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Pixabay
11月13日,根据《柳叶刀》(The Lancet)发表的一项全球分析结果,世界上患有糖尿病(包括1型和2型糖尿病)的成年人总数已超过8亿,是1990年总数的四倍多。此外,2022年有4.45亿30岁及以上的糖尿病成年人(59%)未接受治疗,是1990年的三倍半。在8.28亿糖尿病成年人中,超过四分之一(2.12亿)生活在印度,另有1.48亿生活在中国,其次是美国(4200万)、巴基斯坦(3600万)、印度尼西亚(2500万)和巴西(2200万)。
这项新研究由NCD风险因素协作组织(NCD-RisC)与世界卫生组织(WHO)合作开展,是首次对所有国家糖尿病发病率和治疗趋势进行的全球分析。研究人员使用了来自不同国家1000多项研究中的1.4亿多名18岁或以上人群的数据。糖尿病的定义是空腹血糖(FPG)为7.0mmol/L或更高,糖化血红蛋白(HbA1c)为6.5%或更高(根据现代指南,这是糖尿病的两个常用诊断标准选项)或服用糖尿病药物。治疗的定义是服用糖尿病药物。研究显示,从1990年到2022年,全球男性糖尿病发病率(1990年为6.8%,2022年为14.3%)和女性糖尿病发病率(6.9%至13.9%)都翻了一番。
2型糖尿病发病率上升及其在各国之间的差异的一个重要驱动因素是肥胖和不良饮食。1990年至2022年糖尿病发病率的变化在不同国家之间存在巨大差异,其中大部分中低收入国家增幅最大(例如,巴基斯坦女性糖尿病发病率从1990年的9.0%上升到2022年的30.9%,是所有国家中增幅最大的)。2022年糖尿病发病率最低的国家是西欧和东非(男女均如此),女性发病率最低的国家是日本和加拿大。相比之下,发病率最高的国家(男女人口中25%或以上患有糖尿病)是太平洋岛国和加勒比海、中东和北非国家,以及巴基斯坦和马来西亚。在高收入工业化国家中,2022年糖尿病发病率最高的是美国(女性11.4%,男性13.6%)。
准环对称仿星器测试平台。图片来源:西南交通大学
据科技日报消息,11月13日,中国首台准环对称仿星器测试平台(CFQS-T)成果交流会在四川成都召开。西南交通大学宣布中国首台准环对称仿星器测试平台(CFQS-T)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果,在国际上首次利用三维模块化线圈获得超高精度的“准环向对称磁场位形”,让我国成为继美国和德国之后又一掌握“三维非平面模块化线圈”高精度制造工艺的国家。
会上,西南交通大学聚变科学研究所首席科学家许宇鸿教授,作了关于中国首台准环对称仿星器(CFQS)的研究进展及CFQS-T研究成果的报告。报告认为,CFQS-T的运行在国际上首次证实了“准环向对称”磁场位形,降低了新经典输运损失,开辟了“稳态磁约束聚变装置”磁场位形优化新途径。
张维岩院士、万宝年院士、林海青院士、日本国家核融合科学研究所竹入康彦(Yasuhiko Takeiri)教授等与会专家认为,CFQS-T在运行中首次验证了“准环向对称磁场位形”及其先进性,填补了我国仿星器研究的空白,也为后期CFQS装置高参数运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该平台的相关成果,有利于人们对三维等离子体前沿物理问题的认识和理解,大幅提升了我国磁约束聚变研究整体水平,并与托卡马克位形路线图互补,为加速我国磁约束聚变研发进程作出重要贡献。(科技日报)
可直接操纵的机械量子比特
量子比特是量子计算机的计算单元,目前多数量子计算机依赖于由超导电路、离子阱、中性原子、光子等具有不同能级量子态的物理体系搭建的量子比特。理论上一些机械振荡器也可能用于制造较长使用寿命的量子比特,但使其进入基态以及直接控制它们始终很难实现。最近,在一项发表于《科学》(Science)的研究中,物理学家报告了一种可在机械系统中工作的量子比特。
量子激发之间的强非线性相互作用是基于玻色子振荡器模式的量子技术的重要资源,但大多数电磁和机械系统都无法在单量子水平上观察到非线性效应。在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通过将电磁谐振器耦合到其他强非线性量子系统(超导量子比特)上,克服了电磁谐振器的这一限制。研究人员设计了一种参数机制,其中谐振器的机械模式继承了强声子-声子相互作用所需的超导量子比特的非线性特征。在演示的系统中,单声子非谐性超过退相干率6.8倍,使得研究人员能将其用作机械量子比特并演示初始化、读出和单量子位门等操作。这项研究为量子模拟、量子传感和量子信息处理提供了强大的量子声学平台。(《科学》新闻)
图片来源:Pixabay
低体力活动水平与较高的疾病风险相关,例如心脏病、中风和过早死亡等有关,但目前尚不清楚低体力活动在多大程度上会缩短特定人群的寿命。据近期一项发表于《英国运动医学杂志》(British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的研究,来自澳大利亚多所大学的研究人员基于美国2003-2006年40岁以上人群活动追踪器数据的低体力活动风险估计,以及美国人口普查局的2019年人口数据,以及2017年相关的死亡人数卫生统计,分析了体力活动和寿命的关系。
研究人员将样本中的人群分为4个等级(Q1~Q4),从最不活跃人群到最活跃人群。他们发现,如果年龄超过40岁,每天多步行一小时可以使寿命额外延长3个小时。如果年龄40岁以上的人都能像前25%的人(Q4)一样进行体力活动(相当于每天以4.8公里/小时的步速步行160分钟),他们平均可以多活5年。研究还发现,运动对最不活跃的人的影响最大,每天步行一小时可以让他们的寿命额外延长6个小时。不过随着体力活动的增加,预期寿命增长的幅度会减少。这项研究显示,缺乏体力活动的代价比之前估计的要大得多。(BMJ Group)
中国科学家工程改造2个基因让番茄更甜,个头不变
图片来源:Pixabay
大部分消费者偏爱更甜的番茄,提高糖含量还能增加番茄加工业的经济价值。不过在番茄驯化期间,培育者更关注果实的大小,造成如今的番茄果实比它们的野生祖先大10-100倍,进而牺牲了甜度。现代番茄培育的一个重要目标是提高果实的含糖量,同时增加或至少保持果实大小,而这被证明很具体挑战性。11月13日,一项发表于《自然》的研究指出,只需改变两个基因就能让番茄更甜,同时不会牺牲番茄的重量或产量。研究结果阐释了番茄糖分积累背后的遗传机制和分子机制。
中国农业科学院等机构的研究人员比较了栽培和野生的番茄物种,发现SlCDPK27和SlCDPK26 这两个基因是番茄糖分积累的关键调控因子。这两个基因编码的蛋白会与一个产生蔗糖的酶相互作用并促进其降解。利用CRISPR技术敲除番茄中的SlCDPK27和SlCDPK26 ,研究人员发现番茄的葡萄糖和果糖水平上升了最多30%,而植物的重量或产量都没有减少。不过,基因编辑番茄的籽更少也更轻了,虽然作者指出籽健康和发芽率受到的影响微乎其微。研究人员还发现,这两个基因在一系列植物物种中都是保守的,说明研究结果或能应用于其他作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