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白石,近现代中国绘画艺术界当之无愧的大师,一幅《墨虾》成为永远经典,孩子们去少年宫学国画,永远都是从齐白石学起。如此崇高的地位使得大家每次说到齐白石时,通常会在后面加上老先生"三个字,一来表示尊敬,二来是因为齐白石确实是上了年纪之后才出名的,而且一发不可收拾,越老越精进。
齐白石出生于1864年,那一年,太平天国运动宣告失败。世道混乱,家境也不好,年轻的时候齐白石学习一技之长只为糊口,他因此做过木工、雕刻、绘画,没想到这反而为他之后的成名之路打下了基础,尽管当时他的绘画作品并没有什么过人之处。
禅宗说人生有三重境界,第一重"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第二重"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第三重"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此时的齐白石就只是停留在第一层境界,讲究绘画技巧,力求"形似"。
赚了点钱后齐白石开始把重心放到自己最感兴趣的绘画与诗词上,他先是与王仲言等几位诗友成立"龙山诗社",自己担任诗社的社长;后又与黎松庵等诗友合并为"罗山诗社",纵情于诗书画的天地。
其实齐白石这种做法从整体来看也不算错,因为古代的绘画家非常重视画中的题诗,认为诗书是绘画作品的灵魂。但齐白石虽然捕捉到了绘画的"灵魂",但他却忘了绘画的"根本"还是在画作,他有些舍本逐末了,因此齐白石55岁之前,绘画作品被外界苛刻地评价为"不足为观"。
好在他并没有因此放弃绘画一道,而是精益求精,始终朝着更高的层次前进。随着生活阅历的不断丰富,对事物的感悟不断提升,他的画作逐渐脱离单纯的"形似",转而注重营造作品中的意境,也就是"看山不是山"的那重境界。
尽管迫于生计,齐白石当时大部分作品为了迎合买家口味,内容多为给人祝寿那一类的题材,但是拿出手的作品却会给人一种不落俗套、清新雅致的感觉。《山水十二条屏》便是他62岁时给民国年间的名医陈子林贺寿时所创作的,现竞拍价已经高达8.1亿元。
自从找到这种"似似而非似"的写意风格之后,齐白石开始一路高歌,一发不可收拾,一直到到90岁高龄,他创作出的每一副画都令人拍案叫绝。"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这句话对此时的齐白石而言再贴切不过,他已经返璞归真,来到了第三重境界,"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1956年6月,同为中国知名画家的张大千去到法国,专程拜会世界闻名的毕加索,在交流绘画心得之余,他还热情邀请毕加索来中国参观游历;但毕加索却摇着头对张大千说:"我不敢去你们中国,因为中国有个齐白石。"
可就是这样一位备受毕加索推崇的画家,晚年时一副《耕牛图》却出现了不小的瑕疵,被人指出画中的农夫与耕牛没有倒影。那么齐白石真的会犯这样低级的错误吗?并不,他是刻意为之。
齐白石在完成这幅《耕牛图》后,作品被一位名为郭秀仪的女弟子看见了,她当时就认为老师这幅画没有画完,为此特仿照了一副《耕牛图》,擅自添加几笔加上了倒影。此时的郭秀仪或许心中还在暗喜,自己说不定能够超越老师。
但结果却出乎了郭秀仪的意料,这两幅画被送到同一场拍卖会中一同拍卖,齐白石老先生的《耕牛图》拍出764万人民币的高价,而郭秀仪女士的作品却因擅自添加几笔只拍出63万。如此高的差价并非是因为齐老先生名气更高,而是郭女士多出来的那几笔倒影反而起到了"画蛇添足"的作用。
拍卖现场的专家们表示,齐白石的《耕牛图》一看就知道并非没有画完,而是为了营造出"似似而非似"中的"非似"效果。"非似"能够赋予看客自发脑补的空间,更加不可多得。而郭女士虽然增加了倒影,从现实角度上来说更加真实,但从画面来看却显得有些突兀,破坏了画作浑然一体之感。
就像毕加索说曾说过的那句话一样:"齐白石真是你们东方一位了不起的画家!他用水墨画的鱼儿都没有上色,却能让人看到河在流,鱼在游。"这也是毕加索先生学习水墨作画,费心临摹齐白石老先生作品的原因。
-END-
【关注书画欣赏专栏,了解最新的艺术资讯,洞察最前沿的市场风向。欢迎留言,期待你最宝贵的意见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