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未解之谜
9年前,当老海盗还是小水手的时候,小水手受命管理一个市场表现非常好的视频编辑类产品的用户增长,高达700万的海外日活,超过40万的日均海外自然新增。当然,当时老板也对入行刚一年的小水手没有给予什么厚望,只是因为暂时还没找到增长leader。老海盗当时的状态大概是这样的:
前面已经说到,新增和活跃数据整体看来已经非常不错了,但是有一个指标还是一直困扰着整个团队(其实是老板):商业化收入太低!
而商业化收入太低的表层原因:
用户主要集中在拉美,东南亚,印度等发展中地区,缺少北美,西北欧等发达地区的用户基础。从数据呈现上来看,就是这两个地区的新增用户相对当地市场规模而言很小,且当地新增用户的留存、时长等核心数据也比其他地区逊色不少。
所以老海盗被交代了入职后的第一个任务:提高在高商业化价值地区的用户新增!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北美西欧用户的新增。
受命后老海盗诚惶诚恐地开始了各种看数据,提出猜想和验证:
第一个猜想:我们的产品设计太Low了,发达地区的人审美不喜欢?
打脸数据:日韩台的各种数据非常漂亮,在韩国的月活用户/互联网用户的渗透率甚至比东南亚好。
第二个猜想:我们全球整体新增里面iOS和Android的比例为1:3,但是变现收入却是6:4,所以是iOS端的iMovie(Apple自家的剪辑软件)做的太好了,挤占了我们的生存空间,抢走了我值钱的客户?
打脸数据:我们在强势地区的iOS上的用户数据不比Android差多少,特别是日本这个iOS占比极高的市场,我们的各种数据也是特别漂亮。另外第三方数据显示iMovie的活跃用户也远没有老海盗想象的那么多,能占领了整个市场空间。
第三个猜想:北美西欧人不喜欢做视频?
打脸数据:不需要数据,欧美的录像带文化催生了Youtube,且当时twitter旗下的vine作为世界上第一款知名的短视频产品正在大力推广。同时在Instagram上视频占内容比也是在日益提高,Instagram的视频拍摄制作剪辑功能也是随着版本迭代越来越重,虽然功能还远不如我们的产品,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第四个猜想:我们的语言本地化做的太烂了,英语版本质量不如西语,意大利语,日语,韩语等!东南亚、印度用英文的人不够挑剔,所以不影响他们使用?
打脸数据:从概率学上来说我们都是找的外包翻译平台,很难想象一个世界第一大语言的翻译水准会一次次的被各小语种超过。而且用户运营那边统计用户反馈的数据也显示:我们的小语种文案偶尔都会被用户纠错,但是用户量最大的英语用户几乎没有!
另外老海盗注意到了两个现象:
美国的西班牙语用户无论是在iOS端还是Android端,他们的用户数据都非常接近拉美国家用户,无论留存还是时长等,都远远优于美国英语用户。
南欧的西班牙,意大利等国家的用户数据虽然不如东南亚,印度等地,但远远好过同在欧洲的西北欧。
以上猜想和验证是在大半年中陆续弄完的,所以到最后老海盗也是接受了这个现实。虽然不知道不能起量的原因,但还是浑浑噩噩的不停用一些手段想要提高北美西欧的用户新增数量,但改变微乎其微。
在这一刻老海盗接受了一个事实:东南亚,印度,日韩台的用户就是喜欢我们的产品,但是北美西欧的就是没那么喜欢,虽然不知道为什么。
我的第一号任务在我服务的两年里从来没有真正完成过哪怕任何一个微小的里程碑,些许提升的新增数据都不能持久,很快就会静如死水。公司没有招到合适的增长leader,我还是那个唯一的海外增长员工。
而我似乎认命了,为了达成收入指标,也不得不基于现有用户提升ARPU值,一半的时间跑去对接广告平台进行变现,研究广告系统,waterfall和realtime bidding等东西了。
过了两年,我带着这个包袱,离开了团队去了新的公司;而之前的团队,虽然不知道底层原因,但是既然已经知道这个产品就是不受欧美用户喜欢,所以也在不断开发一些新产品不停试水。
在接下来的两年里,老海盗做砸了一个中东市场的产品,也从零到一做起来了一个印度市场的产品,我似乎已经把之前的包袱忘记了,出海浪潮之下,到处都是机会,工作只是工作罢了,不是么?
但老海盗无论行走在德里的大街上,还是曼谷的巷子里,亦或是坐在迪拜的茶馆里,隐隐约约地我都感觉到这些地方似乎存在着和中国社会的某种同质性,而这种同质性却是和北美西欧社会形成了某种异质性。
阿拉伯人和中国人一样出于面子,喜欢非常委婉地说话;德里的街道和中国的街道一样到处是霓虹灯和各种高饱和色的装潢;去曼谷商人家里参加私宴,更多是在拉近距离和彼此赞美,但不是讨论生意细节的场合。
而这种差别可能就是那个产品做不起来的关键,虽然不知道那种差别是什么。
那两年我在做运营,也在做增长,而增长使我不得不更加深入的学习传播学。离开那个团队后的第三年,我学到了跨文化传播学,而这就是解开这个谜团的钥匙。
02
现象
在给到我先来比较一下三款天气类APP, 分别是国内用户量最大的墨迹天气,雅虎天气日本版,雅虎天气国际版的首屏设计。
图片上从左到右依次是墨迹天气,雅虎天气日本版,雅虎天气国际版。
用一句话概括:
墨迹和雅虎天气日本版页面设计复杂,信息量巨大。
雅虎天气国际版设计简洁,只有关键信息。
再来看看电商:
这是amazon美国没有登陆的状态
这是日本乐天没有登陆的状态
这是京东没有登陆的状态
一句话概括:
amazon美国简洁,甚至连商品价格标签和商品名称都直接略去;
乐天和京东页面复杂,京东甚至夸张到下面的商品推荐流是无限拉取,也就是永远拉不完!
无论天气APP还是电商,在各自所在的市场相当有代表性,都是泛用户产品,而我选择的3款天气APP和3个电商平台,在各自市场也是非常成功的,目前的设计其实代表了三个市场用户整体上不同的使用偏好。
而产生这些偏好的原因呢?
03
心理学研究
在《Holistic versus analytic expressions in artworks: Cross-cultural differences and similarities in drawings and collages by Canadian and Japanese school-age children》这篇论文里,通过比较日本和加拿大儿童绘画的倾向,得出的结论加拿大儿童更倾向于分析型思考者 (Analytic thinker),更专注于单一具体事物和事物的核心。日本儿童更倾向于是全局思考者(Holistic thinker),更专注于事物之间的整体联系。
加拿大儿童倾向于把绘画的主题“地平线”放到视觉上更居中的位置,以此作为强调。而日本儿童会把地平线放到更高的次要位置,同时会加入更多的其他视觉元素,例如更多的房子,人,植物,通过画面的整体性来突出“地平线”。
而在《Culture and Aesthetic Preference: Comparing the Attention to Context of East Asians and Americans》这篇论文里,通过比较美国和东亚(中日韩)大学生拍摄同一组模特的人像时的倾向得出了类似的结论。
参与实验的美国学生更倾向于拍摄大面积的人脸,而东亚学生更倾向于拍摄人作为整体在一个复杂背景中的全身像。
而《How Much Information? East Asian and North American Cultural Products and Information Search Performance》这篇论文揭示了,东亚学生在长而复杂的网页中完成信息检索的速度显著快于欧裔加拿大人,反之在简单的短网页中,欧裔加拿大学生的表现更好。
04
心理学成因
以上两幅图都是典型的东亚式城市街道,日本的城镇化率为92%,中国为66%,大部分人的居住环境都是如图上高密度的。
美国的城镇化率虽然高达83%,但其实前20大都市圈总人口也就9100万人,只占美国人口的26%。而且除了纽约都市圈外,其他都市圈远远没有东亚城市的人口密度,这就造成了视觉密度的完全不一样。
第二大都市圈——洛杉矶都市圈最繁忙的街道
第十大都市圈——凤凰城核心街区的傍晚
第二十大都市圈——巴尔的摩晚高峰时间段最核心的街道,这光污染水平不如国内10万人级别的县城核心街道。
而绝大多数美国人住在如上图这样的小镇上,镇上除了学校,警局,邮局等公共设施外,就是一些社区杂货店和做本地生意的非连锁小餐厅,小酒吧。
更多的购物是在这种环境中完成的,在离镇中心10-20公里外地价便宜的地方起一个沃尔玛之类的大超市和一个超大停车场,然后绕着停车场修一排连锁小咖啡厅/小餐厅等。
这种居住/生活环境的巨大差异,直接导致了东亚人和美加澳新等低人口密度环境中长大的人处理信息能力的差异。东亚人长期暴露在海量视觉信息中,习惯在中间快速找到有效信息;而美加澳新等地区绝大部分人每天需要处理的视觉要素更少,所以更专注于一个更具体的信息要素。
(未完待续,下一篇会讲述社会学原因和如何指导我们的产品设计,敬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