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要想办法多办企业,引导企业就近就地用工。普通高校和职业院校要以就业为导向调整优化专业设置,同企业提前对接用人需求、开展订单式培养。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等部门要瞄准市场需求实打实开展培训。各级政府和基层组织要把帮助群众就业作为重要事项,搞好就业组织和服务。”自治区党委十一届九次全会暨全区经济工作会议对就业促进行动作出明确部署。就如何贯彻落实自治区党委十一届九次全会暨全区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在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中展现更大作为,记者采访了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党组书记、厅长翟瑛珺。
“就业牵动着千家万户的生活,也关系着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按照自治区党委十一届九次全会暨全区经济工作会议部署,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将锚定‘六个行动’工作要求,树牢就业优先导向,扎实开展就业促进行动,从完善体制机制、强化技能培训、保障重点群体、优化就业服务等方面集中发力,全力以赴稳存量、提质量、扩增量、兜底线,以更高质量更加充分的就业惠民生促发展。”翟瑛珺表示。
一是深化就业体制机制改革。全面落实《自治区深化就业领域综合改革的意见》,将高质量充分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建立重大政策、重大项目、重大生产力布局就业影响评估机制,促进就业政策与产业、投资、外贸、消费、金融等政策协调联动。深入挖掘数字经济、低碳循环经济、生态环境治理等就业岗位,支持发展健康、养老、文旅等产业,培育就业扩容提质新动能。加快推动各地各部门建立分层次分类型分领域人才需求预测机制,动态精准掌握行业需求、人才缺口,配合教育部门紧盯市场需求优化调整院校现有专业、培育交叉融合专业,提高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契合度。动态建立“有活没人干”的岗位清单、“有人没活干”的人员清单、“分层分类”的政策清单、“规范统一”的服务清单,促进供需高效对接。充分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将就业工作作为旗县以上党政领导班子绩效考核内容,在投资项目落地、以工代赈项目实施、招商引资等过程中,充分考虑带动就业效应,进一步压实属地促就业责任。
二是强化职业技能培训。紧盯自治区重点产业链和重大项目,以及吸纳就业容量大的家政、养老、文旅、物流、新能源运维等市场亟需领域,着力培育一批地方特色职业技能培训品牌、建设一批符合产业特色的实训基地、挖掘一批具有行业特色的新职业序列,会同各部门大规模开展订单式、定向式培训,有效增加技能劳动者供给。支持企业开展职工岗前培训、新型学徒制培训和技师、高级技师培训,按规定给予培训补贴。加强培训载体建设,围绕自治区产业布局发展职业教育、技工教育,组建一批行业性、区域性技工教育联盟(集团),促进技工教育高质量特色发展。围绕招商引资项目、新落地企业和重点产业急需紧缺人才,引导支持企业、院校、公共实训基地加强合作,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不断提高人岗匹配度。
三是促进重点群体就业。将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作为重中之重,深入挖掘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基层医疗卫生、养老服务、社会工作、司法辅助、科研助理等就业岗位,加快释放机关事业单位等政策性岗位资源,鼓励高校毕业生等青年投身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城乡基层和中小微企业就业创业。建立就业信息共享机制,加强教育和人社部门全过程的就业服务衔接。坚持外出就业和就地就近就业并重,构建京蒙、沿黄省区、西部省区、东北三省一区和盟市间“4+N”劳务协作联盟,打造“职业技能培训+劳务”品牌,开展好“春风行动”、就业援助月等活动,通过组建农牧民施工队、劳务合作社等方式,引导农牧民积极参与以工代赈、防沙治沙、农田水利等项目建设,促进农牧民特别是脱贫人口就业增收。建立部门联动、精准识别、及时预警、分类帮扶、动态管理的就业援助机制,有针对性地加强低保家庭、零就业家庭、残疾人等困难群体帮扶,兜牢困难人员就业底线。
四是优化就业公共服务。加快建成全区统一的就业公共服务平台,实现就业岗位“一网可招”、就业政策“一网可查”、就业服务“一网可办”,提升就业公共服务信息化水平。推动就业公共服务下沉基层,完善服务事项清单和经办规程,强化就业需求摸排、就业岗位汇集、就业供需匹配、就业能力提升、就业援助帮扶、政策宣传推介等服务,合理布局“家门口”就业服务网点,高标准建设“家门口”就业服务站300个以上,着力打造“15分钟”就业服务圈,让群众享受更多更便捷的“家门口”就业服务。持续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健全就业歧视救济机制,常态化开展“人社工作全领域、劳动用工全链条”监察执法行动,严厉打击欠薪欠保、违法裁员、虚假招聘等违法违规行为,做好超龄劳动者权益保障,营造公平就业的良好环境。
来源:内蒙古就业
编辑:张 琰
一审:代丽娟
二审:吴庆国
终审:刘月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