甪乡人 | 甪直宋家名人宋国祥 : 为了大地的丰收

文摘   2024-11-10 21:00   江苏  

甪直


编著按:


甪直,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秀丽的风光,历代名人辈出,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曾赞誉甪直为“神州水乡第一镇”。

近现代,甪直曾养育走出了诸多名人,一镇三院士广为人知,还有更多的甪直人在科技、教育、医学、工程等各个领域各显身手,为国家建设贡献自智慧和力量,并取得不俗的成绩,他们的名字很多也为大家所熟知。

此外,当年,也有很多甪直人自年青时代的20岁左右,就走出了江南小镇,去往祖国的大江南北,默默耕耘,扎根当地,但无论走到何处,他们的籍贯上依旧是:甪直......。

今天,甪乡人的故事介绍的是优秀共产党员宋国祥其人其事。

▲宋家弄宋宅现址

背景资料
宋国祥,1938年生,苏州甪直人,高级农艺师。

宋国祥,为甪直东市宋家弄宋家的宋资善(民国时曾任甪直乡董,类似镇长)之孙,四房宋匡廷(甫里小学老师)之子(系宋匡廷第一任妻子所生),宋匡廷另有两子宋国明、宋国强,一女宋国丽。

1954年于苏州农校毕业后,响应省委支援苏北的号召、被分配到丰县农业局工作,退休前任凤城镇农技站站长。


注:以下转发仅用作分享,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来源: 徐州党建2002年第12期




为了大地的丰收

-记丰县优秀共产党员、高级农艺师宋国样



01


一个知识分子农民化的形象


一次约见老宋,是在丰县县城的一家宾馆里面。

此前,组织部的同志梗概地介绍了他的情况:苏州甪直人,高级农艺师。1954年于苏州农校毕业后,响应省委支援苏北的号召,被分配到丰县农业局工作,迄今48年来一直在基层孜孜不倦地致力于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退休前任凤城镇农技站的站长,退休后被原单位返聘而继续在奉献着自己的光和热……

及至老宋坐在对面,我们审视了半天,却怎么都难以把他与锦绣江南的小桥流水、吴侬软语和高级知识分子的概念联系起来一

一头花白的短发,没有"型"大概也用不着梳理;一身过时的夏装,皱皱巴巴地说不清楚是什么颜色;一双青布鞋,鞋帮上残存着泥土和水渍的痕迹;一脸黝黑,唯有舒展的皱纹刻划出若干白色的线条;一说话完全是浓重的丰县口音,其间还夹杂着当地乡间的俚语、方言……

给人的印象就是"土"。掉渣的"土"。当今在丰县青年一代的农民身上似乎都少有这种"土"气了。

48年来,宋国祥的头脑里从没有过节假日和星期天的概念。他说:"五一节前后正赶上落谷,国庆节前后正忙着收种,农技站的工作得随着农时季节说事。农民决没有逢星期就休息这一说,长了我也就没有了这个习惯。"因此,只要不是隆冬季节,在宋国祥分管农技推广的田间村陌,几乎每天都会留下他的那幅剪影:高高卷起的裤腿,一双褪了色的解放鞋,被晒得黢黑发亮的皮肤,还有那辆不干不净的自行车﹣﹣以致有人编了两句顺口溜,说他"远看像个卖炭的,近看﹣﹣还是农技站的"。

1996年,丰县评选"十佳公仆",宋国祥荣登红榜。披红戴花、大会表彰之后,领导安排为他们录相、摄影,打算上电视、进橱窗,并要求每人都要打条领带。一说打领带,宋国祥是死活不干。说系那玩艺儿不习惯、不舒服,说长这么大都没打过领带,也不知道那带子是怎么缠、怎么绕的。此后不久县里召开副科级以上的干部大会,宋国祥去了,可是看门的不让进,说看他不大像是开会的样(言下之意是不大像个干部样)。老宋火了:"我叫宋国祥,外边('十佳公仆'的)橱窗里还有我的照片呢,不信看看去!"

"不修边幅"这句话用在宋国祥身上,算是轻描淡写了。同事们奚落他是"败坏社会主义的声誉","给改革开放抹黑"。老伴尤为恼火:老宋的这个寒碜样,实在是给她丢人。就为这两口子不知磨了多少回牙,然而没用:老伴买来上点档次的衣服,宋国祥就是不穿。

老宋却自有他的说词:干我们农技推广这行工作,天天和土地打交道,天天和庄稼打交道,天天和农民打交道。要是西装革履的穿得跟"客"样,还能下得了田?还能和群众打成一片?又怎么能做好本职工作!

—这就是宋国祥。这就是宋国祥的内心世界!

毛主席提倡要知识分子工农化,工农分子知识化。有人说,宋国祥的农民化,算是"化"到骨头里去了。


02


一头为农民鞠躬尽瘁的"水牛"


宋国祥对待工作的认真负责态度和爱岗敬业精神,在县农业局,在凤城镇,在凡是他所工作过的地方,几乎是人所共知、有口皆碑的。

1964年宋国祥调到了欢口,担任欢口、沙庄、师寨、顺河四个公社农技站的站长。工作量大了,他每天更是忙得神头鬼脸、食宿无常。清早4点多钟他就骑上自行车出发了,走村串队,哪天都不少于百十里路的行程。一早一晚他用煤油炉烧点吃的,中午饭什么时候吃、在哪里吃可就说不准了。宋国祥的挎包或衣兜里不断带着馍馍,啥时候饿了就啃上两口,他把这比喻为火车头添煤,风趣地叫做"加炭"。中午误了饭时,噎上两个馍馍,到社员家里喝瓢凉水,这顿饭也就给打发了。

宋国祥自我界定是推广型的农技人员,并解释说,这种类型的人技术水平不一定要求很高,但必须密切联系当地实际,密切联系农民群众。宋国祥进行农技推广,从来不生般硬套、照葫芦画瓢。他认为真理也没有绝对的,外地的经验再好也都会有一定的局限性,比如谁都知道水稻农垦58比农垦57的米质好而且产量高,但是农垦58江南能种,在丰县就不宜推广,因为光照的温度不足。"桔生淮南则为桔,生于淮北则为枳",双季稻要在丰县,不信你瞧,光长秆儿不长穗儿,长了穗儿也不长粒儿。几十年来他始终坚持一个原则:别人再先进的农业技术,不通过自己的试验示范,就不能盲目推广。犹如神农尝百草,他必须自己先尝尝,看看咋样再说。宋国祥记住了当地的一句谚语,"娶个媳妇一辈子,种下庄稼一季子"。民以食为天,这可是马虎不得啊!

宋国祥主要与水稻打交道。在长期的实践中,他逐渐地摸清了水稻生长的一些特点和规律,用来指导田间管理,效果非常显著。比如他根据水稻落谷后芽期比苗期抗寒能力强的特点,指导农民把落谷时间从传统的5月1日适情前移,以避免因天气变化造成误期、晚苗现象。实践证明提前育秧的水稻,秸秆茁壮,抗灾能力强。他还根据落谷后种子内的营养成份先断氮后断碳的规律,指导农民追施断奶肥从二叶一心提早到一叶一心,并把原来一次性的断奶肥分为两次施,如此秧苗得肥早,吸收均匀,肥效期长,长势很好。群众还通过实践总结成了两句谚语:"早追苗粗壮,晚追苗细长"。秧苗栽插后,宋国祥同样要求农民追施返青肥也由传统的一次改为两次,因为尿素是有机化肥,撒到田里有个分解的过程。具体的操作原则是:稻秧栽下去三天后人进稻田只要不漂秧就可以施第一遍肥,宋国祥给它起名叫"催青肥";7-10天后再施第二遍肥,那才叫"返青肥"。一次施肥与两次施肥的总量相差无几,但两次施肥的水稻分蘗早,素质好,产量高。

稻飞虱是水稻的天敌,是可致水稻颗粒无收的毁灭性虫害。稻飞虱一旦肆虐,不论发现和扑灭得怎样及时,实际上都已经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损失。宋国祥经过长期观察,发现稻飞虱几乎是随同水稻与生俱来的,因此他强调要坚持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目前消灭稻飞虱的强效药剂是扑虱灵,并适量配合其它稻田农药,这是一种内吸药。宋国祥实验显示:每亩地一次喷洒50克扑虱灵并配以适量的其它稻田农药,可保障一月之内无虫害。按照老宋的要求,稻农们于7月上旬、8月上旬和9月初分别打药一次,稻飞虱果然就销声匿迹了。
为了摸索水稻纵卷叶螟的生长规律,探寻经济高效的防治方法,宋国祥可谓吃尽了苦头,煞费了苦心。他天天蹲在稻田地里瞅呀瞅呀,不断地在本子上记呀记呀。蛾子产卵后,他就依照先后顺序分别予以编号挂牌,仔细观察它们的变化和动静。烈日当头,汗流浃背;下雨天,宋国祥披块塑料布或穿件雨衣,照样不误地观察记录。老宋的执著感染了站里的同志加盟。系统地观察使他们发现了一个具有共性的现象:纵卷叶螟孵化后的﹣龄幼虫并不马上爬到上面去作祟,反而向下钻到水稻叶鞘的夹缝里,待蜕皮后才爬上来卷叶吃叶。掌握了这一规律,宋国祥便指导农民在纵卷叶螟的幼虫大批从叶鞘里爬出来的时候喷施农药,这样既省时、省力,省药,防治效果也特别好。

在水稻试种和大面积推广的过程中,只要听说徐州农科所来了优良品种,宋国祥愣都不打,买张汽车票就赶去了。凤城镇的群众尤为感动的是,为使他们用上货真价实的农药,宋国祥不辞劳苦,不取报酬,几次三番地到山东鱼台采购。往返一趟可就是百把里路啊!有一次半路上自行车胎烂了,不巧天色已晚,找不着地方修理,他干脆扒下车胎,就靠车圈推着几十斤农药,步行回家来,直走得脚上磨出了血泡。

凤城镇的农民就住在丰县县城的四周,尤其是城乡结合部的人家,亦农亦商,几乎每户都做点小生意。这些人算不得完全意义上的农民,他们不大懂得农业生产,有的甚至不知道该什么时候和到什么地方去买农药、化肥。这光景,宋国祥又当仁不让了。他心甘情愿地充当了代购员和代销员的双重角色:根据用户的需求,及时地到县农业局植保站和土肥站买来农药、化肥,拉着平车送到各家各户甚至是田边地头。"代购"的时候老宋先掏钱垫付,"代销"的时候再凭发票收回,只当中介不赚钱,买卖双方都高兴。然而,一些靠着农药、化肥取巧牟利的农资经营个体户不高兴了。他们怎么也搞不明白:如今私人卖农药、化肥都不兴送货上门了,这老家伙图的啥?出力淌汗白挨累,有病?!问题的要害是,宋国祥此举毕竟抢了他们的生意,损害了他们的利益。一天晚上,老宋在回家的路上不明不白地被人打了一顿。

"虽九死其犹未悔,虽九死其犹未变",一阵拳脚岂能打掉宋国祥对农民的赤子情怀、对事业的一腔挚诚?宋国祥依然故我!

回忆儿时年华,宋国祥无意中透露:他是属牛的。当时甪直镇还有一个和他同龄的小孩,人们管那个孩子叫"黄牛",而叫宋国祥为"水牛"。真是一种巧合。在广大群众眼里,尤其是熟悉他的父老乡亲们心里,宋国祥不就是一头能吃苦、能耐劳,忍辱负重、无怨无悔、兢兢业业、恪尽职守,为农民鞠躬尽瘁、奉献毕生的"水牛"吗?


03


一曲没有休止符号的晚歌



宋国祥的"牛性",还表现为他的犟劲、倔劲和韧劲。
宋国祥对事业的执著有时候让人看来简直都近乎于"执拗"。凡是他认准的事情,很难被别人动摇;他要是认为不对,立马就和你理论,这种场面多出现在局里的各种业务会上。

宋国祥自喻为镇领导指挥农业生产的参谋。他说,"我和党委保持一致主要是在政治上,要说农业生产那不能盲从。该说的我就得说,该坚持的我就得坚持,不然还要你这个参谋干啥?"镇里开农业会议,不管书记、镇长,谁讲的他要是觉得不对劲、不到位,对不起,"我说两句",站起来就单刀直入。他的一些老友背地里熊他:"你也不是小岁数的人了,怎么一点也不注意场合,不考虑影响?"这类批评宋国祥也认,挠挠头憨笑两声,但是没用。再遇到这种情况,老毛病照样还犯。好在镇里的领导都知道宋国祥的脾气,不但不怪,还很高兴,说不那样他也就不是宋国祥了。凡是组织交办的事情,钉是钉,铆是铆,宋国祥都做得方方正正,规规矩矩。他在凤城镇20来年,不单是当农技站长,还兼任过能源办公室主任,降氟改水办公室主任,青储氨化办公室主任,农业公司经理,机关工会主席,农口党支部组织委员,党校兼职教员……只要是镇党委、镇政府的决议,他就干,而且是周武郑王地干,不遗余力地干,也不管别人的脸色好看不好看。毋庸讳言的是,有些人对他是颇有微词的,说"给他个棒槌就当针(真)使"。然而毋庸置疑的是,宋国祥工作确实干得不错。仅从1985年到1999年,在宋国祥退休前的15年间,每年他都几乎无一漏缺地受到县委、县政府,镇党委、镇政府和有关部门的表彰,荣获了"优秀共产党员"、"先进工作者"、"优秀科技人才"、"工会积极分子"等多种称号。

宋国祥退休后,受到了凤城镇两届党委、政府的挽留和返聘,报酬是每月补助150元。亲戚朋友劝他:"就那俩钱,给他干啥?"宋国祥听得很不顺耳:"'给他干',给谁干?我是给老百姓干的,给共产党干的。我的基本知识是共产党给的,我的工作能力是共产党培养的。别说给钱,就是不给钱,镇党委、镇政府叫我干我也得干。"
有人语气平和。说宋国祥不下棋,不打牌,不养鱼,不玩鸟,除了读书看报之外,没有别的业余爱好。他一生都在庄稼地里,与田野有着割舍不断的情感,那里有他的乐趣,有他的追求。在农村跑上一天尽管很累,但回家往床上一躺,觉得舒服,睡得安稳。也许他没有发挥余热的自觉意识,但起码不是为了钱。要是为了钱,门路多的是,有的企业早就要聘请他了,可是他不去。这人干啥都认真,就是看大门都会比别人尽心尽责的—看大门一个月也不止只给150元吧!

有的情绪激动。说宋国祥尽管不富有,或许与别人经济交往不多,但这个人不"孬"、不"贪",有骨气。一辈子不贪财,不爱财,不该拿的钱他从来分文不取。随之,又援引了几个事例一

几年前,有一天宋国祥到信用社存款。存了780元,回家仔细一看存折,上面写的是7800元。误添了一个"0",便多出了7020元。宋国祥立即返回信用社,叫把存折改过来,还善意地数落了营业员几句,那女同志满面绯红,又感激,又尴尬。

宋国祥有个小姑侨居南非。南非盛产黄金。有一年他小姑回国探亲,要带他去南非定居,说到那里能挣大钱。宋国祥一脸的不屑,说"你们那里也不是什么黄道乐土,我不去!"张口就给回绝了。

宋国祥的不少亲戚在国内外都是颇为知名的人物,可是他从来没有主动地与他们联系过,"文革"十年更是断绝了一切书信往来。宋国祥的哥哥、嫂子都是北京的大学教授,上个世纪80个年代他哥哥被公派到澳大利亚进修时,宋国祥寄去过一封信,对他哥哥说:学业结束后你可得回来呀!哪怕是在国内啃窝窝头,也不能留在外国。你要是背离了祖国,我就不认你这个哥哥了。

前些年,宋国祥有个同学想通过关系把老宋调回吴县农业局工作。苏州是全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宋国祥如果调过去,即使职级不变,月收入也要比在丰县翻上一番。老宋的老伴都动心了,可是他却无动于衷,说:"人不能光为钱,我的事业就在丰县。"有人问:"到吴县不是一样搞你的事业吗?"老宋说:"那不一样。同样搞农技推广,各个地区的自然环境、气候条件、土壤结构不同,做法也就不尽相同。南京的小麦五叶一心越冬,在丰县得六叶一心才能越冬。我这一辈子都是在丰县搞农技推广的,对丰县的情况熟悉,要到江南还得有个熟悉的过程,三熟悉两不熟悉几年下去了,我也就老了,不起作用了"。

春蚕到死丝方尽。如今宋国祥还在不停地忙碌着,他的那辆自行车每天还要在田间小道上颠簸几十里路。到了冬天,不太忙了,不大跑了,他又在冬训班里给基层党员干部上课。退休后老宋对哲学发生了浓厚的兴趣。学习钻研的结果,使人们觉察到他再讲起农业、农业生产和农业技术的时候,不时地就会闪现出哲理的思辩和哲学的睿智。

宋国祥在大礼堂里讲课,讲了一个人所共知但几乎又是人人都不在意的现象:礼堂中间的走道宽,两边靠墙的走道窄,可是散会的时候两边的人走得快,中间宽道上的人反而走得慢,他把这种现象叫做"边际效应",并用来开导凤城镇的群众,要充分利用城乡结合部的各种有利条件,充分发挥"边际效应",把多种经营搞起来,家家户户尽快富起来。宋国祥还说,丰县地处苏、鲁、豫、皖接壤地带,也应该发挥"边际效应",并举例阐述于兹也是大有文章可做的。

宋国祥向凤城镇党委、政府提出了三句话、12个字的农业生产发展方略:"组织强农,科技兴农,立体富农"。并强调说:如果党委、政府重视程度不够,组织保证不力,农业的发展就强大不起来;如果没有较高科技的不断参予和投入,农业生产就兴旺不起来;如果不搞农林牧副渔以及种养加、营运销等立体化的多种经营,农民还是富不起来。他还劝诫各行各业、每个单位都要学会多维比较。一维比较(自身的今昔对比)可能会沾沾自喜,二维比较(与本地域同行业同规模的单位对比)可能会心安理得,多维比较(超越地域和行业的单位对比)可能就会坐卧不宁了。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宋国祥的晚年生活过得充实而多彩。
人生是什么?对于纸醉金迷者来说,人生如梦;对于碌碌无为者来说,人生如烟;对于宋国祥来说,人生如歌。在他的人生乐章里,有凄惋也有欢快,有舒缓也有奔放,但无论是怎样的跌宕起伏,其主旋律则始终是健康向上、昂扬奋进的。尔今这支歌尚未到达尾声,依然悦耳动听,在流畅而无休止符号的乐曲里,依然流动着一个个美妙而铿锵的音符……


甪直




名镇甪直
甪直镇地方生活号
 最新文章