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文帝刘恒,以仁孝闻名于天下。有一次,他的母亲身患重病,一病就是三年,卧床不起。
身份地位如此高贵的刘恒,仍然能够亲自为母亲煎药,并且日夜守护在母亲的床前。
只有看到母亲安然睡下,他才会趴在母亲床边小憩一会儿。
在母亲病重期间,刘恒不仅能够做到天天为母亲煎药,还要自己先尝一尝药汤,看看汤药苦不苦、烫不烫。
只有自己觉得药汤没有任何问题时,才会喂给母亲喝。这样的孝心放在当今社会,很多父母都会感叹是自家的祖坟冒青烟了,才会拥有一个如此孝顺的孩子。
我们都说百善孝为先,但是很多孩子长大后,心里眼里都没有父母的存在。
我老家所在的村子里有一位二婚的老人,第一任妻子去世后,他便与比自己年轻十多岁的女人成了家。
第二任妻子并没有为他生下一儿半女,两人共同养育前任妻子所生的三个儿子。
很多村里人都非常羡慕他能有三个儿子,也有很多人都说他以后养老不成问题。
但是年近八旬的他,却和三个儿子争财产、打官司。因为老人有一套房子即将拆迁,他希望拆迁款能分出一半给到现任妻子。
毕竟现任妻子为了养育三个儿子,没有与自己生下属于她的亲生孩子。
且自己已经年迈,但是妻子却只是60出头的年纪。他担心自己将来老去,没有钱财傍身的妻子的日子会过得很艰难。
但三个儿子却不同意,甚至把两位老人的所有身份证件、户口簿都藏了起来。
老人说,他现在行动不便,生活中很多事情不能自理,都是妻子在尽心尽力地照顾他,三个儿子可以说是不闻不问。
妻子跟着他数十年,一起把三个孩子拉扯大,已经牺牲很多了,他不能让她老无所依。
因此,老人也不再顾及三个儿子的感受,直接把三个孩子告上法庭,势必要为老伴争取一些权益。
老人的三个儿子其实都已经成家立业,也都各自在村里住上了自建的小洋房,生活条件并不差。
而老人和其老伴却还是住着老旧、破烂不堪的土房子,可见他们的孩子并没有什么孝心。
其实和老人这边相似经历的人还有很多,他们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不能在年老时享受到来自子女的爱和关怀。
曾经乌鸦反哺的故事我们不屑一顾,如今竟成为了一种奢侈。实际上,孩子将来孝不孝顺,从他们年幼时,就有迹可循。
不孝顺的孩子,从小就有以下3种表现
后悔没早点知道
表现一:喜欢推卸责任
邻居的孩子来我家玩,小男孩因为调皮把我女儿的陶瓷娃娃摔碎了。
小男孩不仅没有跟我女儿道歉,还不忘把责任撇清,说和他没有关系,是我女儿递给他时没有拿稳,所以摔了。
我女儿因为年纪小,一时间想辩驳,却因为心急而语无伦次。
邻居显然知道自家孩子不是第一次犯错,拉着孩子道歉,并说明日后会买了全新的娃娃给我女儿。
有一些孩子就和邻居家的孩子一样,只要犯了错就急于推卸责任,闭口不提自己的错误,把自己撇得干干净净。
这些孩子不愿意承担因自己的行为造成的后果,喜欢逃避现实。
渐渐地,他们内心也会缺乏责任感和担当,那么,在将来自然也很难做到去孝顺父母。
表现二:无限制提要求
陶行知老先生说过:“如果你真的爱孩子,就该送他‘出海经风浪’。”
现在的父母养娃,恨不得为娃双手奉上天上的星星,孩子在家里可以说是呼风唤雨,要啥有啥。小时候可能是一个昂贵的玩具,长大后是一辆炫酷的汽车。
很多父母误以为爱孩子,就是无限制地满足孩子的要求,让孩子感受到来自父母无限的宠爱和关怀。
实际上,这种爱就是裹着蜜糖的砒霜。当父母没有节制,不加取舍地满足孩子的要求,是在一步步剥夺孩子面对挫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会让孩子养成“只要我提要求,父母就会满足”的惯性思维。
孩子的胃口会越来越大,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不断地向父母提出更多的要求。
一旦孩子的要求超出父母的经济实力,他们会因为一丝丝不满,而记恨上父母。
所以,这样被过分宠爱的孩子,是很难对父母抱有感恩的心的。
表现三:非常自私自利
有网友说,现在的孩子大多自私自利,根本不懂得感恩,能够做到不啃老就不错了。
有的孩子在幼年时期就会表现出占有欲强,不懂得分享的状态。
还有些孩子非常不尊重长辈,经常对长辈说“我讨厌你”、“我恨你”等话语,甚至拳脚相向。
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对父母也会进行蚂蟥式索取,根本不会顾及父母的感受和需求。
特别是在父母的溺爱下,这些孩子的私心会被无限放大,喜欢以自我为中心,总是想要支配他人。
如果自己的目的和需求没有得到满足,他们还会撒泼打滚,利用眼泪和叫喊声影响父母的言行和决定。
正如刘备说的:“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
孩子小时候不懂得尊重长辈、对父母索取无度等行为,如果不加以纠正,这些行为会不断放大,孩子长大后就会变得更加自私自利,不懂得感恩。
等到父母年老后,需要他们照顾时,他们也会用不耐烦的表情和语气,用伤人的言语拒绝父母的任何要求。
结语
孩子出生时本是一张白纸,他们会被渲染上什么样的颜色,成为什么样的人,养成什么样的性格,完全取决于家庭教育。
我们总希望养儿防老,可是这个美好愿望的前提是我们成功教育出一个懂得感恩,懂得孝敬父母的孩子。
身为父母,我们要正确看待自己的孩子,要以身作则,不溺爱孩子,也不要事事以孩子为先。
当孩子也能时而与我们平等时,他们才能更好地理解父母之爱、子女之责。
(本文图片均来源于网络,侵权立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