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景梧桐——看见南头古城的市井日常

乐活   2023-11-19 15:01   北京  


城中村是深圳城市发展绕不开的话题。截至2022年,在全市存量住房中城中村住房约577万套,占比54%,为将近70%的实际管理人口提供居住空间。在超大特大城市发展方式由规模扩张向内涵提升转变的关键阶段,深圳应当如何重新审视城中村。

如果说2017年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突破性地将城中村作为策展的空间载体,并为南头古城带来一次精彩的亮相,那么时隔五年的“春景梧桐-城村拼图”更进了一步也更慢了一些,现南头古城背街小巷中的生活点滴。






01



慢下来的微更新


南头古城十字主街的商业氛围日渐成熟,城中村的配套保障基本完备。站在这个时间点,“春景梧桐-城村拼图”扮演着承上启下的角色。

“春景梧桐-城村拼图”展览由张宇星博士、韩晶博士担任策展人,主题概念取自展场所在的春景街和梧桐街,意指南头古城在春去秋来的时间流转中焕新蝶变。纵观整个展览,可以感受到“春景”“梧桐”代表的浪漫诗意与城中村的琐碎日常不断碰撞调和的过程,各个环节都折射出南头古城对于未来城中村改造运营的态度与探索。

在选址和动线设计上,“春景梧桐”将主要展场设置在少有游客进入的背街小巷——春景街和梧桐街,几条小巷串联起6栋微更新的城中村自建房、47组艺术家的97件作品,以轻量化、可持续的方式呈现整个街区的日常景观。

©白羽

策展团队在前期遴选出18个有特色的楼栋作为改造备选,使用回租代替拆迁的方式,避免大拆大建对既有环境的破坏。同时借由建筑师和艺术家的介入改造,帮助部分屋主解决安全隐患。“春景梧桐”6个改造楼栋的立面改造与功能置换都显得克制又不失表达,即精准地传递出艺术家对城中村议题的思考,也有机地嵌入整体环境。尤其是走进改造后的楼栋朝外看,都可以发现与周边的食杂店、彩票店、神龛等等城中村景观和业态形成有趣的对景。在不打破周边居民惯常生活的同时,给予参观者自主探索的空间。

©白羽

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关于空间公平与士绅化的议题愈加受到关注,这是城中村在改造和运营过程中需要时刻攥紧的平衡木。相较于2017年的深双由政府统一划定红线,南头古城赋予策展团队更大的创作空间,也对展览之后的社区营造提出更高的要求。

“春景梧桐”是一次对城中村进行“保留式开发”的实验,运营方以15~20年的租期与村民业主直接签约。在回租代替拆迁的原则下,建筑设计、内部功能、展陈主题以及后续使用运营等环节都有一定的协调性和延续性。例如,U2“我的宿舍“所在楼栋是一栋三层的砖混结构建筑,建筑师采用波纹钢板与红砖材料,在保留楼栋“生长轨迹”的同时,增添了空间的趣味性,赋予轻盈的质感。另外,在天台的改建体块设置大面积玻璃天窗,打开原本逼仄狭小的室内空间,改善了居住环境。

U2《我的宿舍》©白羽

在展厅内部,艺术家通过策展叙事的方式回应快递骑手在城市中的生活起居等问题。U2“我的宿舍”将宿舍出租屋转换为展览空间。作为展厅中的重要意象,双层床同时也是策展叙事的一部分。整体空间设计鼓励参观者与双层床发生交互:坐下、倚靠、甚至是躺在双层床上观看展览视频,延伸出双层床作为家具之外的价值,回应本展厅的主题。

《缓冲》©白羽

此外,在功能策划上,运营团队也体现出更长远的考量。在展览过程中,U2楼栋已经作为宿舍开放出租,目前已经有骑手入住,后期还将为更多新就业群体提供可负担的栖身之所,保障居住空间的公平性。




02



从共生到拼图


作为参观者,在各个展场穿行的过程中一直不自觉地与2017年的深双做对比。同样是以节事活动驱动的微更新模式,五年前的“城市共生”勾勒出未来城中村改造的大框架和主枝干,五年后的“春景梧桐-城村拼图”则看到许多枝蔓上绽放出的惊喜

春景梧桐”的空间与游线设计就带给参观者更贴近城中村日常的体验。顺着U3“改装之家“一人宽的楼梯来到天台,可以真切地感受到被“握手楼”包围的略显压抑的环境。除此之外,其他改造楼栋也都为参观者创造出贴近城中村肌理的场所。在观展过程中时常可以留意到,城中村居民的绿植、晾晒,以及其他创造性的改造,都是日常生活的具体表现,也是“春景梧桐”最自然的注脚。

U3《改装之家》©白羽

不同于“白盒子”中的展览,“春景梧桐“的策展方式与周边环境形成巧妙的互文。巧合的是,观看完U2“我的宿舍”从出口走回到春景街时,正好侧身避让了一辆快递骑手的电动车。展览空间与外部环境似乎是无缝连续的,参观者被日常生活的细节时刻包围,也加深了对于城中村所面临问题的切身感知。

《秃力城风情画报系列视频11》©白羽

仔细留意可以发现,“街市美术馆”“梧桐村友会”等主要节点并没有设置明显的出入口,彷佛一直是街道上的一部分,默契地镶嵌在城中村的生活空间中。展览空间不仅仅面向外来游客,同时也提供了社区教育和公共交往的场所,塑造本地社区对“春景梧桐”认同感。

也正因为展览空间的去边界化,这幅城村拼图在空间硬件层面的良好咬合也延续到了社区关系上。“春景梧桐”有不少让人感到窝心的细节,例如展场的志愿者大多都由古城居民组成,甚至是展区周边经营商铺的店主也会在闲暇时间热心帮忙。对于周边居民来说,展览似乎已经有机地融入了日常的节奏。

在观展的过程中时常惊喜于居民志愿者的专业和耐心,这或许得益于展览从筹备阶段就开始对周边居民带来的潜移默化的影响。艺术家、设计师在踏勘现场期间就时常吸引街坊邻里的好奇和询问,居民们几乎从灵感碰撞的阶段开始见证项目落地的全过程,对于营造与维护社区关系来说,这无形中延长社区沟通的周期,也丰富了沟通的方式,能够及时地消除信息屏障

U5《城墙遗产工作坊》©白羽




03



城中村的可能性

深圳作为典型的移民城市,外来人口多、人员流动性大,城中村的规模体量更是位于全国前列。2023年7月通过的《关于在超大特大城市积极稳步推进城中村改造的指导意见》强调了城中村改造对于改善民生、扩大消费和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意义,也意味着超大特大城市的城中村改造进入落实阶段。对于深圳的新一轮城中村改造,如何打磨适合本地的改造模式、综合考量社会经济与文化效益,更考验改造运营方慢下来的能力与耐心。

站在城市的尺度,南头古城对深圳城中村改造扮演着推动和示范的角色。2017年南头古城深双间接促成了一系列规范性文件的出台。作为深圳七大试点综合整治试点之一,南头古城在2019年开始推动“政府主导、企业实施、村民参与”的改造模式,探索出更加平衡各方利益的解法。

U6《梧桐村友会》©白羽

这次“春景梧桐”以社区为半径,体量虽然不大,但仍然可以从中窥见未来城中村更新的可能性:从建筑微改造、文化事件激活,到引入专业的运营方延续空间功能。

开幕表演《风景中的家

春景和梧桐让人不自觉联想到一个城与村有机共生的生态系统,在看到城中村日常生活浪漫点滴的同时,也真切严肃地探讨城中村面对的焦点议题。从2017年的“城市共生”到2023年的“春景梧桐-城村拼图”,期间也有大大小小的社区活动、工作坊等等,为南头古城带来肥沃的土壤与充足的养分,通过耐心地培育,让城中村的日常自然发生。

从南城门进入古城,站在中山南街与中山南街一坊的路口,向左转是15元一份的隆江猪脚饭、向前走是精致的brunch餐厅和主理人商业。这种包容性赋予城中村迷人的戏剧性和旺盛的经济活力。2017年的“城市共生”标志着南头古城焕新的起点,2023年的南头古城也像是来到这个路口,在塑造多元业态结构的同时,也需要更多细水长流、贴近日常的探索。

AssBook设计食堂
【AssBook设计食堂】致力于让人们享受并尊重设计的价值。 欢迎你的加入,与全球超过50万的建筑爱好者一起,感知建筑世界的奇妙与美好!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