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项工程进行时 | 百家塘村:文艺与文明“乡建”让和美乡村“内外兼修”

政务   2024-11-05 17:02   江苏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只有振兴乡村文化,才能让乡村发展有魂,让乡村振兴有根。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大力提倡乡风文明发展的今天,充分发挥乡村文艺的独特功能,对于丰富农民精神世界、传播文明乡风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我市在文艺惠民、文艺品牌、文艺阵地、文艺创作等方面积极探索,以文艺星火点亮文明乡风,助推乡村振兴,在百家塘、姜下、礼诗圩等村庄打造了一批带有“泥土芬芳”、吸引“群贤毕至”的创作实践基地,为各类文艺人才、文艺爱好者提供广阔的展示舞台和温馨和谐的“文艺之家”,乡村文化已然一派百花齐放的繁荣态势。和美乡风浸润百姓生活,百家塘村正是其中典型案例之一。



文化阵地涵养乡风


淳朴雅致的古老建筑、绿意盎然的河边小道、熙攘热闹的烟火气息、雅趣浓郁的文艺氛围……百家塘村地处溧阳、宜兴“两市四镇”交界处,是江苏省文明村、江苏省特色田园乡村,也是江苏省美育推广基地和全省首个锡剧主题村。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文艺阵地是践行文艺为民、文艺惠民和文艺乐民路径的重要窗口,是探索“文艺助力乡村振兴”新模式、增添精神文明建设新活力的重要载体。多年来,百家塘村加大人力、物力、财力投入,不断健全完善基层文艺活动设施,因地制宜建设和翻新村内大戏台、杨企雯艺术传习馆、兰云堂、“中和”老茶馆等,同时坚持“建、管、用”并重原则,打造各类新时代文明实践点,为乡村文艺活动开展提供基础文化设施保障。

百家塘“文艺之家”正是我市用实际行动贯彻落实中央文明办、中国文联“强基工程-文艺助力基层精神文明建设行动”,到乡村“种文化”的积极探索。在建设过程中,百家塘村把文艺作为浇灌乡土沃野的甘泉,把文艺工作者当成培植乡土文化的园丁,把文艺工作者的作品当成乡土特色的果实,现集中建有市摄影家协会、戏剧家协会、书法家协会、美术家协会等“文艺之家”创作实践基地,汇聚了摄影、戏曲、书法、美术、民间文艺、音乐等艺术门类。

同时,东华大学、天津城建大学、苏州当代油画院、常州市美协等院校和艺术机构共建艺术基地也在此落户,为全省各类文艺人才、文艺爱好者提供广阔的展示平台,引导文艺家走进乡村“种文化”,以激活乡风文明的内生力量。



文化惠民浸润乡土


以今年国庆假期为例,百家塘村开展了戏曲专场、国乐表演、相声专场、隅见音乐会共计26场次,引进的田园萌宠、早茶市集、非遗体验等系列活动共营收120余万元,吸引了约10.6万人次游客前来打卡,各级媒体竞相报道。

百家塘村以艺术为重点,通过比赛、活动等多种形式,让人们在参与、欣赏各种艺术活动中,感受主流文化的魅力,充实业余时间,实现精神的共富。

近年来,百家塘村深入剖析当前乡村文艺惠民活动存在的问题,以“离乡土最近才有生命力,离农民最近才有亲和力,离农村最近才有感染力”为出发点,推动文艺与乡村、与百姓“更近”“更实”“更亲”。该村依托阵地建设,组织摄影、美术、书法等名家优秀作品定期在基地展览;将非遗市集、大戏台等设在了乡村田头;开展采风写生、影视论坛、微电影拍摄等系列文艺活动,吸引焦尾琴、少儿书法、影视、粉画等文艺形式入驻乡村。

与此同时,按照基层所盼、群众可选、特色创建的原则,持续开展紫金文化艺术节、中吴文化系列活动以及锡剧周周演等广场文艺演出,通过各具特色的乡村文艺活动将村规民约、文明好习惯潜移默化地融入生活,让村民们不出村就能享受优质的文化服务,进一步推动乡风文明建设和文化传承。

高质量文化产品和文化活动不断提升着溧阳品质城市的内涵和厚度。如今,一篇篇文艺振兴乡村、百姓幸福美满的动人文章正在百家塘书写。



文化品牌赋美文明


文化品牌正日益成为百家塘村乡村振兴建设的重要动能。

如今,第七届中国古琴“幽兰·阳春”奖暨2024焦尾琴故里古琴艺术展演、第二届《淳化阁帖》杯江苏少儿书法“百佳”作品展、常州市戏剧展演周等一项项颇具影响力和国际范儿的文化活动在百家塘方兴未艾、竞放异彩,让群众深受文化的熏陶,持续赋能乡村之美。

中国古琴艺术展演将溧阳历史元素与人文元素完美融合,不仅增加了“焦尾琴故里”城市品牌的曝光量,也为传统文化产业生根发芽落户打下了基础,进一步推动了焦尾琴的传承、保护,更唤醒了溧阳群众“明慧”的文明基因;省级少儿书法活动新闻报道相继在央视、学习强国、新华网等十余家国家级、省级平台发布,持续提升溧阳少儿书法和乡村文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文化艺术的种子在村里萌芽、长大,让村民看到了发展机遇,村内面貌焕然一新,为物质与精神的双重“蝶变”奠定了良好基础。

风格迥异的工作室、宁静雅致的咖啡馆、活力满满的文创店……乡村的发展既带动了本村年轻人回流,也极大提升了原村民的文化认知和理念,构成了一群既热爱乡村生活,又极富趣味的“新村民”和世代在这里生活的“老村民”和谐相处的社会生态面貌,让文明新风变得有“品行”、有“温度”、有“活力”。


融媒出品 必属精品

转载请注明溧阳市融媒体中心
记者:邹   迪
排版:郑   茵
责任编辑:宋   莉

值班编委:杨   弥



点亮
转发让更多人知道
↓↓↓

中国溧阳
中共溧阳市委直属事业单位,全市最具权威官方资讯平台!传播党声,传递靓溧,有温度,有品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