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晚报 | 作家商国华:遥远的记忆与今天的佳誉

民生   2024-11-25 12:41   辽宁  


文/关彤
不曾有过沈阳生活与工作经历的年轻人或许不理解,工业对沈阳来说,究竟意味着什么。为何有关工业的故事、传承、文化、遗存,几十年如一日在城市传唱、流传,一刻不停?
初冬的沈阳,铁西区一间办公室里,沈阳市文史馆研究员、国家一级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商国华先生谈起创作工业题材文学作品的初衷,“一座老厂房,一个老车间,一根老烟囱,都会发出一种凝固的语言,‘我是哪个年代的’‘我在这里生产过什么’……哪怕有一天现在的这代人不在了,这些述说仍会流传下去。”

商国华(左)

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商国华开始创作有关铁西工业的题材。迄今,他累计创作、出版了与铁西相关的故事四百余万字。辽宁省“五个一工程”奖、第十四届辽宁曹雪芹文学奖、四次辽宁省文学奖,商国华用他的作品,登上了一座座文学创作高峰。
商国华新作
2022年,《国家砝码》出版,从来不给作者写序的滕贞甫(时任辽宁省作家协会党组书记、主席)感动于商国华的赤诚,破例为他作序。在序言中滕贞甫写道:“可以毫无夸张地说,商国华先生确实是辽沈文学界的一棵常青树,他如同文学辽军中的‘黄忠老将’,又像东北知名的老作家草明,他一直关注工业题材创作……”2024年初,辽宁开启“火车头”创作计划,商国华创作的《奠基路上》,获誉辽宁火车头计划开山之作。
很多人都是通过他的文字,了解铁西的前世与今生。
条条大路在心间
很多人评价说,商国华写铁西对味儿,了解他的人知道,因为他懂铁西、懂铁西的轰鸣。商国华1950年生人,3岁那年,随着从抗美援朝战场回国的父亲来到沈阳,在铁西长大,“周边全是工厂大院,身边的朋友也都是工人子弟。”火红的记忆从此烙刻进商国华的心里,“小时候学校只上半天学,放学后一帮小孩没地方去,就到建设大路以北看工厂。当时大家还发明了一种新玩法,看谁厂名记得多、记得准。”那真是一段火红的岁月,那一溜一百多家工厂像摆阵一样渐次排开,一个挨着一个,“我们就顺着建设大路走,一个工厂一个工厂地走。”对企业的了解,便从名字开始了。
商国华(右)在工厂调研
再大一些,商国华开始对工厂里生产的东西感兴趣,“这个也好办,大人没有时间给我们讲,可小孩子之间会讲,因为大家的爸爸、妈妈都在不同的工厂工作。”提起那部获得了辽宁省“五个一工程”奖的长篇小说《我们走在大路上》,商国华说,就离不开那些宝贵的熏陶,“写字者,写心也。”后来小说获奖,市委宣传部提出要将其改编成影视作品,于是商国华任编剧,将《我们走在大路上》改编成了电视连续剧《大路上》。该剧也不负所望,获得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中国电视剧飞天奖、中美国际电影节金天使奖。
写作是“半路出家”
在采访之前,记者曾拜读过商国华的一些文字,《奠基路上》《国家砝码》是他最新出版的报告文学,每部作品都有20余万字,均是沈阳市重点文艺精品创作生产扶持项目。硬朗的题材之下是不曾改变的讴歌,那些从沈阳解放到沈阳振兴有血有肉、生动鲜活的人物,那些内容饱满、情真意切的故事,总能击中阅读者的心,催下一连串感动的泪。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身为国家一级作家、四次辽宁文学奖获得者,写作其实是“半路出家”。商国华当了7年兵,从部队复员后,在铁西区委宣传部工作,成为宣传干事。他的第一首散文诗《老与不老》就发表在《沈阳晚报》当时的“夜来香”副刊上,是首写工业的小诗。后来由于工作原因,商国华陆续成为报社、电视台的通讯员,在媒体窗口讲他所了解的铁西点滴,“复员后我工资每月只有38.6元,是稿费补充了生活的不足。”
尝试写大部头作品前,还有一段插曲。商国华说,他今天的成绩,离不开当时铁西区委的宣传部部长宋希龄先生。“我刚到区宣传部工作不到一周,就接到任务,老部长让我写一份简报。”在部队每天摆弄榴弹炮的一双手要在原稿纸上摆“方块字”了,这让商国华犯了难,他一宿没睡写了600多字,满满三页原稿纸。“第二天,老部长看后拿红笔在稿纸上勾掉了几乎所有的文字,我记得特别清楚,只留下了27个字。”后来,宋希龄又安排商国华在休息时间写东西,过年过节也有任务,简报、总结、汇报、新闻,年轻的商国华全都照做,可最后派上用场的内容却不多,“当时我并不理解老部长,在心里埋怨他不让我休息,安排给我的任务大部分都用不上,白耽误工夫。”直到1982的一天,当时的市领导要听铁西区精神文明建设汇报,周五布置的任务周一就要交稿,匆匆受命的商国华只用了不到3天时间便将报告写了出来,并得到市领导的认可,他才读懂了老部长的用心,“他是在锻炼我呀。”
说到老部长当年的良苦用心,当着记者的面,商国华依然掩饰不住感激的泪水。
笔下的沈阳、铁西是有精神的
2003年,在铁西区多个部门工作了28年的商国华调任铁西区人大常委会工作。人大视察拓宽了商国华认识工厂的视野,也为他开创了创作的新天地。
2002年“五一”,辽宁电视台一辆转播车开进工厂,商国华写的诗歌在车间里转播,《重型人的磨砺》《铁西的工人大哥大嫂,我想对你说》……转型期的工厂里,工人们在车间席地而坐,边听边哭,到工厂采风的商国华也哭。也是在那天,时任沈阳重型机器厂(今北方重工)党组书记王铁峰当着工人的面,给商国华颁发了“名誉职工”的证书。也正是这份荣誉,让商国华萌生了写报告文学的动力。由此,记录沈阳重型机器厂的报告文学《钢铁作证》在春风文艺出版社出版了。在写报告文学《锻造中国芯》时,商国华发扬一贯的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写作风格,多次走进鼓风机厂。后来,中国外文出版社不仅出版了《锻造中国芯》,还将其译成英文版,向英语国家发行……
商国华在三十五六岁的年纪开始工业题材文学作品的创作,他每天写至深夜,一直坚持到了今天,这种习惯也成为他的生物钟。在获评沈阳市文史研究馆研究员后,他的作品又多了呈现的平台。辽宁省作家协会党组书记、主席周景雷在评价《奠基路上》说:“商国华的创作体现了他作为共和国同龄人、共和国工业体系建立过程的见证者和参与者,对优秀工业传统文化的深度挖掘以及对当下的启示,字里行间充满了激情和阳光。”
就在读者期盼商国华的新篇时,熟悉他的人发现,他又重新写诗了,《沈阳凝聚中国力量的土地》《新铁西担当的旗》等诗篇在朗诵名家的诵读下,火遍山河。“在辽宁攻坚年、攻坚战的时刻,无论是作家还是文艺工作者,都应该为我们的城市鼓劲,为家乡发展鼓与呼,这是最基本的责任。”
来源:《沈阳晚报》2024年11月23日05版

编辑:刘乃莹

铁西报
关注、参与、记录铁西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