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可染:白石老人临终前给我写了三个字

文摘   2024-10-22 09:06   河南  
江南春雨 李可染 70cm×46.5cm 1962年


齐白石老人有一方印章,文曰:“痴思长绳系日。”是说“尺璧非宝,寸阴是竞”,为了不让时光流逝,恨不得用绳子把太阳拴住。齐老还有一方印章,文曰:“天道酬勤。”他以此为座右铭,勤奋自勉。在他八十七岁到九十七岁这十年里,我有幸能为他老人家磨墨理纸,深受齐老这种精神的陶冶。


齐老早年在湖南农村作木匠,每在夜间勤奋练功,以松明为灯,以旧账簿纸作画,一部残破的《芥子园画谱》反复摹写达数十遍之多;后来又在家宅四周,种花种树,养虫养鸟,直接观察自然界物象的神姿风采。他五次出游,走遍了半个中国,生活经验极为丰富,观察社会现象相当深刻。


如果仔细考查一下齐白石先生一生的作品,不难发现,他是走着一条多么困难而又漫长曲折的道路,尤其在他几次“变法”(艺术风格的变革)的时候,曾以惊人的毅力,为“变法”付出了巨大的辛勤劳动。正因为这样,他在很晚的时候才形成一种独特的壮丽感人的艺术风格。

艺术家的勤与俭是联结在一起的。齐老一生勤奋,作画不息;而生活上又十分简朴。一般人常有的某些娱乐和嗜好,他都很少。


著名京剧武生老演员尚和玉曾对我说过这样一段话:“我们在台上演戏,观众看来很轻松愉快,人们并不知道,我们在台下流过多少汗水。为了给观众以最大的艺术上的享受和精神上的满足,实际上我象半个出家人,许多娱乐和休息都放弃了。”我看白石老师的一生也确实如此。


江南水乡 李可染 69.7×46.3cm 1960年

九十岁以后,白石老人每天平均至少画五张画,多时达八、九张画。除了生病,从未间断。过了九十五岁,齐老精力陡然衰退,经常神智不清,有时连自己的名字也不会写了。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他仍然手不离笔,作画不息。九十六岁和九十七岁的两年,也就是他临终前的最后两年,还为我们留下极其精彩的艺术珍品。白石老人的画笔,可以说一直到死才放下来的。他临终前给我最后一幅手迹是“精于勤”三个字。


算来白石老人艺术上磨练功夫足足有七、八十年之久。他的艺术造诣之深和艺术境界之高,绝非偶然,实为一生勤奋的结果。


黄宾虹先生也是一生勤奋,呕心沥血,苦练功夫。晚年,他为了表现祖国山川的浑厚华滋,在墨法上下了大功夫。他反复试探传统的破墨积墨法。一张画能画七、八遍乃至数十遍,使画面郁郁葱葱,气象蓬勃,丰厚之极,而又不失于空灵。


宾虹老人的画,一扫明清两代的一些文人画单薄凋疏衰败之气,丰富了山水画的表现力,为我们留下极为珍贵的艺术遗产。


雨后瀑声喧 李可染 69.5cm×46cm 1962年

宾虹先生为了实现他在艺术上的理想,一生坚持磨练,百折不挠。年近九十高龄的时候,双眼出现了严重的白内障,伸手不辨五指,仍然坚持作画不息,以致题字多有错乱模糊;有时把两三个字重叠写在一处;间或也有一张画画了正反两面的。黄老逝世前一年的夏天,我到杭州去看他,老人在一一个晚上就一口气勾了八张山水画的轮廓。前辈老师用功之勤苦,实非我等后辈可及。


徐悲鸿先生作画勤奋,常以“拳不离手,曲不离口”这两句话勉励青年。黄胄一年画了二十多刀宣纸;吴冠中画画,一坐下去连续画了十个小时不起来。中午吃点干粮又接着画下去。这种勤奋精神,难能可贵。


数十年来,我为了探求学习艺术的门径,曾在全国各地拜师访友,结识了不少艺术上成就很高的老前辈。他们的言行和艺术成就都给我以深刻的启发和教育,使我体会到他们的成就虽然各有不同,取得成就的条件也非止一端,然而他们取得很高的成就,有一条原因是共同的,这就是为了实现自己艺术上的理想,提高艺术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他们的艺术生涯没有一个不是在勤奋中度过的。


春之葛岭 李可染 32cm×44cm 1959年


-END-


【关注书画欣赏专栏,了解最新的艺术资讯,洞察最前沿的市场风向。欢迎留言,期待你最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书画欣赏专栏
国画最重水墨,近处写实,远处抽象,色彩微妙,意境丰富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