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专栏||稻鳖共作保生态,特色模式显优势 ,“‘乡’约龟鳖基地,谱写振兴诗篇”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赴安徽省合肥市调研

教育   2024-07-31 22:55   云南  

7月22日下午,为进一步了解稻渔共生种养模式,合肥工业大学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乡’约龟鳖基地,谱写振兴诗篇”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在陆剑锋老师的带领下,同水产养殖网总编、强渔教育科技创始人蔡俊来到合肥市肥西县三河镇,参观调研安徽杰与祥水产养殖有限公司,了解独具特色的稻渔共生种养模式,探索稻鳖共作模式的独特优势与市场前景。团队成员与公司总经理方国侠展开座谈,探寻其创业历程及稻鳖共作模式发展进程,发扬专业优势,勇担乡村振兴的时代使命。

01

稻鳖共作促进绿色生态循环

稻鳖共作模式是指在稻田外圈挖掘少量沟壑,为鳖提供栖息场所,利用边行效应,在保证水稻产量的前提下,稳粮增收。此模式借助水稻和鳖的互利共生,减少化肥、农药的用量,达到“一田双收,一水两用”的效果,并通过生态处理,实现养殖尾水零直排。鳖具有捕食有害生物及疏松土壤的习性,助于减少水稻病害发生。同时,鳖和鱼类的粪便能促进水稻根系生长,水稻生长过程中也能净化鳖和鱼类的排泄物,并为二者提供遮阴避暑的场所,建立绿色生态循环的稻渔共生系统。

图1  安徽杰与祥水产养殖有限公司稻渔共生池塘俯拍图

团队成员在座谈中了解到,2012年,方国侠开始从事池塘人工养鳖工作,2015年转而探索稻鳖共作模式,2019年开始在原有基础上将单季稻改为双季稻,随后又成功尝试种植了“再生稻”,并在水中放养鲫鱼、鲤鱼等鱼类,实现复合一体化养殖。稻-鳖-鱼融合的稻渔生态种养模式的效益显著高于稻鳖、稻鱼和水稻单作模式,养殖抗风险能力强,具有较高的科研和推广价值。

此外,方国侠还提及龟鳖养殖的发展方向——绿色、安全、高效已经成为现代农业生产的主流方向,随着农业技术的发展和环境意识日渐增强,稻渔生态种养(如“稻鳖共作”)作为一种绿色生态循环产业,能够有效保障稻谷生产、保护生物多样性,是发展现代农业的有力抓手。

图2  实践团队与安徽杰与祥水产养殖有限公司总经理方国侠进行座谈

当前,由于大众对于甲鱼营养品质的了解度、认可度不高,成为了制约甲鱼产业市场扩张的重要因素。随着国家大健康发展战略及食品安全思想深入人心,大众关注重点由“吃的饱”转向“吃的精”、“吃得好”,甲鱼产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因此,企业仍需加大宣传推广力度,让甲鱼“走出去”,成为大众餐桌上的常见佳肴。

02

特色种养模式显高产增收优势

结束访谈后,团队成员迈上田埂,实地参观并了解了稻渔共生种养池塘。方国侠介绍,企业坚持生态养殖,无出栏时间限制。在甲鱼第三、四年产蛋高峰期,收集甲鱼卵进行售卖,增加效益。在甲鱼产蛋率下降时,出售生长多年、口感鲜美肥腴的甲鱼。相比于温室养鳖,稻鳖共作模式更加灵活,抗风险能力更强。此外,公司非常注重“产学研”合作,经过多年发展,已成为国家稻渔综合种养标准化区域服务与推广平台。


图3  安徽杰与祥水产养殖有限公司总经理方国侠向实践团队介绍“稻渔共生”种养模式

在龟鳖产业调研的最后一天,团队成员怀揣“重实践,肯思考,勤总结”的态度,进一步了解了稻鳖共作模式的独特优势和龟鳖产业发展前景。习近平总书记说过,“无数人生成功的事实表明,青年时代,选择吃苦也就选择了收获,选择奉献也就选择了高尚。青年时期多经历一点摔打、挫折、考验,有利于走好一生的路。”

团4  队成员与怀安徽杰与祥水产养殖有限公司总经理方国侠合影

在此次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中,团队成员全面了解了我国龟鳖产业的发展现状、市场痛点和未来前景,切实担当起新时代党和人民赋予的时代重任,坚定建设自我,投身乡村振兴伟大事业的决心,积极投身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努力成为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材。


图/石凯烨

文/邓润鸿  张文琦

排版/董子渊

责任主编/董子渊

校核/努尔比耶姆·麦麦提

审核/李艳



合工大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
为在校大学生提供更多的资讯,传播正能量、弘扬主旋律,着力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学生中的实效性,增强当代大学生的爱国爱校情怀,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