迄今已启动16个智慧农场建设 年耕种管收面积30余万亩
秋天,黑龙江的大地上一片片金黄色的波浪随风起伏,散发出丰收的喜悦和稻香的芬芳。在这片丰收的画卷中,无人驾驶收割机成为了最引人注目的主角。它们宛如智能的田野卫士,穿梭在金黄色的稻田间,自动调整着割刀的高度和行进的速度,精准地将一串串饱满的稻穗收入囊中。
无人收割机的运用,不仅极大地提高了收割效率,还减轻了农民的劳动强度。截至目前,黑龙江已启动16个智慧农场建设,累计投入2.47亿元(人民币,下同),改装及升级各类无人驾驶农机具343台(套),年耕种管收(编注:耕种管收是指耕整、种植、田间管理和收获)综合作业面积30余万亩。●香港文汇报记者于海江、吴千黑龙江佳木斯报导
在黑龙江北大荒集团胜利农场有限公司的智慧农业先行示范区,技术员正通过平板电脑远程操控着农机设备,这些设备仿佛拥有了「智慧大脑」,能够精准地完成既定任务。
走进北大荒集团建三江分公司胜利农场有限公司的试验田,几台无人驾驶农机正借助先进的网络和导航技术,在机器轰鸣声中,稻穗被整齐地切割下来,通过传送带送入机器内部,经过一系列自动化处理,最终变成了颗粒饱满的稻谷。
胜利农场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刘庆国告诉香港文汇报记者,与传统作业方式相比,每台智能摩托车的生产效率提升了10%以上。经过测算,应用智能农机装备后,土地利用率也提高了3%以上。在2023年,核心区的亩产量相比常规地块更是提高了约110斤,这一成果无疑为黑龙江的粮食稳产增产注入了新的动力。
收运同步 延伸至全产业无人化
佳木斯农高区联合指挥部副主任赵光明说,「现在我们的无人收割机已经做到收运同步,无人收割机一边收割,倒出来的粮直接由无人驾驶的装粮的拖车车斗协同前进。」
「我们提倡的智慧农场建设,不单是插秧,而是整个耕、种、管、收,生产全过程的无人化。」赵光明告诉香港文汇报记者,目前,智慧农场的实验田共14,800亩,其中有几千亩采用无人智慧农场管理模式,实现了无人化翻地、无人化插秧,并通过田间布置的各种传感器,自动实现施肥、打水。
精准高效 根据土壤状态施肥
目前,无人驾驶农机在黑龙江的农业生产中已成为亮点,智慧农场的作用更是不容低估。通过卫星遥感、低空无人机和地面监测系统的协同配合,对土地、作物状态进行实时监测和检测,随时发现问题,无人机就直接打药、除草、除虫、施肥。此外,根据对土壤养分含量的测量,制定出个性化的配方。
赵光明表示,通过我们智慧农场的模式,可以根据不同地块的土壤状态施肥,以前是各个地块都施10公斤肥料,现在有的地块可能施10公斤,另一块施8公斤肥就够了,施肥量更精准。
等无人智慧农场管理模式成熟之后,我们要将这个模式推广下去。赵光明说,「现在我们能做到少人,通过不断试验相信很快就能实现无人化了。因为现在种地的人越来越少,以后必须用机械和智能化来代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