歼10A首飞到歼20杂谈,

体娱   2024-11-11 12:48   陕西  

又又又下雨了,今年云南的雨水真是多的离谱,难道是补上前5年的欠账,老话说是雨水代表财,难道明年要发财了?

疯狂的土鸡,确实值得称赞,在军工上烧了好几百亿美元,确实成效显著,尤其是无人机领域,喷发的很猛,安卡3隐身飞翼无人机,红苹果超音速无人机,KAAN隐身战斗机,HURJET超音速教练机,还有一大堆先进的空对空空对地武器,基本构建了一个比较完整的空军作战体系。

TB2无人机挂载的远程空地巡航导弹,安装了一个超级变焦36倍的光电头,射150km,很有创意,就是弹翼设计很古怪,放上面不行吗?塞下面,对发动机进气道有些扰动。

看看这一次,红酒能不能再次发威,别让韩国人继续抢了大单,20年后,又有了新红酒,值得庆祝,国产PAC3,国产萨德ER都装备部队,实现了再次跨越,中国远程防空导弹技术牛叉叉起来了。 

#日本设计师脑门被夹过?

这是日本人设计的远程隐身巡航导弹,看着就非常奇怪,这设计,感觉设计师就知道正面需要隐身,侧面大圆柱弹体,还有正插中央的弹翼,最离谱的还是弹翼弦长和展长特别的大,完全不可能收入弹身内向上折叠会扎了飞机机翼,向下折叠有可能,但是这折叠机构也太麻烦了,完全是硬生生给自己找苦头吃,就这么硬挺着挂载,载机得憋屈死,难道设计师也是中国鹰击63导弹的粉丝?

看到本子的导弹模型,直接想起来这个70年前的老家伙,难于理解鬼子的脑回路,细节精雕细琢到死,稀奇古怪的玩野太多,总体就是昏头

展板就那么几个点,射程远,RCS小(雷达隐身好),高机动,高生存力,所有这些大部分都正常,这个高机动是什么鬼?难道这就是采用超大弹翼的理由,或许这也是学习挪威NSM隐身导弹的设计路线,该导弹可以做9G的高机动。

按照挪威的NSM导弹设计经验来看,日本这个隐身导弹,作为陆基或者海基导弹使用比较合理,作为空射导弹难度太大,以后看看他们的弹翼折叠技术如何。

从材料技术的角度来看,本子采用这种非常不隐身的弹体设计,还宣称低RCS,可能有2个解释,一个是彻底放弃侧面角度RCS,另外一个则是对自己的隐身材料超级自信,随便涂一层就刀枪不入,真相如何,让我们拭目以待。

咋说呢,全世界范围内,远程隐身巡航导弹设计最好的还是美国的AGM158 导弹,也叫JASSM,日本人照这个模版复制粘贴一下,也不难,弹体材料,隐身涂层,高清晰红外传感器,小型涡扇发动机,高精度导航设备,这些项目对日本来说,都不存在任何障碍。

或许,这是日本最近70多年在政治军事上被美国压制太久后的逆反,整啥都行,千万别学美国了。

假如日本学JASSM导弹,那就很容易做到陆海空三基通用发射,非常省钱,他们走了这么一个路子,无法理解。


#歼10A首飞漫谈

灰突突的天,成都的标志性天气,黄皮歼10A,黑色雷达罩,排的整齐的三根香进气道支撑,后来根据当地流场方向做了偏转,机翼下2个霹雳8空空导弹的挂飞模型。

这是01架进气道支撑杆的设计,截面算是流线的,但是流线方向想当然的设计成了飞机的顺航向,实际并不是,都有点角度向外偏转,这种类似的细节,在歼20上也发生过,最著名的就是机翼后缘襟翼整流罩方向。

歼10到歼20的襟翼作动器整流罩方向,可以看到611设计师更细致了,也算是开了个世界第一,全世界无数设计师都搞成顺流的,但是他们却发现了不一样,这是一个很值得纪念的事情,对于611-132而言,在歼10研制的时候,有很多成功的外国案例和设计师可以咨询(美国,英国,法国,德国,瑞典,俄罗斯,以色列,一个不行换一个,总有得选),出点钱就有。

但是到了歼20研制的时候,全靠自己趟路(欧洲没有隐身机,俄罗斯也没有隐身技术,美国全面技术封锁),空军还有航空工业专家都对成都的组合表示了不小的怀疑和担心,没有外国的技术支持,能不能完全靠自己闯出来,最终还是行了,就是整个研制过程无数的加班加点,员工疯狂的动脑子,最终证明,没有外国的扶手,只要充分依赖员工自己也能闯出来,尤其是战斗机这种极度依赖经验积累的高度复杂产品。

飞机是一个很复杂的高机动流体飞行器,气流咋个流动,不是简单的凭想象,而是靠风洞和试飞测试,就这个角度来看,美国洛马公司背后操刀的KF-21战斗机,一口气连造6架,不先造1-2 架试飞然后根据试飞数据进行修改,也是牛逼的不行。



01架首飞时候,空军,611所,成飞,航空工业领导一起拍照,中央是宋文骢总师,旁边就是中航和空军领导,我们还能看到黄色服装的首席试飞员雷强,剩下的基本不认识,估计有少部分资深的航空迷能全部叫出名字。

03架首飞合影,雷强就在正中央了,宋老靠边,这时期试飞处于攻坚阶段,试飞员的功劳出奇的大,值得如此尊重。


04架首飞,又恢复了原样,雷强换了迷彩服。

在地面模拟机上测试,雷强摔了很多次,为了准备首飞,提前狠狠的忙了2年多,他是当年试飞大队里面胆子最大技术最好的一个,没有之一,但是看到新飞机,还是非常严肃,不认真准备,出事了真不得了。

事实也证明,歼10A的飞控参数被设计师搞得太激进了,雷强这种天才飞行员掌握问题不大,但是换了别人,就困难很多了,某次试飞,起降遇到侧风,差点摔飞机,最后经过激烈的讨论和计算测试,设计师迫不得已将舵面的增益(放大倍数)降低了整整三分之一,这就对普通飞行员非常友好了。

在此之前,瑞典的鹰狮战斗机摔过,由飞行员过于频繁的操纵引发了失控,电传操纵飞机优势很大,但是风险很高,整的不好一点就是机毁人亡的结局,沈飞的歼8ACT则是飞控代码有严重的逻辑错误,而且遇到飞行员较为频繁的微操引发。

虽然歼10A的舵面增益缩小了很多,看很多真机机场起降视频,飞机还是非常灵活的,轻轻一拉杆就疯狂抬头,可以算是中国战斗机抬头最快的一款,也成了歼10飞行员最早炫技的标志:超大角度起飞,代价则是比较频发的擦坏腹鳍,设计师改变不了这种风气,只好把腹鳍设计成易损部件,随时准备上新替换。

反过来看歼10的研制,气动选择是最最冒险的,在三代机时代,一共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常规布局带边条翼设计的时代,代表作就是美国的F-16,F-18ABCD战斗机,苏联的苏-27和米格-29,还有后续的F-18E/F,到了上世纪90年代鸭式布局兴起,瑞典鹰狮战斗机,欧洲台风战斗机,法国阵风战斗机,中国的歼10算是最后来的一个。

1986年阵风ACX战斗机在航展亮相,同时期也能看到英国的EAP技术验证机,后续最早服役的则是瑞典的鹰狮战斗机,在1970-1980年代,601/611研发歼9战斗机失败,虽然失败了,但是却得到了一个钢铁般的结论:所有气动布局中,鸭式布局性能最强(升力最大,重量最轻,机动性最好),超越常规布局还有无尾三角翼,这是中国航空工业自从建立以来,第一次做上万小时风洞测试得到的结晶。


歼9战斗机的研制,算是中国战斗机设计师第一次绞尽脑汁挑战极限,单发,双发,常规布局,无尾三角翼,鸭式布局,发动机数量和气动布局数量组合就是6种方案,后续又加上腹部进气的样式,组合更多更麻烦了,每一种方案都有很多不同机翼形状和参数的组合,全部加起来就几十种上百种,这就是上万小时吹风时间的来由。

从歼9到歼10,其实还是有很多工作的,歼9算是一款高空高速“直男”,就一个要求,但是到了歼10,则变了很多,最直接的要求是升限和速度做了巨大的牺牲,换成跨音速“猛男”,而且,为了追求极致的机动性,进气道从两侧进气道变成了腹部进气道,当时看美国F-16战斗机的经验,飞机的迎角可以达到30度,侧滑角可以达到40度以上,这是一个非常诱人的构想,最终还是跟进了。

歼10战斗机设计,有很多元素学习F16,比如机腹进气道,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复盘,有效迎角也不算特别大,大家都卡死在24-26度区间,主要原因是飞机的配平能力不行,机头拉得起来,但是难低头下去。

歼8II战斗机采用了两侧进气,可用的侧滑角很小,而法国的幻影2000和阵风战斗机则直接卡死了飞机的侧滑。

但是事后,却发现了很多怪异的事情,比如在迎角上,瑞典的鹰狮创造了两侧进气道的最高纪录,达到了110度,F-35战斗机两侧进气道也有60-70度的最大试飞纪录。

到了歼-20研制的时候,最初还是延续了歼10的腹部进气道设计,但是经过一番很认真的复盘,还是依然放弃了,最终改成了两侧进气道,原因是多方面的,最大的推手就是腹部进气道阻力较高,而且飞机的进气道,弹仓和油箱叠罗汉一般,飞机机体强度很难办,迫不得已还是走了F22战斗机的路子。

歼10战斗机在气动布局选择上,没有耗费太多精力,后续最大的麻烦在发动机选择还有电传飞控上,为了尽快搞出了,最初宋文骢总师设计的歼10采用了米格23出口型的涡喷发动机山寨型,这就是涡喷15。

到了90年代,和俄罗斯关系恢复,空军觉得换装俄罗斯现成的AL-31F发动机性能更高,这么一折腾又是好多年,更麻烦的是,国内虽然搞了3款电传飞控技术验证机,比如歼-6,K-8还有歼8ACT,但是都很简陋,极度的不完善,而且还出了严重的机毁事件,不探索还好,一探索到处都是坑,迫不得已611到处外出学艺,英国的电传试飞样机,法国,以色列俄罗斯等国都跑了好多次,到处找人学习。

歼10和歼20都在飞控系统上耗费了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尤其歼10第一次吃螃蟹,设计师和技术人员极度担心出现事故后,飞机项目被彻底取消,中国空军被苏27彻底一统江山。

现在推测,按照总师一生无数坎坷的经历,极大可能准备在歼10万一失败后,大力推动枭龙战斗机研发,疯狂出口挽救前途,还好,最终没有失败,或许这就是他的一生奋斗总结:可以阶段性失败,但是绝不认输,类似的场景发生在2005-2006年的中国空军四代重型歼击机竞标上,虽然歼20那时候在技术上有相当的把握成功,鉴于对手无比强大的院士团队和人脉,但是他们也准备了PLAN B,那就是单发隐身战斗机方案,一旦歼20竞标失败,则想办法快速自筹资金,研发一款外贸型隐身战斗机,继续将先进战斗机的火种传下去,不管这路有多难走,多坎坷。

单发隐身战斗机对于成都而言,并不是啥新鲜货,早就准备许久,内部叫小四,搞了很多方案,类似F-16的改型(机动性好,但是空重大点,价格贵点),类似X-32的改型(机动性差点,但是隐身好,重量最轻),都是主打便宜高效,航程远,内油多,隐身好。

折腾了许久,耗费无数时间和金钱,航空工业的专家和空军领导都对电传系统表示了极度的关注和后怕(失败概率太大,歼10更大),总师也没有退路,不采用电传操纵,飞机性能差了一大截(沈飞的电传试验飞机歼8ACT和歼8IIACT对比普通版本飞机试飞中发现了明显的优势,啥都不用改,就换操纵系统,就有很大的优势),不行也得行,事后来看,外国的事故和国内老大哥的事故,极大的刺激了611/132/试飞员,电传操纵技术可以算是高机动战斗机的最大拦路虎,他们为此做了极其认真细致的准备,保证了歼10试飞全过程无坠毁事故,13年后,类似的场面发生在歼20身上,有惊无险也趟过去了,值得后怕的是,某一次大侧风降落,也出现了类似的险情。

宋总一辈子的奋斗,从中国航空工业起步开始不断的努力,最后终于看到了中国战斗机登顶,值了,虽然经历了无数的挫折苦痛,还是坚持了下来,认输:他的字典里不存在这个字眼。

PS:正好伴奏到了heart of courage,那就这样吧,为永远不懈攀登的勇士祝福!


小海豚的兵工厂
分享一些军事资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