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日报头版转06版:沈阳奋力打造具有影响力的区域性科技创新高地

民生   2024-11-26 10:03   辽宁  


沈阳日报、沈报全媒体记者 岳雨 锐意进取敢为先,创新沈阳谱新篇。

沈阳,正在加快建设东北亚国际化中心城市,打造区域性科技创新高地,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全面振兴其时已至、其势已成、其兴可待。建设创新沈阳,为沈阳实现全面振兴,当好东北、辽宁振兴发展排头兵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根在沈阳、志在创新。全市创新主体、科技工作者牢记“国之所需、振兴所盼、沈阳所能、我之所往”,在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攻坚之年交出了令人欣喜的成绩单。

全市各级各类科技创新平台达到1710个,科技型企业达到25318家,科技型企业总数持续保持东北地区首位;11个项目获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占全省79%;连续4年入选全球科技集群百强城市,连续3年跃升29个位次,跻身全国15个科技创新策源地。2023年,沈阳市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达到233.9亿元,同比增长14.2%,投入总量和增幅均创下历史新高。

勇担当:“国家所需、沈阳所能” 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11月12日,由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研制、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沈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生产的具备隐身化、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特点的新一代隐身多用途歼击机歼-35A,正式在第十五届中国航展上亮相。这一刻,所有国人无不为祖国的强大和科技进步而感到自豪。

11月15日,国内首台套八级整体齿轮式压缩机组在沈鼓集团总装车间下线。该压缩机组国产自主化率达到100%,填补了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空白,成为沈鼓集团作为“国家砝码”的又一力证。

近年来,我国在深海、深空、深地、深蓝等领域抢占科技制高点,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历史性成就。神舟飞船翱翔宇宙,“天问一号”探测火星,嫦娥五号、嫦娥六号月球取壤,“奋斗者”号深潜万米海底……在一项项国家重大工程中,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中国机械总院集团沈阳铸造研究所有限公司等耳熟能详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奉献着“沈阳智慧”。

“国家所需、沈阳所能”,这是沈阳建设科技强市、打造区域性科技创新高地、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铿锵回答。沈阳在建设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上持之以恒,全力支持驻沈国家级科研机构高质量发展,塑造科研院所与地方合作典范的同时,高水平、高速度建设辽宁材料实验室、辽宁辽河实验室、太行实验室辽宁基地,主动对接、融入国家实验室体系。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所长刘岗表示,金属研究所将扎根沈阳、深化合作,推动国家重大项目在沈布局、高端人才留沈兴业、科技成果本地转化,共同建设学科优势明显、重大项目聚集、政策体系完备、辐射带动有力的区域性科技创新高地。

筑基石:“育苗、培干、强柱” 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

辽宁省科学技术厅近日发布的《2024年辽宁省拟备案雏鹰瞪羚独角兽企业名单公示》显示,沈阳市共有320家科技型企业进入公示名单,占全省拟备案雏鹰瞪羚独角兽企业总数的51.4%。其中,东软睿驰汽车技术(沈阳)有限公司、辽宁冷芯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是此次仅有的进入独角兽企业和种子独角兽企业名单的企业。

“企业兴,则沈阳兴;企业强,则沈阳强。”沈阳市不断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大力培育科技型企业群体,塑造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新优势,使科技型企业成为沈阳区域性科技创新高地建设的重要支柱。

2024年,市科技局不断强化企业技术攻关,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325沈阳模式”,推广产业链创新图谱经验;面向全市重点产业集群凝练技术需求,形成“卡脖子”技术攻关清单;组织实施省市“卡脖子”技术攻关专项。截至目前,已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130项,通过重大科技专项、“揭榜挂帅”等项目累计解决技术问题215个,开发形成新产品、新工艺、新装备及专利、标准等290项。

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市科技局坚持开展科技型企业“育苗、培干、强柱”专项行动,完善“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雏鹰瞪羚独角兽企业”梯度培育体系,厚植科技型企业快速成长、高质量发展的沃土。

悉心育“苗”,壮大科技型中小企业规模。设计特色化、差异化的创新积分评价指标体系,针对企业不同阶段成长所需,推动各类创新资源和要素与入库企业进行对接合作,助力企业快速成长。

精心培“干”,扎实做好高新技术企业培育。依托7个科创街区和13个科创园区,实施平台集聚、成果转化、科技招商等8大行动,以头部企业配套园区和重点特色工业产业园区为抓手,通过强化未来产业布局、业务拆分重组、模式创新、跨界投资等方式,孵化、引进高新技术企业。

倾心强“柱”,加快推进科技领军企业培育。面向我市重点产业集群,建立科技领军企业培育机制,加大政策资金支持力度,引导科技领军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承担国家科技重大项目。制定《沈阳市加快独角兽企业培育行动计划(2024—2025年)》《沈阳市科技领军企业认定管理办法》,针对独角兽企业成长特点规律,围绕科技赋能、金融支撑、市场拓展、人才引育等独角兽企业成长发展重点环节,推出20项行动举措,推动一批科技型企业加速成长为独角兽企业。

沈阳市正在着力打造以科技领军企业为引领、高新技术企业为核心、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的“科技企业矩阵”。截至目前,2024年新增科技型中小企业3748家,占全省新增数量的56.44%。组织1538家企业参加高新技术企业评审,通过率达到87.13%,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年底有望突破5900家。

谋未来:打通转化“最后一公里” 强化科技成果本地转化率

沈阳工程学院大学科技园今年“有点忙”,作为沈阳市3家国家级大学科技园之一,科技园常态化开展项目路演,举办“科转沈阳·赋智惠企”科技成果专场路演,通过建设清洁燃烧与储能技术中试基地,校企合作打造技术创新、概念验证和中试熟化三大核心平台,加速科技成果转化落地。目前已转化高校专利技术50余项,促成40余项科技成果在能源电力企业推广应用。

沈阳产业技术研究院是沈阳市推进科技体制改革、为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而成立的新型研发机构,创立东北地区首家实体化运营的概念验证中心是其今年的创新之举。概念验证中心是科技成果转化的“第一站”,主要面向先进材料、生物医药、智能制造、信息技术、新能源领域,发挥对早期硬科技项目(技术)的发现、评估、验证、转化、赋能等核心功能,探索具有小成本、短周期、低风险特点的科技成果转化路径。

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才能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沈阳市不断优化创新空间布局,强化院地、校地合作,支持科技创新平台提升能级,加快布局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场景,建设概念验证中心和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基地,畅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通道,提升本地承接能力,完善本地转化激励政策体系。目前,已完成“一城一园三区多组团”科创空间布局,基本形成创新平台、验证平台、中试平台、孵化平台、服务平台等较为完备的技术创新与转化孵化平台体系,为科技成果本地转移转化提供了广阔的承载空间和创新资源支撑。截至目前,沈阳市登记技术合同9403项,完成技术合同成交额510.97亿元,同比增长37.83%。

市科技局印发《沈阳市大学科技园管理办法》《沈阳市大学科技园专项实施细则》,以“一校一园”“一校多园”“多校一园”等多种模式,打造各具特色的大学科技园。目前,已备案29家沈阳市大学科技园。

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基地、场景应用建设。实施“奖补”变“股权”政策,通过“国资入股”“股权穿透”支持中试基地开展关键共性技术熟化,累计产生新产品764个、新技术533项,孵化科技企业664家。依托沈阳产业技术研究院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基金(二期)建设,7个项目获得4399.5万元的投资资金支持。目前,沈阳市拥有66家中试基地,涉及10个产业集群、137个细分领域、156项公共服务事项。

来源:《沈阳日报》2024年11月26日头版转06版

编辑:刘乃莹

铁西报
关注、参与、记录铁西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