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说产险行业非车产品销售的困境
在产险行业的广阔天地里,个人非车产品的销售难题一直困扰着众多业务员。这些产品,如家财险、健康险和意外险等,虽然保障性强,但销售起来却并不容易。业务员们常常被分摊到这些任务,感到十分头疼。
如今,越来越多的财险基层人员开始感受到这种压力。他们不仅要完成车险等传统业务,还要面对这些难以推销的非车产品。为了完成任务,他们不得不四处奔波,甚至拉上亲朋好友凑数。很多时候,业务员们还得自掏腰包,相当于请客吃饭,才能勉强完成业绩。
过去,交叉销售曾是这类业务的重要通道。寿险业务员可以轻松地转化客户,销售长险产品,从而获得更高的佣金和收益。然而,随着寿险业务员的减少,这一通道也变得不再畅通。留存下来的代理人开始专注于高客业务,那些普惠型的保险产品逐渐被冷落。
产险业务员为何不直接销售这些产品呢?其实,他们更擅长的是渠道销售,追求短平快的销售方式。这与直接面向客户销售有着较大的差异,即使尝试通过车险渠道推销,也往往收效甚微。毕竟,车险渠道本身就是以产险业务员为主的,对于非车产品的推销并不在行。
保险行业的渠道变革与代理人转型
在保险行业的广阔天地里,渠道的选择与拓展一直是决定业务成败的关键。除了传统的保险业务员渠道,我们还看到了场景化明确的渠道崛起,比如燃气公司推出的家财险,这种紧密结合生活场景的方式,确实创造了不少成功案例。然而,这种渠道毕竟受限于特定场景,资源有限,难以成为行业的主流。
说到主流,个险非车资源一直是保险业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近年来却显得越来越薄弱。随着产险行业机构的裁撤和人员的减少,这类业务的发展更是举步维艰。这背后,其实隐藏着更深层次的行业变革。
保险业务员,这个曾经风光无限的职业,如今却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行业改革的大潮下,他们的佣金大幅下降,很多人不得不选择离开。与此同时,客户资源的争夺却越来越激烈,兼职销售员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他们凭借自己的资源和人脉,迅速在保险市场站稳脚跟。
这种变化,不仅体现在寿险行业,产险行业也在悄然发生着变革。普惠保险的概念逐渐深入人心,这类保险产品极有可能采取惠民保的方式,由行政力量推动,以行业统保的形式面向大众推广。这意味着,未来保险产品的同质性将更高,竞争也将更加激烈。那些还没有适应直接销售能力的产险业务员,他们的收益将会进一步降低,甚至面临被淘汰的风险。
在这样的背景下,保险代理人的数量急剧下降,成为了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曾经规模接近千万的国内保险代理人市场,在短短几年内就经历了“腰斩,腰斩,再腰斩”的惨痛历程。截至最近的数据,代理人数量已经减至不足三百万,较历史高峰期下降了近七成。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保险行业的末日。相反,这正是行业转型升级的契机。各大保险公司开始更加注重培养具有高素养和高产出的核心人才,提高留存代理人的产能。他们意识到,人海战术已经失灵,只有建立一支专业化、高产能的代理人队伍,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在业内人士看来,保险代理人数量的减少是大势所趋。但这并不意味着行业的衰退,而是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随着产品转型升级的加速推进,那些更加专业、更高素质的保险代理人将成为市场的主力军。他们不仅能够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多元化需求,还能推动整个行业向更加健康、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对于保险业务员来说,要么选择离开这个行业,要么就努力提升自己,适应新的市场环境。这是一个严肃的问题,也是一个不得不面对的现实。只有这样,才能在保险行业的变革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实现个人价值的同时,也为行业的繁荣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保险代理人数量下滑与行业变革
近年来,保险代理人数量呈现下滑趋势,这让人身险公司不得不重新审视曾经的“人海战术”。为了应对这一挑战,同时满足消费者日益增长的保险需求,人身险公司纷纷开始改革个险营销体制。
现在的消费者不再仅仅满足于保险保障,他们更关注养老、健康和财富管理等方面的需求。因此,培养专业化、职业化、综合化的个险代理人成为了人身险公司的共同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保险公司对销售人员的培养路径进行了优化,激励机制也更加完善,支持方式也更加多元化。
除了改革代理人渠道,分级管理也成为了业内关注的焦点。据悉,保险业协会正在就保险销售从业人员的销售能力资质等级标准征求意见。这一分级制度有望从源头上提升代理人的准入门槛,从而提升投保人的投保体验和服务保障。同时,它也有助于改善保险公司的形象,推动后续更有效的队伍转型。
尽管当前代理人队伍中新人占比相对较低,但分级管理对整体队伍的影响仍然不容忽视。此外,随着储蓄类保险产品的需求持续旺盛,代理人的收入也有望稳中有升,这有助于降低代理人的脱落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