘就像一条无形的纽带,彼此之间的距离,也超越了物理时空的距离。
李伊澜的爷爷是一位农民,而整个桌面上使用的都是他最常用的农具。亲情这条红线牵动着农具在桌面上摩擦,而桌面上留下的痕迹与创作者儿时在书桌上刻下的划痕相呼应,也象征着爷爷作为农民在木板上留下的印记,两代人在相互拉扯,也在互相牵绊。
将电子、ai、生物、宇宙、科技、医疗等元素融合在一起,并与现实生活相结合,这听起来是不是有点像科幻电影?然而,这正是我们当下生活的真实写照。随着科技的发展,互联网世界和现实世界的界限也变得越来越模糊,今年的毕业展上,许多作品都在探讨这个有趣的话题:当科技和现实碰撞在一起,会擦出怎样的火花?
《重回身体之灵》
想象一下,在未来的科技奇幻世界里,人类的身体和精神已经被人工智能彻底改造。我们的身体可以变成赛博格、超分子,甚至完全数字化。这让我们不禁思考,由技术组成的身体还能像“维纳斯的诞生”那样充满生命之美吗?
来自中央美术学院的刘鑫,便以作品《重回身体之灵》探讨了人工智能技术对设计实践和身体精神的影响。以服装和身体设计为媒介,展示了身体与皮肤的编码再造过程。在这里,你会看到无花果形状的心脏、胸腔和骨骼,它们既是“外置器官”,也是“融合表皮”。这些元素象征着生命“建构过程”的想象,蕴含于装置的视觉之中。
《我们什么都想看》
婴儿、鲸鱼、神经元、银河、肯尼亚草原、红色的晚霞……这些词语都可以在我们的脑海中形成生动的意象。婴儿学说话靠实物对应语言,人类用语言和文字理解世界,而人工智能也是如此。
在杨延远的作品《我们什么都想看》中,他以短视频平台上大量的视频素材作为原始材料,用尽量准确的描述语对应每一个画面,再让人工智能通过这些文字来生成类似的影像,以此来看到我们训练出来的工具如何“理解”和“对应”这个世界。
作品旨在探索语言和图像的关系:它展示了语言工具的局限和可能性,同时揭示了人类创造力的边界。
《洞穴图景——后人类生存》
数据不是一切,但一切都在变成数据。《洞穴图景——后人类生存》这一作品通过柏拉图的洞穴之喻,探讨了人工智能时代真实与虚拟的界限模糊对人类感知的影响。
在信息爆炸与数据污染的现代社会,我们接触的信息多由算法或人工智能筛选和重构,真实性难以把握。而整个装置如同一个沉浸式剧场,用膨胀的信息轰炸着观众的感官,揭示着数字化时代下,我们如何被算法遮蔽,挑战对“真实”的固有理解,探讨未来人类与机器的关系。欢迎进入这个数据迷宫,体验虚实之间的游戏,并思考在信息洪流中如何保持自我。
看完年轻创作者们通过作品展现的生命力,在这届毕业展中,有没有让你印象深刻最深刻的一个作品?这些作品不仅展现了他们对艺术的深刻理解和对未来的展望,也在与现实的相互交织中,引发着所有人的共鸣。
编辑|Kiki
文字|摇摇
图片来源|以上各美院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